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成了青少年奥运会吗?
东京奥运会已进入第13个比赛日,截止8月2日21点00分,中国以29枚金牌暂居金牌榜首位,美国和日本以22和17枚紧随其后。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新冠疫情给本届奥运会带来了诸多特别之处。在众多特别当中,13岁日本滑板选手Momiji Nishiya的夺冠让大家对奥运选手的参赛年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运选手的参赛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但是,一些单项体育协会出于健康等方面的考虑会对参赛运动员的年龄进行限制,在经国际奥委会同意后,这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必须达到最低参赛年龄。由于年龄限制不同,不同运动项目奥运参赛选手的最低年龄差异较大。例如,东京奥运会上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出现在乒乓球项目(Hend Zaza,12岁,叙利亚),其他“低龄”运动员还存在于滑板(如Momiji Nishiya,13岁,日本)、跳水(全红婵,14岁,中国)、游泳(Katie Grimes,15岁,美国)等项目。事实上,13岁零345天日本滑板选手Momiji Nishiya并不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位“低龄”冠军,更不是年龄最小的冠军。以13岁“低龄”获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还有跳水的伏明霞(中国,1992年奥运会,13岁零345天)、赛艇舵手Klaus Zerta(联邦德国,1960年奥运会,13岁零283天)、跳水运动员MarjorieGestring(美国,1936年奥运会,13岁零268天)。
除“低龄”运动员外,东京奥运会上还有多位“高龄”运动员,例如46岁的乌兹别克体操运动员Oksana Aleksandrovna Chusovitina,66岁的澳大利亚马术运动员Mary Hanna,58岁的卢森堡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不过,他们还并不是奥运历史上最“高龄”的运动员,最“高龄”的运动员为英国马术运动员Lorna Johnstone,其在70岁时参加了1972年奥运会。
东京奥运会涉及34个大项,399个小项,这些项目比拼的是人类不同的运动能力。然而,许多运动能力是与人体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西兰的研究人员Sian Allen和Will Hopkins将运动项目分为爆发/冲刺、耐力、混合/技能三类来探究运动员达到个人巅峰状态的年龄。结果表明:
在爆发/冲刺类项目中,男子运动员达到巅峰状态的年龄从投掷项目(约1-5秒)的约27岁下降到游泳项目(约21-245秒)的约20岁,项目比赛持续时间越长,年龄越低;
在耐力项目中,男子运动员达到巅峰状态的年龄从游泳项目(约2-15分钟)的约20岁增加到超长距离自行车项目(约27-29小时)的约39岁,项目比赛持续时间越长,年龄越高;
在混合/技能类项目中,似乎看不到年龄与项目比赛时长的关系;
女子运动员也有与男子运动员类似的规律。
奥运项目可从另一个维度重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学极限类项目(基本上对应上面的爆发/冲刺和耐力类项目,如赛艇、铅球、举重),这一类项目比赛中运动员需要经由能量代谢最大程度产生能量(即动力)和最大程度减少能量损失(即阻力);
第二类是熟能生巧类(基本上对应上面的技能类),这一类项目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将某项或多项技能精准完美地展现;
第三类介于第一和第二类之间,既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也需要技能的孰能生巧。
相比之下,第一类项目所需要的竞技能力是强大的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和高水平的能量利用率,但由于所涉及的技术相对简单,其受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的影响更大。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与年龄呈现倒U型关系。一般来说,在25-30岁之前,年龄越大,生理学能力越强;在25-30岁之后,年龄越大,生理学能力越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文爆发/冲刺类和耐力类运动员巅峰状态的年龄大都在25-30岁左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泳和超长距离耐力项目处在第一类项目的两端,游泳运动员的巅峰状态出现在年龄范围的下限,而超长距离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巅峰状态出现在年龄范围的上限。这是因为,生理学极限类项目的竞技能力除了受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的影响,还同时受技术娴熟度或技术利用效率的影响。游泳项目中,人体需要以漂浮状态进行运动,并克服远大于空气阻力的水阻。人体的质量分布使人体的质心靠近脚侧,而浮心靠近头侧,这使得人体在水中漂浮时呈现头上腿下的倾斜状态。
在25-30岁之前,尽管年龄越大,生理学能量供应的能力越强,但同时腿部质量越大,人体在水中漂浮时越呈现倾斜状态(即头越高腿越低),人体在水中游行的水阻越大。因此,相比于其他运动项目,游泳项目受前行阻力的影响更大。相反,年龄越小,腿部质量越小,人体在水中行进的水阻就越小,这为“低龄”游泳运动员成为奥运选手提供了可能。例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在400米混合游的最后50米的游速快于26岁的男子400米混合游泳冠军罗切特。所以,在所有生理学极限类项目中,游泳是最有可能出现“低龄”奥运选手的项目。
与游泳相反,在生理学极限类项目中,越长距离的耐力项目是最有可能出现“高龄”奥运选手的项目。这是因为,当年龄超过25-30岁后,尽管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会逐渐下降,但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运动员的技术娴熟度或技术利用效率会逐渐增加。并且,随着比赛距离或时间增加,能量节省带来的优势就会越明显,这种优势弥补,甚至是超过,运动员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第二类项目(即熟能生巧类项目),相比于日历年龄外,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训练年龄和训练时间。前者是指从接触项目或定项到达到巅峰状态的年限,后者是指从接触项目或定项到达到巅峰状态的训练小时数。刻意训练理论(或1万小时法则)认为,运动员需要进行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成才,不过大量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刻意练习不需要1万小时。为便于下文推算,我们假定这个时间量为6000小时。如果运动员开始训练的日历年龄不同,那么运动员完成这6000小时的刻意练习的日历年龄也不同。
例如,A运动员15岁开始训练,B运动员4岁开始训练,那么A运动员完成6000小时的日历年龄为24岁(假定每年训练600小时),而B运动员完成6000小时的日历年龄为14岁。
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14岁的奥运跳水选手,但看不到14岁的赛艇选手(除舵手外)。并且,即便开始训练的日历年龄相同(如都为4岁),但如果C运动员一年只训练500小时,而B运动员一年可以训练600小时,那么C运动员完成6000小时刻意练习时的日历年龄为16岁(4+6000/500),而B运动员相应的日历年龄为14岁(4+6000/600)。如果单项体育协会对参赛年龄有限制(如16岁),那么B运动员到达参赛年龄时已完成了7200小时的刻意练习(6000+600×2)。正常情况下,B运动员会比C运动员具有更娴熟的技术了。这也是我国跳水、乒乓球、体操、羽毛球项目优势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第三类项目(即生理学极限+熟能生巧类),生理学能量供应能力的巅峰状态需要在25-30岁左右,技能的娴熟也需要有多年的刻意练习,因此运动员巅峰状态的年龄一般都在25-30岁左右。当然,这不排除一些运动员的年龄大于或小于25-30岁,大于25-30岁的运动员更可能是用娴熟的技能弥补了生理学能力的不足,小于25-30岁的运动员更可能是用出色的生理学能力弥补了技能娴熟度的不够。
综上所述,“低龄”奥运选手的出现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单项体育协会没有最小参赛年龄限制,且所在项目属于熟能生巧类项目。游泳项目由于特殊的运动环境,在生理学极限类项目中最容易出现“低龄”奥运选手。在奥运历史上,一些运动项目中的辅助类运动员也有可能出现“低龄”(如1960年奥运会中赛艇舵手Klaus Zerta)。包括东京奥运会在内的历届奥运会中出现的“低龄”运动员大都符合以上条件。
尽管尚不知训练相关信息,但日本13岁的滑板运动员Momiji Nishiya肯定在近5年内(自2016年宣布入奥算起)进行了非常密集的刻意练习,完成了5000小时以上的滑板训练,并且是在奥运会比赛场上进行的训练。对她来说,正是“新冠疫情”带来了新的“冠军”。如果东京奥运会不延期,那么她就会少了1年(约20%)的刻意练习,她也很有可能不会站在东京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位滑板项目的女子运动员。
附:Momiji Nishiya简介
出生:13岁,2007年(平成19年)8月30日出生在大阪府松原市。毕业于松原西小学,现为松原中学2年级学生
身高体重:1米55,45公斤
成长经历:
年仅13岁的她,打破游泳名将岩崎恭子在1996年以14岁06天的纪录,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在奥运摘金的选手。
西矢椛从6岁开始,受练习滑雪的哥哥(16岁)影响,在滑雪淡季时练习滑板。据她妈妈回忆,当时也没有展示出特别的天赋,只是看她滑得很开心的样子。但一接触滑板便上瘾的西矢椛,几乎可说是着魔般的天天练习。她平日里在松原市体育公园的滑板场练习,每天练习3到4个小时,除非遇上雨天才会停止训练。
对滑板仅有兴趣程度的爸爸,通过在社交媒体上钻研海外顶级职业选手的视频,给了她很多学习滑板的正确意见。在双亲和哥哥的全力陪伴、传授经验之下,西矢椛的滑板技巧迅速成长。接触滑板短短5年时间,便在全球高手云集的标志性大赛—世界极限运动会(X Games)中获得第二名的佳绩。更在今年世界滑板锦标赛之中逆转摘下银牌,最终取得奥运资格。
日本国家队教练早川大辅表示,西矢椛拥有“天生的平衡感”,滑行动作干净漂亮,几乎无可挑剔。处于成长期的她身高发育快,技术也在同步长进。东京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西矢椛身高长高了3厘米,精神面貌、动作技巧、竞技能力等方面都飞速成长,反而成为她的助力。
西矢椛赛后受访说,她很开心自己创下日本最年轻奥运金牌选手的纪录;希望2024年巴黎奥运会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未来成为“全世界无人不知的顶级滑板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