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爱上火,血虚!一张古代医案,养血去火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上火。

上火,因为什么?

先天体质?饮食失衡?

我跟你讲,有一种上火,源于你血虚。也就是说,你的正气越是不足,越容易上火。

在我国中医典籍《口齿类要》里头,记载了这么一条医案故事。

话说有一个男子,口腔糜烂。这糜烂,到底烂成什么样子,医案里没说。但是我估计,也基本就是局部红肿、灼热溃疡等表现。

但是,他这个火,怎么也治不彻底。经历了无数医家,始终时好时坏。

到最后,他遇上一个高人。诊脉发现,虽然脉象数,但是细按无力。因此,医家断定,属于“血虚而有火”。于是,用了四物,加上茯苓、白术,并稍佐知母、黄柏。

结果,患者很快就好利索了。

好,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人家用的这些药材。

四物,指的就是四物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这四味药,是补血的。白术和茯苓,是健脾益气的。

为什么这么用啊?因为医家根据脉象判断,患者属于血虚生热。既然是血虚生热,那自然要补血。四物汤,就是补血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补气,才能生血。故而,用一点白术和茯苓来益气。

当然,这些是在治本。我们还需要清热滋阴,来治标。因此,稍用一点知母和黄柏。黄柏,清热坚阴。知母,滋阴清热。

这个方子,十分好理解。但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人血虚,会让人上火呢?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中医讲,津血同源。血中有津,津能养血。一个人血虚,必然导致津液的亏虚。津液和血液亏虚,身体就仿佛是缺少滋润的旱田,肯定是要有火了。

这样的人,往往也兼具气虚、乏力等现象。血能载气。血虚,气一定不足。

因此,这类人就出现了很矛盾的问题——气血不足,用一般寒凉去火的药材,容易伤正。但是如果要补气血,相反还容易加剧上火。

这怎么办?两件事儿一起来呗。一边补气血,一边清热滋阴。而在补气血的时候,以补血为主。

那现在,我们看看上文医案里的用药,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恰是以补血为主,补气为辅。这就解决了虚火生成的根源。在这个基础上,以知母黄柏来滋阴清热,一方面用于治标,一方面用于防止补益气血而生热。

所以说,这个用药思路,在补和清之间,实现了某种平衡,是引人深思、足可借鉴的。

其实在生活中,此类因为血虚生火的人,不少。典型表现,就是在血虚气弱的基础上,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口舌干燥、心烦不寐等现象。这边上着火,那边却乏力,脸色白,唇色不润,身体倦怠消瘦、吃点去火的就拉肚子,吃点滋补的火更大。这类人,我觉得,可以适当借鉴补血为主,益气为辅,兼清热去火的办法。四物汤配白术茯苓,辅知母黄柏,算是一个思路。

当然了,我这么说,只是一家之言,不见得完全正确。我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中医同行们,可以不吝批评指正。读者朋友,就把我说的想法,当作一点建议,不必尽信。将来在就医的时候,脑海中也有个想法,别稀里糊涂地就去看中医。文中医案里的用药,是没有具体用量的。我也不方便杜撰。您可以请专业人士,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结合个体情况仔细斟酌。我觉得,其中补血之品,当是最主要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到这里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