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 :今生来世的"遇见"

      今生来世的"遇见" 

文/一 民

向卫国的《又寻朱华俊》一文在故人旧事公众号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虽不是爱情却胜过爱情",人们纷纷为他们之间的真情点赞。
向卫国是原西师附中(现西南大学附中)老三届的学生。朱华俊是重庆六中老三届的学生。在“文革"初期,两人相遇,共同的理想、相同的经历使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但在“上山下乡"后,几次失联,几经碾转,两个人的情况都发生了改变,但两人都把对方视为知己,既为对方着想,又相互牵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今年五月,西师附中老三届部分同学组织了“向北行”的旅游活动。旅途中向卫国准备顺道去看望一下分别了五十年的老朋友朱华俊。在到达甘肃省庆阳市的当晚,我和王克明陪同向卫国去庆阳市中医医院。
朱华俊因听说向卫国千里迢迢要来看望他,心情过于激动,导至脑梗复发后住进了医院。朱华俊第一次脑梗是在十年前听说向卫国旅游到了延安,便想到延安去见她。谁知临行前突然患了脑梗未能成行。这次又因向卫国来看他,导至旧病复发。
朱华俊的夫人刘金芳到医院大门口来迎接我们,因在互联网上与向卫国见了几次面,便一眼认出了她,两人手牵着手走进了医院的病房区。在过道上远远的就听到拐仗敲地板的声音,是朱华俊在招呼我们了。向卫国赶紧上前,一下子就握住了朱华俊的手,眼泪夺眶而出。两双眼睛凝视着,几十年的思念,几十年的企盼,几十年的辛酸都写在了两人的脸上,仿佛要把对方几十年相互守望的一切立刻全都装进自己的心里。坐在病床上,两人默默相对不知从何说起。
朱华俊拿出一张纸条交给向卫国,上面写着"卫国君:欢迎!谢谢!我因急性脑梗死,不会说话。对不起,写字也不行,一切由刘金芳代",这恐怕是他早就写好了的。我们知道,此时此刻的他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对向卫国说,但却不能发声,脑梗使他吃饭和说话功能都产生了障碍。我们也看得出,虽然几十年的岁月流逝,他们未成见过面,但两人之间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那么知心,这还需要用什么语言来表白呢。我们只有“听“他们无声的倾诉,我们只有感慨,我们只有动容写下:
在那一瞬间,
看着他们的双眼。
分明在告诉我们,
牵挂的人来到了面前。
分明在告诉我们,
他们承受了多少情感的痛苦和熬煎。
有过生死离别的挣扎,
有过情感在时空中的周旋。
虽有一颗爱情的种子,
但等不来开花结果的时间。
我们在病榻旁见到两位老人,
这样不寻常的遇见。
心中装满了千言万语,
说话却只能靠笔尖。
他们既不是夫妻,
也不曾经相恋。
却惦记了半个多世纪,
整整五十余年。
时间有多长,
记挂的路程就有多远。
漫长的等待,
就是为了今天一吐心念。
五十多年前的相遇,
注定了这段旷世奇缘。
不同学校的两个少男少女,
相识在重庆"文革"期的一天。
共同的理想走在一起,
彼此把对方藏在了心间。
但却没有等来,
相互告白的语言。
曾想拉着知心人的手,
说出两人美好的明天。
但命运把这一切,
都作了改变。
拆散了两颗年轻人的心,
他们的愿望再难实现。
那时两颗还是稚嫩的心灵,
没有承受重压的支点。
本真裸露的魂灵,
倾刻化成了飞灰散烟。
孤苦无依的人,
四处寻觅着巳消逝的缠绵。
曾经自言自语,
也曾经在一百多封信里寄托心愿。
但堵不住流血的伤口,
割不断心中的思念。
想尽量抓住记忆毫不松手,
但往事已远。
只得把那沉坠的心事,
掏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它抚慰着伤痛,
它敲击着惆怅的心弦。
从此以后,
各自把思念绣在了心里面。
虽不是爱情却胜过爱情,
虽不是恋人却相思无限。
千里迢迢的赶到,
就为了这一辈子的心愿。
带着老同学们的礼物和问候,
万里苦寒追到天边。
既然情深,
何惧缘浅。
颖悟这一切,
何愁天荒地变。
身在情长在,
惟愿来生再遇见。
此刻在病床前,
洋溢着两人重逢的欢颜。
无声的倾诉,
又看到了两人的初见。
还是那样的纯真,
还是那样的少年。
不会去遗憾,
也不会去哀怨。
只有相互间真诚的祝福,
只有那真心实意的美好祝愿。
《又寻朱华俊》(本号2020年12月10日发表)作者向卫国与朱华俊

作者简介:一民(张一明),男,湖北当阳人,1946年生,大专学历。

1966年毕业于重庆西师附中(现西南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1971年下乡四川省苍溪县歧坪公社;1971回城,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厂长、经理、总经理、董事长;2007年退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