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如何兴起的?禅宗美学又是怎样与园林完美结合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佛教文化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佛教中的禅宗衍生而来的寺院园林禅宗美学,自唐宋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经过千年的发展之后,禅宗美学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人的美学需求,并同时在禅意造景的运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禅宗美学赋予了中国人独特的美学观点,在禅意造景中我们追求的是浑然天成、妙造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雕琢,通过精心细致的创造,进而追求一种“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一、禅宗的历史发展
1.禅宗的兴起
禅,意译为静虑,表示静心沉思之意;佛心宗是禅宗别称,它不能被看作为汉传佛教,但是禅宗的兴起以及发展又离不开汉传佛教,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南禅惠能曾经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得佛心者知佛从不曾外来,自此让中国人知道禅宗是中国本土的佛教,惠能也被认为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这对于当时佛教的传播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使得佛教更加简易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也使得佛教中国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禅宗与园林设计
禅宗文化思想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禅宗的心性学说,即是通过自然达到人内在的超越。
而以禅宗美学建造的中国园林更是将禅宗的精神文化与建筑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渗透禅意的山水意境,将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在追求自然意境的高度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禅宗的思想中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自然便是众生本性,即佛性,按照禅宗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人的现实生活是本性的外在体现,认识本性继而成佛便完成了“超越”。
在禅宗看来脱离现实生活是不可取的,要从绿水青山中感悟禅意,从人的行住坐卧中体验禅意,进而实现生命的超越。
寺庙园林并非一开始就如我们如今看到的著名园林一般,到了唐朝寺庙园林化才开始达到旺盛期,传统寺庙演变为寺庙园林形态,不仅作用于宗教活动,也成了文人墨客陶冶情操,悠闲娱乐的场所。
禅宗僧人与文人墨客共同陶醉在寺庙园林的禅意之中,相互交流,也进一步推动了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儒学、道教的交流与融汇。
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在园林特定的环境中结合起来也可表达禅意。除了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利用,禅宗在表达禅意时还经常用到典型的素雅的色彩来呈现禅意,就如山水画般恬淡而悠远,适当留白,不追求色彩斑斓的冲击感,空幽寂静的写意风格更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
二、禅宗美学与园林结合的艺术典范
“园林,既是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一种彰显,也是对文化心理的一种物化。它凝聚了民族的精神,传达了时代文化的心理特征。”
禅宗美学与园林设计早已在古时便密不可分,下面以狮子林与寒山寺两处为例来进行简单地分析。
1.苏州四大名园之狮子林
“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 元代欧阳玄曾这样解释狮子林名字的来历。
狮子林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末至正二年,天如禅师改称至今。在佛经中狮子是佛之国度的神兽,有一种说法是佛是人中狮,佛曰即为狮子吼,这给狮子林增添了中国佛教禅宗的教义,使其具有别于其他园林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参观狮子林时,有人疑问为何狮子林作为典型的寺院园林,却没有佛殿,也没有佛像,这其实是“心无外佛”的原因,这也反映了禅宗美学影响下的寺院园林的本色。
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融合中,也兼容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与道教文化。当时的设计者在这种文化融合的环境中,也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到禅意造景之中,这些在狮子林中也可见一窥。
2.姑苏城外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对寒山寺秋夜之景的描绘,枫桥和夜半的钟声为此成为姑苏城外寒山寺的代表,也将寒山寺带入到大家的视野之中。
寒山寺在唐代之前还被称作“普明禅寺”,直到唐代时,据传说记载,高僧寒山、拾得曾住在此地,因此才被称作寒山寺。
寒山寺的园林环境也有着其独特之处,取“闹中有静”之意,它的外部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闹市之景,而寒山寺内部却独辟幽境,钟声悠悠,颇具禅意。
“一声敲下满天霜”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也蕴含着禅宗美学的禅意,钟声是成就寒山寺独特的园林氛围的重要手段。
在寺庙园林之中,寒山寺一声雄厚回荡的钟声,自有一番迥然尘外之意,让四方游子在寺庙之中荡气回肠,断除杂念,领悟到禅意的另一种境界。
不管是名满天下的狮子林还是半夜钟声的寒山寺,作为中国古代寺庙园林的典型代表,它们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与人工的观点,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是千年来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浸润的结果,这种美既需要精心的创作,又需要通过创作达到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效果。
三、现代造景中禅宗美学的应用
在现代禅意造景中,禅宗美学依旧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禅宗美学,并进一步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融会贯通的利用,可以促进现代禅意造景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中的运用具体有哪些方面呢?
1.隐逸神秘的光
现代造景中禅宗美学的应用,首先要提及的便是光与影的关系。渗透禅宗美学的光影特点与现代流行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区别。
不同于北欧风格中明亮闪烁的水晶灯,禅意造景中,常采用自然光与射灯在建筑中光源的角度不同,使得园林与建筑中添加明暗对比。具体实践过程中,现代设计者也可以学习禅宗美学运用植物或其它物件的掩映,体现禅意。
2.对称之美
对称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里外均衡、远近妥帖,就像一幅对联一般,庄重恪守,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点。
前段时间颇受赞誉的《如懿传》也凭借对称的构图,让人过目不忘,现代禅意造景也可以参考禅宗美学中的对称,设计出雅致的禅意空间,两两相对、环环相扣,不管是植物还是座椅,适当双数排列,给人一种圆满吉祥的中庸之禅意。
3.留白
对称不可堆砌过度,适当留白是发挥禅宗美学的重要手段。留白绝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在精心设计之后的恰到好处,过于繁复的设计难免让人觉得堆砌过度,甚至找不到主题,留白和对称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
适当留白,可以给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禅意,给观赏者足够的空间呼吸、沉思。
在园林设计中,中国古代常用寒梅造景,枝干苍劲,只需一枝,便有了足够的禅意,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适当留白,不仅不会显得寂寥,还会增强节奏感,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韵味。
4.合理的空间构法
空间构法不仅决定园林建筑中各个元素所在的位置,而且对于展现园林建筑的禅意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古代园林,可以看出其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氛围感,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崇高的艺术地位,而反观当代风景园林饱受诟病的原因,不乏过于追求大、广、繁,却在空间构法上的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古代风景园林所注重的内敛、静谧之感。
5.细节装饰
充满禅意感的细节装饰对于现代禅意造景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点缀一些充满朴实气息的陶制品、水墨花鸟的禅意雕刻、经典的纹样等,这些贯穿着禅宗美学的细节也使得禅意造景更加完善。
通过对禅宗美学的进一步研究,学习古代风景园林合理的空间构法,弥补当代园林设计的缺陷,可以进一步体现出禅意的空间之美。
四、总结
禅宗的本质便是让人的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赋予人性,在大自然的亲近中融化人性、走近人性。
在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中,禅宗美学让人的心灵融化于自然之中,采用建筑、植物与山水等要素巧妙结合,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完美的、无限的意境空间,也蕴含了一种返璞归真、惬意随性的中国传统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皮朝纲.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刘海:谈禅宗美学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8期.
[3]冯海义.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J].商品与质量,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