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卫风·芄兰》/薛红诵读/闻天语解析(第1310期)
宋代朱熹《诗集传》:“言其才能不足以知于我也。”“(二章)言其才能不足以长于我也。”清代牛运震《诗志》:“'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
解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原文:
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天语赏析:
这首诗文字非常隐晦,历来有不同的讲法。朱熹说“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不敢强作解释。咱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这首诗。我认为是对一位贵族少年故作老成的讽刺诗,全诗两章,每章六句,共十二句。只是换了几个字而已。
首章:“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芄(wán)兰,也称萝藦。果荚呈尖锥形,折断之后有白汁,可食用。意思是说芄兰的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诗人首章用芄兰做类比觿这个器具,觿(xī):觿是古人随身佩戴的一个弯型的器具,一头是尖锐的,有点像动物的角。一般是用兽骨或者玉制作而成,是用来解结的。
比如衣服上的绳子带子。也可为装饰品。那古人为什么要配觿呢?这和古代服装的特点有关系,古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古人的衣服都是用带子系上的,为了防止衣服脱落而失了礼仪,结呢就系一个死结,因此也会随身配带一个解结的工具。也就是觿。那么谁配带呢,文中提到童子,童子当然是指未成年的少年,觿: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智慧过人的君子佩戴“觿”。诗歌里佩带它的却是一个童子,想想看一个童子能有多么的智慧呢?这种文学上的反差。是不是读出了其它的意思?看下句“虽则佩觿,能不我知。”这句就是一个转折,西汉刘向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则佩韘”。能是而的意思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的心思。我们再看下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容为佩刀,是用来作装饰的小刀。遂为佩玉,也是装饰,指外表舒缓悠闲的样子。这位童子尽管还没成年,可却已经按照成年人的装束。他身上佩戴的成年人佩带的东西,外表打扮着跟成人一样,甚至于走起路来,也故作沉稳。他是真的雍容吗?实则是言褒意贬。是说这童子衣不合体啊,讽刺韵味相当的浓厚。
二章以“芄兰之叶,童子佩韘。”意思是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韘(shè),也是古代男子随身配带的饰物。毛诗传里说:能射御则佩韘。古人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作勾弦的工具,通常用骨头或者玉石制作,也就是俗称的“扳指”。我们古人射箭是和现代人不一样的。古人是用右手的大姆指拉弦来射箭的。芄兰的叶子卷曲,有点像韘,所以用芄兰类比韘。善于骑射,英勇威武的君子佩戴“韘”。韘,后来也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过人的英勇与威武。而诗歌里佩带它的却是一个童子,想想看一个童子能有多么的威武和英勇呢?这是不是不合适呢?读到这里,聪明的你是不是读出了其它的感觉。“虽则佩韘,能不我甲?”这句一个带有责备的转折,虽然佩戴着韘。虽然佩戴了角锥,但他却不与我亲近。我们再看下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悸,原指心有节奏地跳动,这里指走路时衣带下摆,有节奏地摇动的样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宽大的衣带跟着摆动。这位儿童打扮的像一个仪表雍和闲逸的成年贵族男子,腰间的玉佩绑在腰带上下垂下来,有节奏的摆动着。他是真的雍容吗?实则是说反话,言褒意贬。实则说这童子衣不合体啊,讽刺韵味相当的浓厚。那诗人到底要讽刺什么,这首诗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历来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诗人因卫惠公年轻继位骄傲无礼而作诗讽刺他;
二、卫国人因自己的国家弱小对后代教化条件不足而生发的慨叹;
三、时人讽刺霍叔而作,用童子僭越礼仪穿戴成人衣饰,讽刺霍叔不度德量力,帮助武庚作;
四、讽刺世俗父兄不能以礼仪教育后代子弟的诗;
五、当时卫惠公以童子即位行国君礼,因此卫国的大夫作诗来赞美他;
从这首诗本身的内容、口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看,最后一种说法应当是最贴切的,这当然不是定论。
虽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扑朔迷离,但从诗中的文字来看,一个儿童,穿着成人的衣服,配带着成人的饰品,装作成人走路的样子。自认为很美。这样的儿童,他真的就很美吗?其实美不美与衣着打扮没有多大关系,美是一种综合的视觉效果。在于适合而已。不在于穿得多么华丽,佩带得多么昂贵。就如同一个人,穿着不合适的服装自认为很美。再深想一下,难道真的是讽刺一个儿童吗?也许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的一种浮夸的社会风气与生活的奢侈时尚吧。
天语小诗:
为《卫风·芄兰》而作
今夜
我把月光
挂在枝头
那束光
照耀着
千年前的你
精美的佩饰
华丽的服装
吟唱着
落寞的韵角
用一季
枝空叶落的距离
守护着
清清冷冷的流年
201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