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餐饮经营的生存法则

为什么突然想说说这些,因为在最近和朋友们的交流中,大家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做餐饮下一步该怎么走?甚至有的朋友感叹,重压之下,该何去何从!

确实,当前的餐饮业面临着成本不断增加,市场消费量却在下降的尴尬局面,大多数餐饮从业者,都在切身体验着这种压力和寒意。

往往在停滞的时候就是需要改变思路的时候,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下一步的方向,下一年的趋势,当然,真正的趋势谁也不敢说去预测,但从当前体现出来的一些业态,我感觉出来的是一种“回归”。

回归的意思就是:顾客的消费意识,餐饮的表现形式等,都在逐渐接近餐饮的本源,也就是味道、情怀、服务、氛围等,消费者越来越不愿去为“概念”而买单。

我在最近的文章里,也分享了很多的身边成功餐饮店的事例,这都是在当前的寒冬下,过的很潇洒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个“本源”。

可能在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经营多年,通过岁月的坚守,把普通小吃做成当地名吃的人,他们不会为时代所左右,而一直坚守的是自己内心那个“根”,他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店面,却承载着很多人的情怀和信任,多年兴旺不衰。

故事很多,我就想说说我们这里很典型的两个事例。

一是我们这里的一家凉皮,直到现在都称不上是一个店,而是一家商贸城楼梯口的几节柜台,这家凉皮在顾客的心目里是什么印象?引用我认识的一位大姐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提到这家凉皮,大姐说:从我女儿幼儿园时们就是那里的常客,现在外孙都上幼儿园了,我们仍然是那里的常客,因为她那里的味道从来没变过,总让人能找到那种踏实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岁月积淀的情怀。

这家被本地人称为“老太太凉皮”的店,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店名,没有品牌,因为老人本身就是树立在那里的品牌,因为她从三十多岁到现在,已经在那个调味台前站了28年,她们没有跟着时代的潮流去扩张,去连锁,就一直从原来的一个摊位,到现在这算不上店面的柜台,一直做了28年!这种岁月的坚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付出当然是有回报的,现在到了夏天,顾客们每天的等待和排队都是必然的,销量也成了一个不必太去关心的数字,“老太太凉皮”也始终是本地人心目里的第一品牌,此时,我们没必要在这里讨论商业模式,经营方针等,因为这就是餐饮人最质朴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家就是我们这里的一家熏肉店,同样的也是没有淡旺季,每天排队是必然,经营场所只是一个小屋的外卖窗口,人们排队都在路边,熏肉是每天定时段从加工点运过来销售,他们从不用考虑如何宣传,如何引流等,只考虑产量和运输就可以了,在这里,销售是个简单的事儿。

但这个简单的背后,又藏着多少的信念和坚忍呢?在包括我在内的老顾客们心目里,他们的熏肉除了口味上乘之外,食材始终如一,品质始终如一,这种“始终如一”也已经20年了,起初对他们的感觉也首先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沉淀了多年,就成了他们扎在顾客心中的深深的根。

这两个真实的事例,平凡却不简单,实际上就包含着“餐饮下一步该怎么做”的道理,

他们走过的历程,恰恰就是现代餐饮人需要追求的那个“根基”,做餐饮,需要的是“信念”而不是“概念”,需要的不是什么市场空间,而是顾客心中留给我们的那个空间!

自然门美食e族 一心一意做价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