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入晋的贤相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主持了仁宗朝著名的“庆历新政”。他一生政绩卓著,但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虽非山西人,但曾两次任职山西,留下了许多为后人称道的事迹。

初次入晋 通判河中

范仲淹第一次到山西做官,是在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初担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通判一职为宋太祖首设,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为知州副手,但享有直接向皇帝上书的权力。听起来似乎不错,但范仲淹的这次出任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实际执政者——章献刘太后。究其原因,要从一年前他的一封上书说起。

天圣七年(1029年),时任秘阁校理(负责管理、编写、校勘图书典籍的官员)的范仲淹给朝廷上了一封名为《乞太后还政奏》的奏疏,请刘太后“卷收大权”,还政于“春秋已盛”的宋仁宗。原来,宋真宗赵恒驾崩时,继位者仁宗尚年幼,就遗命当时的皇后刘氏,即后来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辅助仁宗。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仁宗逐渐长大,刘太后却没有还政的意思。到这一年,仁宗已19岁,章献太后却依然主持朝政。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但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此疏一上,立刻打破了朝廷表面的平静,自然也触怒了刘太后,再加上之前他曾谏阻仁宗在冬至日率百官于议政大殿为太后祝寿,已经开罪了刘太后。因此,此奏疏非但没有获准,范仲淹反而被一纸诏令贬到了山西。

虽“处江湖之远”,但范仲淹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河中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多次上疏为民请命。宋朝时,州县衙门里的普通小吏,如衙前、里正、户长、乡书手、散从等,都是按照户等高下由本地主户(城市有房产或乡村有田产者称为“主户”,无房产或无田产者称为“客户”)充当,被称为“差役”或“职役”。差役越多,主户负担就越重,特别是人口稀少的州县。河中府这种情况就很明显。当时河中府共有9个县,数量不多,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如河东县有“主户”4000余户,而河西县却只有1900户,相差两倍。但就是河西这样的一个小县,仅公吏差役就需340人,可见其负担之繁重。范仲淹了解这种情况后,立刻上疏朝廷,希望能援引东汉光武帝合并400余县,减少吏职十分之一的例子,进行郡县的裁并。比如将河西县并入河东县,废县为镇等。这项举措最终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得到了落实。此外,在阻止修建道观宫院、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等方面,他也多次上疏,真正做到了想民所想,为民解忧。只可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调任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离开了山西。

再次入晋 宣抚河东

庆历三年(1043年),55岁的范仲淹,因在西陲建功被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副手)。

这年九月,他提出了著名的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拉开了庆历年间政治革新的大幕。他建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主张,以整顿吏治为先,兼及军事、经济领域,旨在解决当时已经十分突出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是针对时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举措。但实施不到一年,就因触动了官僚权贵的既得利益,不断受到毁谤与攻击。主持变法改革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被诬为“朋党”,相继被逐出朝廷。范仲淹虽仍保留着参知政事的头衔,但也被派出宣抚陕西、河东,再次踏上了主持西北边事的征途。

宋朝时,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诸强环伺,边境很不太平。而陕西、山西一线就是抵御西夏王朝进攻的重要防线。此次入晋,作为抚绥边境、指挥监督前线军事的最高长官,范仲淹将理政重点放在了加强军备、增强防御上。据其年谱记载,从庆历四年(1044)八月启程宣抚河东起,范仲淹先后视察了今山西境内的汾(今属山西晋中)、忻(今属山西忻州)、代(今山西代县)、宪(今山西静乐)等州,岢岚(今山西岢岚)、保德(今山西保德)、火山等军以及当时属于河东路的府州(今陕西府谷)、麟州(今陕西神木)等地,制定了“屯田久守、积极防御”的方针。一方面在岢岚、静乐、火山等军事重镇加固城池、增筑寨堡,一方面鼓励边民垦复农田,以耕养战。当时,忻州、代州、岢岚等地因与西夏接壤,荒地很多,范仲淹就鼓励边民多多开垦,一年就收获粮食数百万斛,极大地充实了边塞的军需与民食。与此同时,他还在这些地方招募青壮年充当弓箭手,协助官军驻防。这些弓箭手一人给田二顷,需交租但不承担其他徭役,因此应募者很多,仅岢岚北草城川一带就有应募者2000余人,当年就缴纳地租数万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弓箭手战斗力很强,是对付西夏的一支劲旅。据记载,他们甚至曾被调遣到西川泸州一带远征,可见其战斗力之强。

在加强军备的同时,范仲淹也通过减轻赋税、招抚流民、调整等第、稳定货币多种举措来改善民生,减轻百姓负担。通过他的努力,河东等地守备废弛、民生凋敝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被任命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再次离开山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千古生辉的名言,突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而他也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用自己的躬行实践证明了他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与信念。他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为贤臣,时时以国家前途为重。他临危受命不畏艰险,屡遭贬斥而壮志不衰,真正做到了“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他两次入晋,虽时间都不长,但建树颇多,而山西“表里山河”的险要地形和勤劳淳朴的民情风俗,也给他留下了深切的印象。一年后,他任职邓州(今属河南南阳),还在《送河东提刑张太博》一诗中深情怀念着山西:

从来宿兵地,北与胡汉分。

长河出紫塞,太行入青云。

天然作雄屏,览者怀忠动。

行府在平阳,山川秀氤氲。

尧民击壤歌,千古犹得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