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读书:《医生的修炼》---通向完美之路

部分原文:
我问伯恩斯.肖尔代斯(肖尔代斯医院创始人之子,是专业的疝气修补医生),一天到晚做疝气修补手术,是否会感到厌烦。“不会”,他用史波克(《星际迷航》里的科学家)的口气说,“完美的手术使人感觉兴奋。”
这种超级专门化不仅带来了极高的手术成功率,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医生是否必须在接受完整的训练后才能提供最好的医疗照顾?我在肖尔代斯医院看到的三位外科医生中没有一人有资格在美国其他任何一家医院做手术,因为他们并没有完成一般的外科训练。......他们在肖尔代斯医院当过一年的学徒后,就成了世界上最好的疝气修补医生。
(完整的专业训练包括:4年的医学院学习,5年以上的住院医生训练)
-----------
记得带老母亲去北京同仁医院看眼睛,问要挂什么科?在一般的人们眼里,就是眼科呗。而到专业的部门,有看眼底的医生,有看神经的医生,有看眼肌肉的医生.....我是医生学过医,知道老母亲是“视网膜脱落”,就挂了眼底的专家门诊。这要是没有医学背景的,还真是有点难度。
------------
部分原文:
为什么电脑能胜过人脑呢?社会学家罗宾.道斯认为:首先,人是易变的。我们很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此外,看事情的角度、最近的经验、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其次,人类不善于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人们总是把可变因素看的太重,而忽略其他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电脑程序可不一样,它总是自动而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因素。
------------
中国有句古话,叫“医不自治”,就是不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治病。因为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在诊断过程中容易掺杂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和忧患意识,这样就会影响客观的分析和诊断思维,从而容易导致误诊和误治。

曾经有个这样的故事:淳于意的医术很高明,但是一次在给父亲治病时,迟迟不见效果。一天,因有事外出,托徒弟代为诊病抓药,当徒弟看到老师以前的药方时,觉得其中一味药似乎用量偏小,以为是老师一时疏忽,不假思索就给加到了应有的剂量,结果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淳于意回来后,看到眼前的情况,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徒弟什么原因,徒弟如实告诉淳于意,因为老师的疏忽,一味药量用小了。此时淳于意恍然大悟。其实徒弟哪里知道个中情由啊,因为病人是自己父亲,而这味药又是剧毒药,每当开药单子时总要思忖再三下不了决心,本来该用的剂量,就因为是给父亲用药才减了量,所以也就迟迟不见疗效。

----------
部分原文:
几乎可以预见,医生以后将不得不让电脑取代他们做一些诊断决策。......
对医疗机械化的反对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原因之一是有些医生没有远见,他们很顽固,不想改变做事的方法。另一个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而人性色彩却显得愈加薄弱。现在的医学关怀已经很缺乏人性的温情,倘若继续技术之上,人类会感到越来越孤独,病人常常会感觉自己不过是一个病历上的数字。
----------
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友,肯定对“1800法则”、“500法则”、“30原则”、“50原则”、“活性胰岛素”、“糖类因子”等等数字困惑不已,我也曾对糖友进行过关于胰岛素泵使用中的技巧培训。很多糖友用着胰岛素泵,出院后就从来没有动态更改过剂量,我这样和他们说:“您花大价钱买来一个高档手机,却只会接打电话,很多功能都没有用”。
现在有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很多糖友也用上了“闭环”,很多计算都被设定在程序中,尤其是“1800法则”和“活性胰岛素”部分,使得基础血糖的调控变得容易,低血糖时自动关闭基础率,明显减少了严重低血糖的风险。需要额外进食时,只需输入你要吃的食物的碳水量,很多繁琐的计算变得“顺畅”。(当然,目前的闭环离真正的“智能胰腺”还有很大差距,但高科技已经使得调糖更加精准)。
------------
部分原文:
怜悯与科技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它们也可以相辅相成。从根源上来看,病人和医生之间除了医疗错误以外没有什么矛盾,然而医生不可能摆脱医疗错误,甚至机器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错误越多,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越低。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医疗网络系统不断发展成熟,可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医学技术工作,医生可能会摆脱医疗错误的困扰,转而更多地关怀病人,比如与病人聊聊天。
医疗看护对我们来说生死攸关,我们总是需要医生帮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医生有义务引导病人,要成为病人的向导和知己。网络医疗系统可以诊断病症,但我们仍需要医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
从根源上来看,病人和医生之间除了医疗错误以外没有什么矛盾----如果花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病人死了。即使是正常死亡,也很麻烦!都晓得的。

那还了得?

陈刚大夫,公众号:陈刚大夫讲糖钱:花了几十万,人还是死了----?
论完美:
前几天,我和糖友分享了我的文章,关于“基础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的,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说,一个糖友的处方用药,有很多“卖点”,有时候,一个不能突破的点就决定了她的治疗,有时候甚至是“不合理”或“不科学”的。比如,该用胰岛素,从效果和低血糖风险上,从模拟生理的角度,胰岛素泵都要优于一天四针,比一天2针更好。如果能用闭环,就是“好上加好”。当这些“应该”和“最好”遇到“没有钱”,一年只能支付不到500元的费用,这些“好东西”就只能是“梦想”,即使用胰岛素,也只能选择原来的“动物胰岛素”了。

与病人聊聊天。-----
进修时跟随大咖去查房。大咖冲着糖友点点头,“睡觉还习惯吧”、“没事吧?就好,结果不错”、“放心吧,有问题随时说,护士她们都非常优秀的”。
医生有义务引导病人,要成为病人的向导和知己。网络医疗系统可以诊断病症,但我们仍需要医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疾病--病人---医生---机器。


冰冷的机器不会考虑人情,有温度的医生常会被人情左右。
我常常要求那些年轻医生,要加强学习,知识的不断提高,就等于机器的程序升级。我更加强调要心存善意,有大爱。患者住院,降糖是我们的本分,但要让糖友认识都如何控制血糖,如何生活?每顿饭都要看一下,甚至要称量主食,要让糖友切实知道应该怎样吃。医生需要技术,更需要温度。
我也和病人说一句:没有医生想把病人的钱掏空,没有医生想不把您的病治好,只是有时候,医患结合可能不到位,“买点”出现了短板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