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偷死是绝症吗?未必,老师傅教你如何处理“偷死病”

气候环境、水质等因素引起的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严重影响了今年的对虾养殖业,因此必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池塘清理、水源控制、水质调控、饲料控制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把好关,多方面入手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虾类产量最高的品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产量逐年递增,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养殖区域由南向北不断扩大,甚至扩展到一些内陆淡水水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自2003年以来,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就一直困扰着众多养殖户,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偷死综合症又称“死底病”,养殖户也常常称之为“耗底病”。
        通常,水温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养殖中后期(养殖60天以后)对虾规格达到80尾/斤的高密度养殖虾塘较易暴发此病,对虾大量蜕壳时,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水质恶化时均极易暴发此病。

偷死发病轻微时,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少量的死虾,严重时每天可在池底发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死虾,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死亡现象会一直持续到收虾,个别塘甚至会绝收。由于死虾都在池底,平时不易被及时觉察,所以称之为偷死综合症。

造成偷死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
        1、病毒和致病性弧菌单独感染、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
        主要症状为身体上某些部位特别是近尾部的小块肌肉呈现不透明,表现出坏死症状,虾体的透明度降低,体色加深,断须,附肢变红特别是晚上更明显。
         2、环境胁迫引起。
        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中,由于养殖密度大,且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管理和调控不力,到了养殖中后期,养殖池塘或多或少存在缺氧现象,如夜间虾的吃料速度明显慢于白天,且较接近于水面活动,在灯光的照射下跳跃强烈,说明池塘夜间溶解氧偏低;
        如底质发黑,排污口发臭,说明池塘底层缺氧;阴雨天吃料慢,而晴天又很正常,说明阴雨天因光合作用产氧量少而缺氧……
        氧气不充足,有机物的氮循环受阻,氨转化到亚硝酸盐阶段就会因氧气不足而难以继续转化成无毒的硝酸盐,硫化氢也难以转化为无毒的硫酸盐,而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不断在池中积累,造成对虾慢性中毒,不断死亡。
长期处于低氧状态下,藻类有可能率先死亡,特别是在连续暴雨、阴天等恶劣气候下,易出现“倒藻”、“泛池”等,这样就更加剧了水体的缺氧状态,造成对虾大量偷死;而在低溶氧状态下,对虾大量蜕壳时也会造成对虾大量偷死。
        3、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有毒藻类迅速繁殖,藻毒素大量积累引起。
养殖后期,虾池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夜间呼吸作用过强,造成池底溶解氧偏底,易引起对虾大量死亡。
        同时这一阶段的水体蓝藻、甲藻等有害浮游生物极易大量繁殖,形成池塘的局部赤潮,引起水质恶化。这些有害浮游生物不仅夜间大量地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自身还会释放毒素,直接毒害虾体,引起大量死亡。
        当水中pH相对较低、氨氮含量较高时,有害藻类繁殖更为迅速,藻毒素的毒性亦会加强,对虾体的毒害作用也就越大。
        “偷死综合症”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从池塘清理、水源控制、水质调控、饲料控制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把好关,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和休整。
        养殖结束的虾塘底部淤积了大量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有害生物等,是病原细菌、病毒滋生的温床,为下一轮对虾养殖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所以新一轮养殖开始前一定要清塘,消除隐患。
        首先排干水,去除污物,然后暴晒(沙质底和泥底的虾塘每亩加入100千克的生石灰翻耕后暴晒),最后进行池底消毒。

2、对养殖用水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控制。
养殖用海水经1.5米以上的沙层过滤,过滤后的水再使用有效氯为30g/m3漂白粉或强氯精蓄水消毒处理后,使肌肉坏死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3、增加中央排污次数、加大换水量。
养殖中后期一餐投喂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料,一造虾得用好几吨料,即使养殖水平高一斤虾料能养一斤虾,而虾仅能利用不到一半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水中的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等,单靠细菌及藻类是无法分解吸收掉那么多有机废物的,所以必须进行适量的换水和排污以清除多余的有机废物。
        换水和排污在养殖前期就应进行,等到中后期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后再进行是来不及的,有时反而因为换水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更多的偷死。

4、维持优质稳定的藻相。
        优质健康的藻相不仅能够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而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大量的氧气;
        还可以利用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分解后产生的氮、磷等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使水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然而,目前对虾养殖过程中随着投喂饲料的不断增加,水体中的氮含量偏高而磷钾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这是因为我们所投喂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大约占40%左右,而磷的含量只有1%左右,随着残留饵料在水体中的不断累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随之滋生,水体中过量的氮源不仅抑制了水体中原有藻类的生长,还可能引起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的生长繁殖,水色变清变红,造成对虾的偷死。
        因此,中后期的虾塘有机物增多,水变浓,适量的补充水体中可能缺乏的磷钾微量元素,可以让有益藻因为营养全面均衡而大量繁殖,而新鲜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产生丰富的氧气,氧化分解这些有机物又可变成藻类可利用的无机盐,形成良性循环,水体自净能力强水质好了,藻相也就稳定了。
        5、增加增氧机,采用多种增氧方式,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
有条件的虾池要增设底部增氧、构建立体增养体系,要注意监测水体的溶解氧,一旦发现溶解氧低,提前换水,加大增氧机开启次数及台数,尽量在中午12:00-15:00的时候多开。
        搅动水体把表层富足的氧气带到底层,保持水体溶氧均匀,减少水层底部缺氧,同时采用增氧剂,如过氧化钙、双氧水等全塘泼撒,增加水体溶解氧,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避免低溶解氧造成偷死。

6、选用优质的饵料,严格控制投饵量,少量多次。
投料要根据溶氧、有害水质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等的影响)、虾的生理健康状况,如每天都有“耗底”、“偷死”虾,水体的混浊度,悬浮有机物多寡等情况来决定。
        投饵应注意以下的事项:腐败变质的饲料不投,水质恶化不投或少投,大风暴雨暂时不投,蜕壳时不投,晚上溶解氧低不投(一般到养殖中后期,白对虾晚上不投)。如果投料过剩,残饵粪便必然多,就容易出现水浓、底质恶化,导致“耗底”、“偷死”。

7、发生偷死时慎用活菌。
生物菌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当水质差,虾体出现疾病症状时,使用生物菌会增大对虾的死亡率。
        总之,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防治措施也应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单一的措施所起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好养殖的各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的圈子太差,养虾再努力也没用!
养虾要有圈子。在圈子里你可以知道今年哪些苗好,饲料有什么问题!在圈子里有高手指点你如何应对天气变化和病害!我们搭建了一个 养虾的圈子,有养殖高手、有技术专家,有志同道合的养虾人,定期讲课分享!不要等了!扫描二维码进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