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八路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准备攻打敌人的子母堡

#寻找真知派##国防科普##历史冷故事#

我冀中军区六分区的第四十四地区队,在侦察到敌人换防的情报以后,在敌人据点之间的公路两旁设伏,伏击了从赵庄据点出来换防的伪军。

因为战前的情报准确,敌人完全掉进了我军的包围圈。经过前后不过半小时的激战,我军共击毙敌伪军20多人,俘虏3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40余支。

最关键的,还缴获了敌人准备给杨庄据点送去的满满六大车军用物资!靠着战斗中的缴获,我军立刻兵强马壮了起来。


一、日军的反应和八路军转移阵地

随着我军攻打曹庄据点,和伏击赵庄据点换防伪军的两次战斗以后,附近的伪军那是噤若寒蝉,一个个再也不敢出门,都紧闭着据点的大门,躲在炮楼里吓得不轻,他们的一份份的求援电报,纷纷飞向了日军指挥部。这狗子被揍的夹起尾巴,就要赶紧向主人求援了。而日军也打算大举出动,亲自上阵对付赵县北部这股“猖狂之至”的老八路了。

话说日军抽调了主力部队赶到了赵县,立刻准备开始进行“清剿”。他们一进驻赵县县城,马上四面派出了侦缉队、特务队,在各村汉奸联络员的带领下,开始在赵县境内疯狂搜索我军的下落。可是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日军怎样找,都没有这支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影子。前段时间还不断活动的八路军地区队,就好像会隐身术一样,从赵县大地上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八路军真的会法术不成?

也许有小伙伴会说,这些八路军估计是用了遁地术,也就是钻地道了吧?这个想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本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这是在1942年的9月,当时冀中平原的地道战还没有大规模开展。而日军刚刚进行完“五一大扫荡”后不久,当时四十四地区队所在的赵县原来是敌占区,我军还没有大规模动员群众挖地道呢。那么,八路军究竟去哪里了呢?

其实无它,当时的我军实际上是没有和日军正面硬刚的能力的,因此我们的战术很简单,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久。在赵县北部活动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缴获之后,四十四地区队的领导们预料到日军肯定要进行报复,因此他们决定提前进行转移。

因此赵庄伏击胜利结束后,四十四地区队就立刻离开了赵县北部,直接转移到了宁晋县境内活动。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操作,只有这样的及时转移,让日军每次费时费力的“调兵清剿”,变成了一记记用尽力气却白费了的“空拳”。当时的日军,其实很长时间都陷入了这种不断追在八路军屁股后面跑,被我军遛得要死要活的无奈状态。

因此,除了日军调集重兵的八面合围,平时我军是并不害怕日军清剿的。往往是等日本人调来了足够的兵力,我军早就转移了。而当时主要和我军作战的,其实是伪军。而这里面威胁最大的,其实是伪军的警备队。


二、曹谷町据点的“黑狗子”

我军到了转移到了宁晋县以后,立刻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之下隐蔽起来,并且派出了侦察兵,积极侦察周围敌情,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当时在宁晋县境内,敌人的碉堡不少,不过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在宁晋县北部的曹谷町子母堡。这个据点和以前八路军遇到的其它据点不同,它是一大四小的分体性结构。简单来说,它就是把一个赵庄这样的大碉堡,和四个曹庄那样的小碉堡,组合在一起,各碉堡直接有交通壕相连接,可以进行火力掩护,四周的四个小碉堡内各住一个30多人的小队,中间堡内住着伪军中队部50余名,再加上外侧的吊桥、封锁沟和铁丝网,防御非常坚固。

当时驻守碉堡的是伪军警备队的一个加强中队。这些“黑狗子”伪军待遇好训练足,又有日本顾问监督,投敌思想比较顽固。而且他们依托五个碉堡,自恃工事固若金汤,绝对是高枕无忧,因此该敌是无恶不作,整天在据点里吃喝玩乐,没事就命令周围村子派粮派款派工,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在四周村子民愤很大。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驻防曹谷町字母堡的伪军虽多,但是他们思想比较麻痹,纪律非常松懈,防御意识比较薄弱。再坚固的堡垒,也是需要人来进行防御的。人不行的话,堡垒再坚固那也是没有用的。地区队下定决心:抓住这股伪军好吃喝玩乐的弱点,令第二大队(连)采取袭击的手段攻打该据点,争取将敌歼灭。


三、化装袭击据点

应该说这个决定是比较冒险的,因为我军当时的第二大队,不过是在100人左右的小连队,去掉侦察班以后,战斗人员也不过90多人。而驻守的敌人伪军有一个大据点50多人,4个小据点各有30人,合计约180多人的兵力,人数上几乎是我军的两倍。他们还有坚固工事和轻重机枪,要是硬打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军对于该据点的进攻,其实是一次佯攻。当时对于我军六分区的指挥部来说,这次攻击是一次“围点打援”行动。参战兵力除了直接攻打据点的第四十四地区队二大队以外,还调集了整个第三十一地区队的三个大队负责打援。从这个兵力配置来看,当时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据点敌人进行骚扰,然后调出敌人的援兵,在半路上进行消灭。

我军指挥部的原定设想,是以31地区队在附近设伏,以伏击战消灭敌人的援兵为主,对敌人的据点的袭击,其实只是个负责调动敌人的辅助任务。但是问题是,当时的我军第44区队二大队从上到下的战士,那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们身为区队的精锐部队,这些天不断游击,却一直只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缴获。而旁边的友邻部队三大队,却连续打了曹庄和赵庄两次大的战斗的胜利,取得了丰厚的缴获,部队的枪支几乎增长了一倍,各种物资更是多到能分给战友们。拿着友邻部队的缴获,二大队的指战员们要说看着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从早他们就憋了一股劲,也要打下个大据点,给三大队那些动不动就在大家面前显摆缴获品的可恨家伙们看看,老子也不是吃素的。

因此三大队对于这次的袭击,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他们利用以前缴获的敌人服装,对自己进行了变装。首先是选拔了一部分有敌后武工队经验的战士,全部身穿布衣绸衫,身挂各种短枪盒子炮,打扮成敌人特务侦缉队的模样。然后再挑选一部分精壮战士,穿上缴获的日军军服,背上日军的背囊,拿上缴获的最新最好的三八步枪,打扮成日军的样子。为了扮演的逼真,他们战前进行了多次排练。不仅“特务队”的战士们熟悉了敌人番号和暗语,而且扮演日军的战士们还进行了日语的训练。


四、关于八路军化装时的日语问题

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经常表现我军化装袭击敌人。而每当敌人对假扮的“皇军”起疑心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响亮的巴掌加一句八嘎,就能把他们吓退,这样真的行吗?这其实并不能完全说人家是神剧,因为这事儿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却有其合理性。

1.日军内部经常体罚

首先日军是一支上下级别森严,内部严重依赖体罚来控制纪律的部队。对于他们来说,上级长官动不动伸手就打,那是司空见惯的。但是,严谨的日本人并不会因为你的威风和几个耳光,就不去查实你的身份,你耳光打了以后,一般的日军士兵还是照旧会对你进行日语盘问的。

2.日军对伪军防范很严体罚更多

而日军对伪军呢,体罚情况更是普遍。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对这些卖国投敌的伪军压根从心底里就看不起,当然就没有什么好态度。平日里伪军稍有不恭顺,那可就是立刻翻脸,捱几下打骂那都是常态,稍有怀疑就得被抓到鬼子宪兵队大刑伺候。而那些没有任何证据,仅仅是因为有疑点就被日军私下处死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伪军是从心底里怕日军的,要是碰上日军士兵几下日语呵斥和打骂,直接放弃盘问是可能的。

3.八路军里面有纯正的日本人

我们前面说过了,在八路军之中,是有相当部分的“日本八路”存在的。他们大多数是日军俘虏,被我军抓获后经过教育,不少都参加了八路军,负责对敌人据点进行喊话、教授武器的用法,维护修理兵器,甚至必要时直接参战。而教授日语、告知日军的内部习惯,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大扫荡的时候,不少“日本八路”下放到各基层部队。遇到敌人盘问的时候,由这些正规的原装鬼子兵出来字正腔圆几句话,往往就能应付过去。

4.我军化装部队的领头人是会日语的

在冀中军区这边情况更为特殊,这里的很多干部原来都是平津一带大学的学生,是当年真正的民族精英,在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候投笔从戎的。当年他们学习的课程中,很多学校的外语就是选的日语,因此部分敌工干部的日语水平底子,那可是相对不错的。参军以后再参加几个培训班,和“日本八路”多交流一下,应付日常口语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当时别说是干部,就是敌后武工队的普通战士,也都有意会去学几句日语,日常唬唬伪军绝对是可以的。当然了,遇到真鬼子唬不过去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年我军的化装袭击,其实多数时候在语言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