《列子•说符第八》
《列子·说符第八》4第十一个故事:【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孔子自卫反鲁,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息驾乎河梁而观焉。看见一个30仞高的瀑布,冲下来流水,有90里的远,鱼鳖都没有办法在里面游泳,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个水势。这个故事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了。孔子看到在这个水里头有一个人,出出入入的很自然,如履平平地一样,一下就进到这个水里头来,而且能够很平安的从水里出来。孔子就问他,你是不是有道啊?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你这个太厉害了,巧乎就是太厉害了。你是不是有道啊?这个人就跟孔子讲: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岀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孔子就借机教育他的弟子说:你们这些小子要明白啊,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游水的这个人,他说的忠信是什么意思呢?是无我的意思。忠信说的是无我,我以无我的状态进入到水里边,水怎么流就怎么流,我不敢用私,所以能复出者,就是无我而随顺。无我而随顺,那么该入的时候我就入到水里头了,该出的时候我又出了,离开水了,那么自然你就会得到现在这个结果,当中没有一点不沉的一个地方。我们前面对于无我能够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已经早讲过了,这个地方不再赘述了。唯物主义者是完全不能够领悟的,他不知道这一切是唯心的,无我者他是处在唯心的状态下,自然的他也就不会有水火溺焚的问题。孔子引申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以唯心无我的状态,也就是忠信这个状态,来对万物的话尚且如此,那对人更是没问题了。第十二个故事是白公和孔子的一个公案。白公就是白公胜。【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这是讲了历史上的一个公案,楚国的一个故事。白公胜想干什么呢?简单讲他想作乱。他是太子建的儿子,他爷爷是楚王,后来他爷爷受到奸臣的蛊惑以后,就把他父亲也就是太子流放了,要杀太子,太子就带着他儿子白公胜他们一家人跑到了郑国去。后来他这个儿子白公胜又跑到了吴国,他们分别在两个国家。再后来一系列历史变故,郑国其实对他父亲挺好,可是他父亲又勾结晋国要去打郑国,结果郑国人一看这种情况,最后不得已把他父亲杀了。杀了以后,他这个儿子白公胜在吴国,一直想替他父亲报仇,他觉得郑国人是我的杀父仇人。他的心胸比较狭窄,脾气很大,也是善于使用各种各样阴谋诡计的一种人。你可以在这个文章把他里当成是一个善于阴谋诡计的小人。后来楚国的大臣子西很仁厚的,看他可怜,也觉得他好歹是个人才,而且是王孙,就把他招回来,给了他一个地方,把吴国边境的一个城市分给他,他也算楚国的人,在这地方有点俸禄,还可以防守边境,这样楚国人就不会说什么了。因为当时楚国人是反对他回国的,子西坚持让他回国,本来是对他很好。后来白公胜一直想给他父亲报仇,他总是怂恿朝廷出兵,最后因为国际大势所趋,出兵几次都没有成功,甚至后来还和郑国结盟,来对抗晋国。本来他们有这个事很尴尬,有一次他们已经准备出兵去打郑国了,结果这时候晋国又同时要出兵打郑国。对于楚国来说,如果晋国真的把郑国给灭了以后,下一个遭灾就是楚国。为什么?当时晋国正是最强盛的时候,如果郑国不在中间做一个屏障或者做一个缓冲的话,那么楚国就很危险,所以楚国又反过来跟郑国结盟。这样对白公胜来说,简直是气的不行不行的。他眼里只有报父仇这一件事,他不管什么公啊、私啊、什么长远,不管。我就只有这一件事。所有挡住他报仇想法的人,他都视作仇人。因此他时时刻刻都想要造反,包括对他有恩的子西,他都要把他杀死,他就是这么个人。故事背景交代完了以后,我们来讲这段书。这段书可能在这个期间,正好白公胜遇到了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个有本事的人,是个圣人,所以他向孔子来请教。请教什么呢?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他说人可以微言乎?微言在古汉语里边大概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很轻微的语言,微言大义,说的很少,但是它背后包含了很宏大的意思。还有一种,就是阴谋的意思。这里边白公胜用微言,肯定是指阴谋的意思了。人可与微言乎?人和人之间可以密谋吗?他就这么问孔子。孔子不应。孔子不理他,孔子为什么不理他?因为你要知道孔子的修为是无为法的高度,他是不着相,他是心空的。而白公胜问的微言,他是着相,一种严重的着相的状态。就好像是一个自以为聪明的猴子,来问一个人说:唉,我可以秘密地来密谋,获取水里的月亮吗?你想想,这个对于孔子来说,是个笑话嘛。所以孔子不搭理他。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白公就接着问,他不甘心啊,他以为孔子认为这个密谋不够密,所以他又接着说,如果密谋足够密的话,我能不能密谋?他也不直说,他举了两个例子,他说若以石投水何如?就是我把石头扔到河里头沉底了,谁也不知道对吗?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孔子说你把石头扔在水里头,如果有个善于游泳的人,他也能够沉到水里头,把石头取出来,就是说你这样的秘密不行,孔子得堵他,然后白公胜又举了一个例子。更极端。曰:“若以水投水,何如?”他说以水投水,我把水投在水里头,这俩水合在一块,大家总分不清,够秘密了吧。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孔子说也不行,像易牙,就是齐桓公当时的一个厨子,易牙就可以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两个不同的味道,就是两条河水混在一起,他都知道他们不一样,也就是说你是保密不了的。白公胜最后急了,就直接问:“人固不可与微言乎?”人是不是绝对就不能够谋化,不能够密谋啊?这句话已经问到这个份上了,孔子也不能不再回应他了。但是孔子怎么回应的?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孔子回答,谁说不可以谋划呀,但是只有什么人可以谋划?唯知言之谓者乎。就是知道背后那个东西的人,才可以谋划。真正会说话的人,真正会谋划的人,真正掌握了语言背后的这个东西的人才能谋划。孔子接着语气一转说,夫知言之谓者。真正掌握了语言,谋划背后那个东西的人,他是不以言言的,他反而用不着再用语言发声音来谋划了,用不着你说的这种微言了。白公胜问的微言和孔子说的这个微言,在概念上已经不一样了。白公胜是着相的谋划,孔子讲的微言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得到道。孔子下边进一步点他。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要你有所争斗,有所着相的这种谋划,一定不会有好结果。不要乐于去做这种事情,不要乐意去做这种谋划。那么下面接着讲,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这就是进一步引导他,真正的微言是不用讲话的,真正的作为是不需要你去刻意做的,这就是把白公胜从他认为的着相的微言、谋划、阴谋,向超越微言背后,不着相的微言去领悟、去转化。实际上是孔子在教化他。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浅知就是你浅浅的这点着相的这种所争、这种微言,它是末流的。白公胜不得已。不得已什么?就是他没有得到孔子这个真传,他没明白孔子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因为他这样的人执着习气是非常之重,已经早已深深地着相在里面。所以他最后不得好死。后面那段公案大概就是白公胜终生在谋划他报父仇这件事情。后来有一次偶然,他和吴国打仗打胜了,打胜了以后得到了一些战利品、辎重。他就以这个名义要求到朝廷来。他是一个边关的守将,你要来,国王不能拦着你,他又带了一些死士,以这个名义到了都城,乘机作乱把楚王给杀了。他这个行为不是得到天下人认可的行为,所以楚国人们后来又起来(主要是一个叶公,就是“叶公好龙”的叶公)把白公胜给剿灭了,剿灭以后,他最后死在山里头了。遂死于浴室,我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他难道死在浴室里边?不是,反正他死在楚国的一个山里头,自己上吊吊死了。后边的公案也有很多故事,我们就不再细讲了。这故事最主要讲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注意这个微言,微就是微小的微,言就是言语的言。这里借着微言这个概念讲出来,就是说人要合道、不要着相这个道理。任何的行止、举止都是随着道而走的,而不是你可以谋划的。所有你想做阴谋和谋划,你自认为做的再巧妙再秘密,你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得好死的。因为你不能掌握全部的信息,毕竟没有掌握全部的信息。反过来你要真正掌握了全部的信息以后,你也就得道了。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掌握全部信息,那样的人也就不做凡夫这样的微言谋划了,他就顺着大道的微言谋化。这就是孔子讲的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至言去言,至为无为,这才叫真正的微言,真正的大义。第十三个故事,是赵襄子的故事。【赵襄子使新穉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襄子方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赵襄子当时是晋国的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他让人去攻打另一个小国家,结果打胜了以后得到了两个城市。这两城市一个叫左人城,一个叫中人城。那么下边人就回来报告说,我们打胜了,今天一天我们就得到了两个城市。古代诸侯是以城市为财富的。这个赵襄子他不喜反忧,为什么不喜反忧?【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 】就是说飘风不终朝,这个成语是常用的,大家也可以记住。叫飘风不终朝,日中不须臾。就是世事变化无常,世事是变化无常的。我们祖上积累的德行,包括我自己积累的德行是不够的。今天让我一下拿到两座城,等于是德不配位。这个德不配位的情况发生的话,我们赵氏灭亡就不远了,所以他由此忧虑。就是这一段故事。孔子听了这个故事以后,给出了相反的评价。【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孔子给他的评价是:像赵襄子能够时时刻刻这样想问题,那他的子孙一定会更加的昌盛。果然后来赵氏和魏、韩三家分晋,拥有了一国。最后的总结是什么?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什么叫持胜呢?就是持续的胜利,或者说是善于胜利,持有胜利。持有胜利的人就是持其德,真正的持胜的人,他是不会凭借武力的,而是凭借什么呢?凭借道德,凭借内在的修养,这内在的修养,最高级的就是心,就是戒心。从道的虚无,到德(内守虚无就是德),以及内守虚无之道施于万物之仁,以及施于万物之中的有情众生的人类,这个就叫义,道德仁义;以及你施行当中有礼有节的礼,道德仁义礼;以及有节制而又不拘泥的智,道德仁义礼智;不拘泥的智,有方便变化了,其中也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信。这就是从上到下:道、德、仁、义、礼、智、信,都明白而又能做到的一个圣者,他的持圣之道。这个持圣之道从持心,扩展到持身,从持身扩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地方你不要看列子没有用这些词汇,但实际上他讲的道理和儒家讲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这就是持圣之道。第十四个故事讲的是持续的修为自己,不要被暂时的祸福所迷惑,持续修为自身,终究是福越来越多、惑越来越少的。【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宋国有一个人三代人都是精勤不懈的修行仁义之道。这是很了不起的。家里有一次无故黑牛生了个白牛犊,这是一般比较少见的。他就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这是很吉祥的、以荐上帝,你们要去感谢上帝啊。过了一年,他父亲眼睛无故就瞎了。然后他们家黑牛又生了个白牛犊,他父亲就让他儿子再去问问孔子这怎么回事,过了一年以后,我的眼睛怎么瞎了,而且黑牛又生了个白牛犊,是不是生白牛犊我就眼瞎,看来你上次是不是说错了,等等。但他父亲没有这个意思,他儿子就不干了。他儿子说,上次问了他,你眼就瞎了。你这次眼也瞎,我再去问他不是更麻烦;或者他能不能说准,就是对孔子产生了不信任感。他父亲讲,圣人之言是不可揣度的。他也许开始是不符合的,我们没有看到那么长远,将来才能显现出来他的结果。你还是去问一问他吧。儿子就又去请教孔子,孔子依然说“吉祥也”,复教以祭。孔子依然跟他说,这是好事,眼睛瞎了是好事,黑牛生白牛犊也是好事,你们还是要感谢祭祀上帝。回去后他们根据孔子的建议,又祭祀上帝,居一年,儿子眼睛也瞎了。这对一般人来说,孔子简直是胡说八道,而且胡说八道已经得到了印证了。好,再接着看下面的故事你就知道了。没过多久了,楚国和宋国打仗,楚国把宋国的都城包围了,包围的时间很久,超过了好几年,城里边居然出现了人吃人这种局面了,非常的艰苦。所有城里的人都到城墙上去打仗了,而且基本上都快战死了。只有他们父子俩因为眼睛是瞎的,没有办法上城打仗,所以他们就活命活下来。等到了楚国之围解了以后,没多久,这两个人的眼睛忽然复明了,好了,啥事没有。你说这事神奇不神奇?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两个道理:你但行仁义,总有好事,这是一个道理;再一个道理就是圣人之言,不可以凡夫心来揣测。就是说我们凡夫只能看见一小部分现象,我们把我们所见的一小部分现象,来做因果推断的时候,就会显得很浅薄,圣者能够看到全部的因和全部的果。因此他们给我们的指示,我们是要尊敬的,是这个意思。什么时候你能看到全部的因呢?那就是要修行喽。就像列子讲的,要把心放空,不要着在相上,你不着在相上就能看见相背后的东西了。就像我们举的冰山一角的例子,你要看到水面下的东西,而不是只看见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圣者。只有把着相的习气彻底消灭掉,消灭的越多,能看到背后的东西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