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十次手,不如喝一顿酒!

全文共2508字 | 阅读需5分钟

酒寓人生,由懵懂到成熟,其实早已添加进了人生百味,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酒中品知,在心中回味。

与人交往,有句老话说得好:握十次手,不如喝一顿酒。

握手只是客套的礼仪,喝酒却是知己的交杯。

三杯两盏,觥筹交错,距离被拉近,亲切感油然而生。

喝酒还能看清一个人的“真我”。

所谓“酒后吐真言”,酒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在酒精作用下,不管是什么牛鬼蛇神,本性都暴露出来了。

平时话少的可能变得口若悬河,平时彬彬有礼的可能粗鲁野蛮、丑态百出。

酒逢知己千杯少,王国维说人生有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

喝酒也有五个境界。

酒徒之境——不知节制,嗜酒如命,酒后无德

殷商的纣王沉迷酒色,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美酒,想喝就取,在周围挂满了肉,想吃就取,这就是“酒池肉林”,日夜饮酒作乐,荒淫无度。

周人在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时候,还特意写上:不要喝酒。

周公曾经发布《酒诰》,以商代亡国作为教训,严禁周人饮酒,甚至以死刑相威胁。

在我看来,纣王饮酒境界太低,不过才酒徒的境界。

沉迷酒精的麻醉,放纵自己,没有定力,醉后毫无形象,失德失国,不可取。

酒鬼之境——爱饮酒,无酒品,借醉生事

张飞,家喻户晓的人物,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但张飞性格粗狂,喜好喝酒,每每喝醉,贪杯误事。

在徐州的时候,醉后打了吕布的丈人曹豹,曹豹打开了南城门把吕布的兵引进了城。

当吕布率军进入徐州时候,张飞还是在侍从的叫喊声中醒过来的,酒醒后懵了的张飞落荒而逃,刘备因此丢失徐州。

张飞也觉着没脸见刘备,准备以死谢恩,被刘备拦下原谅了他。

这次还好,不过是丢失城池,城丢了,还有拿回来的机会,命丢了,可就没有再活一次的机会了。

张飞喜欢打人,经常鞭打军中将士,所以他军中的士兵多对他有所不满。关羽失去荆州被杀死之后,张飞一心想要为关羽报仇,脾气更加暴躁。

范疆和张达则劝诫他,但张飞不但不听,反而将两人绑在树上鞭打,两人心生不满,再想到往日种种,决定大干一场。

当天夜里,张飞再次喝醉,范疆和张达趁着夜黑,将醉酒深睡的张飞杀了,然后割下他的头颅跑到吴国投诚。

张飞饮酒境界,酒鬼之境而已,酒量虽大,但醉后没有自控力,借酒劲喜欢生事,放纵自己的情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以至于酿成灾祸,误了自身,也误了蜀国。

酒圣之境——爱酒品酒,以酒为友,雅饮有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兰亭举行集会,饮酒赋诗。

一班文人雅士置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分坐溪水两侧,沿着一条顺流而下的小溪, 将酒杯放在溪水之上,任其自然漂流,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风雅典故——“曲水流觞”。

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取名 《兰亭集》,并趁着酒兴方酣,亲笔书写序言一篇,千古绝唱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此诞生。

其书法之美,“飘若惊鸿,矫如游龙”,旷达洒脱,逸趣无穷,登峰造极。

其字如人,酒也如人,王羲之书法称书圣,饮酒也可以称酒圣。

真真是真名士,自风流。

酒神之境——懂酒爱酒,潇洒一生。

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自食,凿井为饮,闲园而居。

陶渊明《饮酒》诗其二十: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陶渊明嗜酒,尝取头上葛巾滤酒而饮。

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庐山的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

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

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

说完就睡倒在石上,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超脱旷达、真率自然,饮酒已成为他高雅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酒神之境。

酒仙之境——随心忘我,境界为上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八仙”令多少人仰慕不已。

《将进酒》震铄千古,令人心潮澎湃,这是激情的李白。

《月下独酌》孤寂忧愁,令人心中烦闷,这是失意的李白,

李白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诗歌风格,都跟酒仙之境界非常吻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太白遗风”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李白他就是半个盛唐,真诗中之仙也。

李白是诗仙,如果按词风也来一个词人排名的话,词仙无疑就是苏轼了。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苏轼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而他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年轻的苏轼在酒中敞怀,畅饮,是他青年的写照。

但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他的人生境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豪放不羁过渡到了淡然处世。

他把贵贱、毁誉、得失,都抛丢一边外,从酒中便可知晓。

“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经历冤案,仕途不顺后的苏轼开始释怀,逍遥游世,宠辱不惊,还亲自酿酒。

此时的苏轼,闲庭散步,坐看风云,品味人生。

酒寓人生,由懵懂到成熟,其实早已添加进了人生百味,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酒中品知,在心中回味。

想要迅速地了解一个人,去喝顿酒吧。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有醉意。

- 完 -
本文转自公众号“都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