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厨师对“配方”的理解,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配方”二字,在美食技术和餐饮经营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多数朋友的理解里,其含义近似于武林中的“秘籍”。

而最近,由于我写出的一些美食文章,对香料使用和配方等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也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和我探讨配方的话题。

还有一些朋友拿出自己手头的配方,来和我交流其中的优劣,这份信任,让我衷心地感谢,也总有些忐忑,因为在这样的信任面前,总有着一种怕自己见识不够,误导了朋友的惶恐。

因此很多时候在和朋友们探讨配方的时候,我总是要用“建议”,“参考”之类的字眼,来表达自己那种如履薄冰的心态。

对这些,我身边的朋友就说过,你那么喜欢琢磨香料,又对香料有不一样的感知,你就大胆发表你的见解呗,为何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其实说到这点,来自于我以前文章里多次提到的,让我受益良多的那位老厨师的一个见解,那可能是我陪老师傅喝酒时候的一句戏言,但是却让我在朦胧的状态中,对这句话一直记忆犹新,深刻至今。

当时也是谈到配方的话题,师傅就说了一句顺口溜式的描述:配方,配方,适配一方。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当时是一种被撞击后的清醒,似乎一下打通了些什么?

为什么我们常见的那些食材,几乎每一种都有着百种以上的做法,各种各样的调味?不同风格、天各一方,各领风骚。

其原因只是因为每一种食材的做法,都是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地而变,因时而变的结果。

在每一个地方,针对每一个顾客群,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就在各种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方法里,产生了众多的做法。

至于说大家总爱争论的配方的好坏,其实大可不必,我们想一下,有时候我们在做菜的时候,可能只在自己的家里都会发出“众口难调”的感叹,又何况拿到市场上,去面对众多的顾客呢?

所以师傅的观点就是说明一个道理:配方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当我们身处不同的地域,面对不同的环境时,其配比和操作都是有区别的。

而决定这些的因素,有时自己都想不到,例如我们原来学做凉皮时,按照延安带回来的技术指标,拿回河北做,总是达不到效果,后来找出原因,是我们两地的水质软硬不同,天!谁能想到一个环节竟能精细至此!

这也就是我和朋友们探讨配方时,只能提供参考,而从来不敢说“拿去,保证效果好”之类承诺的原因,因为太多的环节都能决定那个最终效果,真的没有自信敢去承诺什么。

其实说了这些,就是想表达我们对“配方”应有的一种认知态度而已,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自由,而不是“拘泥一处,无法自拔”的僵化。

师傅的那句“配方,配方,适配一方”的描述,无论是否有待商榷,其实那都不重要,一句岁月积累下的感悟,总能给我们一些需要的东西的!其中哪里有很多“对与错”的评判呢?

自然门美食e族 一心一意做价值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