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宗道︱回忆当年过“冬缺”
回忆当年过“冬缺”
“冬缺”这个词,早已淡出了常人的记忆库,但却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还记得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词汇吗?不但有“冬缺” ,还有“伏缺”呢,冬季和夏季都是缺少蔬菜的季节。尤其冬季,蔬菜更是紧缺,而青菜萝卜,是公认的冬季最好的蔬菜了。因为供不应求,价格也“水涨船高”。
当年我和我的两位知青学友,插队在农村生产队,遇到的第一个冬季就是缺菜,那种滋味,真是五味杂陈啊!当时别说没钱买蔬菜,就是有钱,也没法子买得到。只能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萝卜干下饭。一次我从城里‘’小顽意‘’饭店称了一斤猪油渣带回,恰巧一位农民大妈送来几颗青菜,我们来了个“猪油渣子烧青菜”,那算是打了牙祭、大饱口福!亏得老队长为我们排忧解难,分给我们一小块菜地,并且语重心长地说:人勤地不懒,只要你们能吃苦耐劳,就是大雪天,都不愁没菜吃。
总共是一分七厘地,但看上去还不小呢。第一年冬天没赶上趟,第二年过了四夏大忙,我们三知青就早早地经营起自己的“小良田”。先向农民长辈请教了一番,然后从城里农贸市场买来青菜和萝卜籽种,还带回了一些山芋藤子。上工的时候,先在心里盘算好,然后只要一放工,就一溜烟向菜地跑,争分夺秒地忙活:首先倒腾出一小块地方,把泥土弄得很细密,均匀地撒上籽种,然后挑来一担烧大锅积下的草木灰,薄薄地覆盖在上面。接下来就是浇一些水,浇水是非常讲究的,动作要轻,既要浇透,又切不可把籽种冲落到泥眼里---那样的话,籽种被捂死,出不了苗子了。
籽种下地后,我们三个人轮流,每天傍晚去菜地复浇一遍水。还是老队长想得周到,分给我们的那块菜地紧靠池塘边,省去了我们浇菜的许多辛劳和时间。过了大约一个星期,苗子出齐,再过了一个星期,我们选出壮苗、移栽,直到成活,才算是看到了希望。要想保证冬季有菜吃,还得花大力气。除了隔一天浇一次水,最重要的就是施肥。我们常常用粪桶挑着一担人粪尿到菜地,兑上水,一颗一颗,从菜苗的根部浇灌下去。每次都是汗流浃背,肩膀生疼,腿肚子发胀。我们互相打趣着,原来只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还要追加一句:谁知碗中菜,筷筷苦中苦!
还要说说那山芋藤子是如何处置的:按照农村的办法,沿着藤蔓上有叶芽的位置,剪成许多小段,先做成山芋苗子;再把菜地上还剩下的三分之一的空地钩成一条条墒垅,将山芋苗子按序栽下去。幸好山芋是懒庄稼,望天收的,无需伺候,到了“冬缺”时,既可当菜又可当饭吃。
日子不紧不忙地过着,眼看着就到了第二个冬季。菜地里的青菜长大了,我们瓣着菜边子吃,前面吃了,后面又长出来。那时的菜边子比现在的整棵菜还好吃呢。单吃青菜就是美美的享受了,再从城里弄些猪油渣放在一起烧,简直胜过“满汉全席”!还有那红皮白皮的大萝卜,洗洗干净连着皮,既可生吃又可烧熟当菜,整个的“冬吃萝卜赛人参”啊!至于那山芋,也是大丰收,虽是个头大小不一,但不中看中吃,美味可口!我们三知青闲下来说笑道:不花一分钱,“冬缺”不缺了,吃得开心,胜似天天过大年。这个冬季,我们的蔬菜和山芋没法吃完,正好赶上城里“冬缺”没菜吃,我们三人把这些“宝贝疙瘩”各自送了些回家,让家里人分享。
许多年过去了,“冬缺”这个词,在我心里早已演变成“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了!
汪宗道,四九年出生,老三届知青,中共党员,南京市退休职工。南京市诗词学会会员、六合区诗词学会会员,酷爱文学 擅长格律诗词和散文。近期,我的诗文稿《岁月无情诗有味》获六合区文化部门朗诵一等奖。还获南京市《党在我心中》征文二等奖,六合区《改革开放40年》征文二等奖,南图、六图《品读、书香》诗歌优秀奖,南京市优秀抗疫诗人嘉奖等。常为各类诗刊报刊及文学平台供稿,重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