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场 · 刘商英:“失控”中的独处,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亲近世界

艺术家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与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冲突、发生情感和表达感受,幸运永远不会属于满足于按部就班获取成就与安全的人,对于一个现代画家来说,尤其如此

人们都说很难将刘商英简单的定义为某一种类型画家,因为他在变化,而自己也不愿停留在曾尝到甜头的某种题材与风格中。

于是人们所能把握的,就只有他酷爱自然这件事情上,也将这一点当作接近他、了解他的途径。他自己也说,画画类似于农民耕种或牧民放牧,这是他与自然最原始也最有效的联系和交流状态。

刘商英出生在艺术世家,这是他的幸运,但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的不幸。因为耳濡目染的原由,他会令自己站在更高的地方,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他需要的提高、尝试的探索、遭遇的苦恼也会更多。

《桂满》 布面油画 55x75cm 2005年

《寻羊》布面油画 200x570cm 2010

《灵》布面油画 180x200cm 2007

《圣湖》布面丙烯 135x200cm 2011

《玛旁雍错1号》布面油画 135x200cm 2013

《玛旁雍错19号》布面油画 160x240cm 2014

他的作品结构与色彩,雄奇、浓烈、瑰丽,仿佛屡涉情感的险境。有人评论说,他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荡。

一位曾和他读过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同学,发现了他的呈现方式。作为作电影美术专业的人,在刘商英的画里感受到一种“失控感”,他说这有点像拍电影,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拍出的,可能不会有什么毛病,但同时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胡杨与沙45号》 布面油画 240x480cm 2016
《胡杨与沙36号》240cm×320cm 布面油画 2016
《胡杨与沙39号》160cm×240cm 布面油画 2016
《胡杨与沙108号》240cm×320cm 布面油画 2017
《胡杨与沙109号》240cm×480cm 布面油画 2017
《胡杨与沙110号》240cn×320cm 布面油画 2017
《胡杨与沙111号》 布面油画 240x160cm 2017
《胡杨与沙112号》160cm×240cm 布面油画 2017

从1990到2004,15年间从附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都没有离开过中央美术学院的刘商英注定要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他看来,绘画是最好的一种独处方式,也是与自己对话,真真切切感知自然和世界的途径。艺术被他上升到生命的意义的高度。于是,“在路上”成了他贯常的状态,从家乡内蒙古到太行山腹地,从天府之国到西藏阿里,在场和即时,成为他创作的主导追求。美术大师范迪安说,他正是由此获得一种临场的“创造冲动”。

刘商英将画画看作是一种行为,这个过程中的惊喜和困惑都是一种精神的历险。而作品在他的认知里,也仿佛是一种有机的事物,他说画面会在他的思绪流动和感情动荡中变化与生长。

《荒原51号》 布面油画 100cmx100cm 2019-2020
《荒原53号》 布面油画 100cmx100cm 2019-2020
《荒原104号》 布面油画 100cmx80cm 2019-2020
《荒原120号》 布面油画 140cmx180cm 2020
《荒原121号》 布面油画 160cmx100cm 2020
《荒原122号》 布面油画 160cmx100cm 2020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慕道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方化  曹欣宇  扬木子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