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秀《太极要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民国年间,军政大佬学习太极拳是一种时尚,黄元秀便是其中之一。如果论及身份地位他并不是最高的,但其成就无疑最为突出,一本《太极要义》足以让他彪炳武术史册。“新锐太极史论”,杨志英带您走近这位国民党元老黄元秀——

一、作者简介

黄元秀(1884—1954),原名凤之,又名元秀,字文叔,别号山樵。浙江省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和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来往密切。曾就读于浙江省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为光复浙江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浙江军政各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体,许多名山名寺留有其墨宝。后皈依佛门,致力于佛法的弘扬。“自幼喜弄拳棒,好闻古侠士行。从乡人学,数年未成,壮求科学,旋即从军,无瑕及此。”(见<自序>)他“学识通用,亦儒亦侠,而胸怀坦挚,肝胆照人。”(见<鲍序>)1919年,从田兆麟学太极拳数月,因“江浙军兴,奔走劳瘁,遂至中辍。”1927年,出任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1929年,“乃从广平杨澄甫先生习太极拳,并从老友孙禄堂、张兆东,如兄杜心武、刘百川研究各技。复承李芳宸(名景林,字芳宸)先生传武当剑术,……”(见<自序>)“以与太极拳术相辅,由斯应求会合,广益集思,益谙斯道之奥妙。”研习六年,“著<太极拳要义>一书,而附以经验所得之<武术偶谈>。其余拳法之宗法规约,与夫致力之方,称名之义,体力之调节,身心之修养,均盹切致意,有致斯道者,洵堪奉为典要。”(见<鲍序>)他长期从事武术文献的编撰工作,除《太极要义》一书外,还出版有《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武当剑法大要》《武术丛谈 》等著作。传人如王祥根、戴培粟等。

(黄元秀照以及和杨澄甫推手照)

二、《太极要义》简介

1944年11月,黄元秀编著《太极要义 附武术丛谈》由重庆文信书局出版发行,发行人王君一。书名由著者本人题写,附有蒋介石、何应钦、吴思豫、吴铁城、吴教恒、周钟岳等军政要员题词。该书大致分三部分内容:一为太极拳部分;二为武当对剑部分;三为附录部分,如“穴窍图说”、“师生间的关系”、“少林门习拳经过”、“国术界中之习惯”、“武当治验伤病方”等。本文重点就太极拳部分简做评述。

(该书'初版本’封面和扉页题词照片)

三、《太极要义》评析

《太极要义》一书以文字介绍为主,无具体拳架套路及拳势图解,无人物肖像照。编著者宗法于许宠厚创太极拳说,并将太极拳分为三派:“北平杨家派”、“河北郝家派”、“河南陈家派”。该书对前辈先贤论述多选自许宠厚、陈微明、杨澄甫等出版的著作,拳架套路与其所录一脉相通。太极剑法同于陈微明所述,枪法同于杨澄甫所述,刀法同于陈炎林所述。推手方法记录甚详,定步、活步均有,如“平而圆圈,直立圆圈,斜形圆圈,前后圆圈,自转圆圈”等。著者认为散手是推手的最终目标,所列技法实为拳架套路中各式的攻防技巧。《武术偶谈》为重点篇次,多为太极拳内容,由著者编纂。其中,不仅有自身心得体悟,还包括多位名家之论,如杨健侯、杨少侯、武汇川、田兆麟、谭梦贤等,阐述精辟,弥足珍贵,现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杨健侯语录两则,其一:“太极长拳独一家,无穷变化洵非夸。妙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其二:“掌拳肘和腕,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杨少侯《太极拳之要诀》,全文如下:

“(一)盘架子。初学者宜匀、宜缓、宜正、宜展。所谓匀者,划圈宜圆,两圆须成切线,两圆相交,须通过圆心,盖求其整齐也。所谓缓者,使所储之内劲,渐渐达于手指梢,求其血气舒畅也。所谓正者,全身中正安舒,重心无倾斜之弊,求其姿势中正优美也。所谓展者,使筋肉骨节自然开展,求其合乎生理上之运动也;(二)推手。架子盘熟,功夫稍进,则学推手,或曰搭手,又曰靠手。推手者,敌我二人以一手或两手靠搭,用粘、连、黏、随四字功夫,划阴阳两圈,其法有二:①甲划圈乙随之而走,或乙划圈甲随之而走。②甲乙两人各划半圆圈,合成一整圆圈。然无论一整圆圈或两半圆圈. 均于此圆圈上研究掤、捋、挤、按四字要诀。应注意者,甲乙二人,各有一重心。甲乙两人靠手时,又于靠手之交叉点自成一重心,此第三重心点由甲乙两人互相争夺,得重心者胜,失重心者败,此一定之理也;(三)发劲与化劲。推手练习纯熟,然后练习发劲与化劲。初学者,可练手上发劲,所谓合掌或曰补手是也。工夫较深者,练习腰劲或足跟之发劲,所谓发于足根,行于手指是也。发劲宜直,化劲宜圆,化之不尽而发之不远。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所谓引进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敌人之力以打敌人,借敌人之劲以制敌人也。然发劲、化劲,必须粘、连、黏、随、掤、捋 、挤、按、採、挒、肘、靠,合而运用,否则不克生效也。”

武汇川拳论一则:“练太极拳之要旨,务须身体中正圆满,气要松,手按时,要后肩肘螺旋搓出。两肩要松,两肘要下沉,尾闾要收。脚落地时,先虚而后实,上下一致,式式均要圆满。头要提顶,气沉丹田。练时要慢,快则气即上浮。”

田兆麟论述一则:“(一)'化劲’之最重要者,是顺人之势。尤其是快慢要相合,过快则疲劳易生中变,太慢仍未能化去;(二)'发劲’先要化劲化得好,才有发劲的机会。机会既得,即宜速放,其劲要整、要沉着;(三)'攻人’全在得机得势,机会未到,不当攻人。'双分’、'单分’时候要合得上。掤劲亦甚重要,靠劲先要化得合法。靠时要快,要有一定目标。凡此种种,茍非着实久练,不能得心应手。”

谭梦贤文《推手法之原理说明》,论述粘、连、黏、随以及掤、捋 、挤、按、採、捌、肘、靠八种劲别的意义。杭州戴培霖藏有《太极要义》复印件,上有黄元秀眉批及按语,其中写道:“谭氏,为民国初年陆军大学之前辈,于文学、军学、技术,皆有深刻之研究,独到之领悟,素为侪辈所推重。尤其是太极一门,曾经多年苦练,遍访名师而述于右,非一般学太极者所能道也。”谭氏既为黄元秀作序,书中又有其心得体会,可见二人关系非同寻常。现将谭氏之文摘抄于下,供读者体会参考:

“十三势根据五行八卦之理而成,由练架子之十三势而发生推手之十三势。所谓五行,又分为内外两种:1、形于外者为进、退、顾、盼、定;2、发于内者为拈(即'粘’,以下均改为'粘’)、连、黏、随、不丢顶。至于八卦亦分内外二种:1、形于“外”者,为四正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正方及四隅角是也;2、蕴于“内”者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但形于'外’者为'势’,蕴于'内’者为'劲’。用劲之时,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故太极拳练架子时,盖所以练'劲’,练推手时,盖所以求懂'劲’也。


'粘’如两物互交,粘之使起,在太极拳术语,谓之粘劲。然非直接粘起之谓,实间接粘起之谓,而含有'劲’、'意’双兼之两义。譬如敌我两人推手或交手时,敌人体质强壮,气力充实,马步稳固,则势难将敌人掀动或移其重心,则用'粘’劲,即能使敌人自动失其重心。其法先用'意’探之使敌人气腾,精神向上注,则敌体上重而脚轻,其根自断,此即敌人之自动力所致。我则顺其势撒手以不丢顶之'劲’,引敌悬空,是谓'粘’劲;'连’贯串之谓。手法毋中断、毋脱离,接续绵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是谓'连’劲;'黏’即粘贴之谓。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粘似贴,是谓'黏’劲;'随’随者,从也。缓急相随,进退相从,不即不离,不先不后,舍己从人,量敌而进,是谓'随劲’;'不丢顶’丢者离开也,顶者抵抗也。即不脱离、不攘先、不落后之谓也。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系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尔千斤力,飘浮亦不难;

扌履 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引之使长延。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躍躍声铿然;

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以寓刚,急流势难当。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必窜入;

採劲义何解?如权(意为'秤砣’)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秤。若问理何在?棍杆(指'杠杆’)作用存;

挒劲义何解?旋转如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寻丈。急流成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坠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方法计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宜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用途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机可乘,轰然如倒礁。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所收录的《太极拳术十要》署名为“富春陈智侯(时任军政部军衡司司长)杭州黄元秀述著”,并附注道:“此十要,从拳谱拳论中择其要旨,分别详释之谓。”该“十要”较之于陈微明、杨澄甫著作中的《太极拳术十要》的确有些不同,阐述更加全面。由此可见,此文的形成凝聚着多位太极拳传人的智慧和心血。

《太极要义》一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以及艺理练法、戒忌调养等多个方面,为太极拳重要著作之一。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4.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5.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6.马永胜《新太极拳》评析兼论《新太极剑》|新锐太极史论
7.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8.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9.一本托名于杨澄甫的《太极拳要义》|新锐太极史论
10.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1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2.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3.李先五《太极拳》评析兼论于化行《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14.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5.吴公藻《太极拳讲义》评析兼论《吴家太极拳》|新锐太极史论
16.马岳梁、陈振民《吴鉴泉氏的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7.唐豪《太极拳根源》《王宗岳考》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8.徐哲东太极拳著作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9.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0.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1.吴志青《太极正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2.宋史元《武当正宗太极蕴真》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3.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0)

相关推荐

  • 赵幼斌: 意气转换得灵是要义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

  • 「经典」太极老人黄元秀谈民国习武的调养与戒忌

    一.调养 迩来练拳术者,皆因身体孱弱而学习.是初学之时,对于调理身体,最宜注意.如四季中,春季应服清补之剂,夏季应服却暑等品,秋宜滋润,冬可峻补.凡属补品,为习武之人,长年所不可少.吾乡有言:穷文富武 ...

  • 「经典」民国太极老人黄元秀注“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 ...

  • 【经典】太极老人黄元秀谈民国习武时精、气、神的修养

    古德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由虚成道,实千古不易之名言.试观近日国术比试场,及表演会场,往往有皤然长须,鹤发童颜之壮士.而欧美运动名家,未必尽享大年.即最近日本运动著名之人见娟枝,自得盛名之 ...

  • 【经典】太极老人黄元秀谈民国习武的调养与戒忌

    一.调养 迩来练拳术者,皆因身体孱弱而学习.是初学之时,对于调理身体,最宜注意.如四季中,春季应服清补之剂,夏季应服却暑等品,秋宜滋润,冬可峻补.凡属补品,为习武之人,长年所不可少.吾乡有言:穷文富武 ...

  •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郑曼青,协助其师杨澄甫编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可惜此次代劳并没有使自己荣誉加身,反而招致一些非议.好在他后来厚积而薄发,出版了一本<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足以证明"永 ...

  • 《简化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太极拳引起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简化太极拳"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那么,简化太极拳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

  • 徐致一《吴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徐致一,虽非全佑家族成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引领着全佑所传太极拳的走向.其褒贬优劣笔者不作评述,正所谓著者出身无须问,著作本身见高低."漾太极",当代太极拳史论家杨 ...

  • 郝少如《武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所谓"武氏拳,郝家传."意为武禹襄所创太极拳得益于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三代人的大力推广,才逐渐的流传开来.因此,由郝少如担纲编纂<武式太极拳>一书,实至名归.他的这本 ...

  • 沈家桢、顾留馨合编《陈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纂过程非常艰辛,最后顾留馨被逼上梁山,亲自操刀并联手沈家桢才得以完成编写任务.那么,这本书会有什么内容令您期待呢?"新锐太极史论",杨志英为您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