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历代本草汇言)

白芷(白茝、泽芬、叶名蒿麻药、芳香、苻蓠、莞)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多系栽培。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及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功 效解表散寒、燥湿止痛、解毒排脓。临床一般生用,名称白芷、香白芷、川白芷。

白芷:面白味辛辣  香臭气混杂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

《吴普》曰: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苻离,一名泽芬,一名(上艹下左目右完)(《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芷,一名(上艹《名医别录》:无毒,主治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下器),一名莞,一名苻离,一名泽芬,叶一名蒚麻,可作浴汤,生河东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芷,(上艹下器)也。(上艹下器),楚谓之篱。晋谓之(上艹下器),齐谓之芷。

《广雅》云:白芷,其叶谓之药。

《西山经》云:号山,其草多药(上艹下器)。

郭璞云:药,白芷,别名(上艹下器),香草也。

《淮南子》修务训云:身苦秋药被风。高诱云:药,白芷,香草也。

王逸注《楚词》云:药,白芷,按《名医》一名莞云云,似即《尔雅》莞,苻离,其上鬲,而《说文》别有,夫离也。蒚,夫蓠上也,是非一草。

舍人云:白蒲一名苻离,楚谓之莞,岂蒲与芷相似,而《名医》误合为一乎。

或《说文》云:楚谓之蓠,即夫篱也,未可得详,旧作芷,非。

《药性论》: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目赤努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沥,肠风痔瘘,排脓,疮疖 疥癣,止痛,生肌,面疵瘢。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

《本草衍义》:白芷,是也,出吴地者良。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珍珠囊》:《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凡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药类法象》:气温,味大辛。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之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也。

《汤液本草》:白芷

内容: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

阳明经引经药,手阳明经本经药。行足阳明经,于升麻汤四味内加之。

《象》云∶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主之。

《珍》云∶长肌肉,散阳明之风。

《心》云∶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日华子》云∶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一切疮疥,排脓止痛生肌,去面疵瘢,明目。其气芳香,治正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治鼻病。内托,用此长肌肉,则阳明可知矣。又云∶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滇南本草》:白芷

内容:白芷,味辛、微甘,性温。升也,阳也,入阳明经。以辛入肺,止阳明 头痛之寒邪。四时发热,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除风湿燥痒顽痹,攻疮痈, 排脓定痛。治妇人漏下、白带、散经、周身寒湿疼痛。

(附白芷散) 又名香苏白芷散。治四时感冒、风寒暑湿、头疼发热、乍寒乍热,止阳明经头风疼。白芷(一钱) 香附(一钱) 苏叶(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芩(一钱) 石膏(一 钱烧)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 引用生姜(一片)水煎服。

(附白芷汤) 治妇人湿痰下注入膀胱,以成白带漏下之症。白芷(二钱用头不用梢) 苍术(二钱) 川芎(二钱) 香附(二钱) 陈皮(一钱) 莲须(一钱) 土茯苓(二钱) 引用糯米一撮。水煎点水酒服。服二、三剂不效,加臭椿皮(一钱) 艾叶(二钱炒) 忌鱼、羊、蛋、蒜、韭菜。

(补注白芷汤)治妇人年少,素元症候,单有白带症者,是湿热下注,此方用之效。妇人久病,白带下注,是气虚下陷,多成虚劳病症,用之不效,宜别选方。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足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也。

《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阳明行经之药。治阳明经头痛在额,及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 头面皮肤燥痒。

《本草蒙筌》:白芷

内容:白芷味辛,气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所在俱生,吴地尤胜。气甚香窜,又名芳香。根收处暑蛀无,(是日收,则不蛀。)色选黄泽效速。恶旋覆,使当归。通行手足阳明二经,又为太阴经之引使也。乃本经头痛中风寒热解利之要药,亦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之仙丹。(宜炒黑用。)作面脂去面瘢,散目痒止目泪。去肺经风寒,治风通用;疗心腹血痛 ,止痛多宜。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 。排脓消毒,长肉生肌。一切疮疡,并用调治。与细辛辛夷作料,治久患鼻塞如神。叶名蒿麻,道家常采煎汤浴体,能杀尸虫。

《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去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白芷色味辛,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厚,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肺者,庚之,戊之子也。故所主病不 离三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辛以散之;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又戴元礼亦云:头痛挟热,项生磊块者,服之甚宜。

《药鉴》:白芷
气温,味辛,气味俱轻,无毒,升也,阳也。去头面皮肤之风,除周身燥痒之痹。惟其性温而走于肌肉,故能治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则治鼻病。与蒲公英同用,则能排脓。与内托散同用,则去腐烂而长肌肉。与续命汤同用,则治口眼而去㖞斜。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瘘。诚诸疮疡痘疹必要之药也。又为手太阴引经之剂,意者味辛但入肺耳。当归为使,恶旋覆花。

《本草经疏》:白芷得地之金气,兼感天之阳气,故味辛气温,无毒。其气香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得金气,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兼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乃祛风散结之余事耳。

简误:白芷性升而温,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芷,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去头面及皮肤之风,除肌肉燥痒之痹,止阳明头痛之邪,为肺部引经之剂。主排脓托疮,生肌长肉,通经利窍,止漏除崩,明目散风,驱寒燥湿。当归为使,恶旋覆花。

按:白芷味辛,为肺所喜,而温燥为脾胃所喜,宜其入矣。然香燥而发散,主治虽多,能伤气血,不宜多用久用。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低一处生者,此名张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后,刮削去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本草乘雅半偈》:白芷(本经中品)

毒家、痘疹家多用此,宁不寒心。暖然齐春仁之洁,鼎新革故之象乎。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女人漏下亦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核】曰∶所在有之,吴地尤多。近钱唐笕桥亦种莳矣。春生苗,叶叶对生,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根长尺余,粗细不等,黄泽者为佳。修事,勿使四条一处生者,名丧公藤。又勿用马兰根。采得刮去皮,细锉,以黄精片等分,同蒸一伏时,晒干,去黄精用。近时用锻石蒸煮,及拌锻石暴晒,为不易蛀,并欲色白,不特失其本性,而燥烈之毒最深,用之无忽也。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制雄黄、硫黄。

【 】曰∶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为多。白芷也。一物多名。芷也,芳也,药也,苻蓠也,泽芬也。其取象于草木之芳泽者,无所不备矣。王逸云∶行清洁 者佩芳,白之属是也。具春生发陈之气,洁齐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子漏下亦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如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可作面脂,此不独饵可激浊,即肤受亦可表洁矣。

《本草易读》:白芷

内容:微焙用。当归为使,恶旋覆花,制雄黄、硫黄。辛,温,无毒。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解三经风热之燥痒,除阳明头目之昏痛,调血崩血闭之大症,住鼻衄鼻渊之细。痔漏疮痈最宜,瘰疥癣亦医。目痒泪出,面瘢生。活血排脓,止痛生肌。疗心腹之血刺,兼疗肠风肠秘,除眉棱之骨痛,并除牙痛目,刀斧金疮之伤,砒毒蛇咬之灾。性升散,气芬芳,血热有虚火忌之。生河东山谷。二八月采。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伏后结子,秋后苗枯,以黄泽者为佳。四条一处生者,名丧公藤,勿用。

小便出血,同当归末服。(验方第一。)

肠风下血,末服。(第二。)

痔漏出血。同上,又煎洗。(第三。)

衄不已,为末,以所出血合敷山根。(第四。)

肿毒热痛,为末,醋合敷之。(第五。)

乳痈初起,同贝母末酒下。(第六。)

疔疮初起,同生姜服,发汗。(第七。)

痈疽赤肿,同大黄末服。(第八。)

刀斧伤疮,嚼敷之。(第九。)

解信石毒,井水下末。(第十。)

诸骨哽咽,同半夏末水下,呕出。(十一。)

毒蛇伤∶(一人被蛇)伤昏死,一臂如股,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水合白芷末 一斤,灌之。觉脐中 然, 黄水自口出,腥气逆人,良久而消。一人为蛇伤,一脚溃烂,百药不效。一僧以新水洗净败 肉,内芷末,入胆矾、元香少许掺之,恶水涌出,日日如此,一月而平。(十二。)

一切伤寒,不论阴阳轻重,老少男女妊娠,皆可用之。白芷一两,甘草半两,葱、姜、枣,水煎取汗,不汗更服。更可卜人之好恶也。如煎黑色,或误打翻,即难愈;如煎药黄色,无不愈者。忌妇人、鸡犬见之。(十三。)

风寒流涕,同芥穗末茶下。(十四。)

小儿身热,煎水浴之,取汗忌风。(十五。)

头面诸痛,以莱菔汁浸透,晒干为末,白汤下或吹鼻。(十六。)

偏正头风,百药不效,一服更好,天下第一方也。白芷两半,川芎、甘草、乌头各一钱, 俱炒,末,细茶、薄荷汤 下之。(十七。)

眉棱骨痛,同羌活、香附。(十八。)

风热牙痛,同朱砂蜜丸搽牙。(十九。)

一切目疾,同雄黄蜜丸弹大,朱砂为衣,茶下一丸。还睛丸。(二十。)

口臭,为末,每水下一钱。(二十一。)

盗汗,一两,辰砂五分,每酒下二钱末。(二十二。)

血风反胃,为末,猪血七片,沸汤泡七次,蘸末食之。(二十三。)

香港脚肿痛,同芥子末,姜汁合敷。(二十四。)

白带,四两,锻石淹三宿,去灰为末,每酒下二钱。(二十五。)

难产,末下五钱。(二十六。)

胎前产后,虚损,经不调与横生逆产,同百草霜末,芎归汤下。(二十七。)

大便风秘,蜜水下末。(二十八。)

小便结涩,醋炙末,酒煎,木通、甘草汤下。(二十九。)

冲和膏:紫荆皮(五) 独活(三) 白芷(三) 赤芍(二) 菖蒲(二) 为末,葱水、热酒均可调敷。(诸方第一。)

牙根痛连腮颊肿痛,口难张,骨槽风也。白芷 桔梗 台参 黄□(少用) 藿香 肉桂(少用) 甘草 白术 川芎 当归 白芍 麦冬 姜枣(第二。)

《本草崇原》:白芷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芷处处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粗细不等,色白气香。)

白芷臭香色白,气味辛温,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者,《经》云∶阳明胃脉,其气下行而主阖。白芷辛温,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则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可治也。治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者,白芷芳香,气胜于味,不但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且禀阳明中土之气上达,故寒热头风侵目泪出可治也。土主肌肉,金主皮肤,白芷得阳明金土之气,故长肌肤,面乃阳明之分部,阳气长,则其颜光,其色鲜,故润泽颜色。白芷色白,作粉如脂,故可作面脂。

《本草新编》:白芷,味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入手足阳明二经,又入手太阴之经。治头痛,解寒热中风,止崩漏、赤白带,血闭能通,散目中痒,止痢消瘕,治风通用,定心腹血痛,尤可外治各疮痈痔漏,消毒生肌,杀蛇虫,此药可为臣使,未可恃之为君,只外治可以为君耳。盖白芷辛散,多服恐耗散元阳也。

或问白芷散气,外治独不惧其坏事乎?子之何虑之深也。此药修合之时,便可验其有无之效。我有一法辨之尤佳。凡买白芷治病,其色皆白,持回家中修合,忽变为黑色者,不必修合之也;变为微黄色者,半效;变为老黄色者,效少;变为黄黯色者,无效也。辨其色之白者,多用之即愈。否则,递减用药,又何至外治散人真气哉。此药尤灵,故善变色。老医自有知之者,非创说也。

《本草备要》:白芷

宣,发表,祛风,散湿

辛散风,温除湿,芳香通窍而表汗。行手足阳明(大肠、胃),入手太阴(肺,色白味辛,故入肺),而为阳明主药(阳明之脉营于面,故治头面诸疾)。治阳明头目昏痛(杨吉老方,白芷汤泡四五遍,蜜丸弹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荆芥点醋茶嚼下。杨吉老,名介,治王定国病时在都梁,因以名丸),眉棱骨痛(风热与痰,同酒浸黄芩为末,茶下)牙痛(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二经风热)鼻渊(肺主鼻,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故鼻多浊涕而渊。《经》曰∶脑渗为涕,宜同细辛、辛夷治之),目痒泪出,面皯(干去声,面黑气)瘢疵(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疮疡,三经湿热之病。活血排脓(肠有败脓血,淋露腥秽,致脐腹冷痛,须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伤(先以绳扎伤处,酒调下白芷末五钱。种白芷,能辟蛇)。又治产后伤风,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鱼尾,目之上角)。如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宜芎、藳、 倍参、耆。保寿堂治正、偏头痛,白芷、川芎各三钱,搽牛脑上,加酒顿熟,热食尽醉,其病如失。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

色白气香者佳,或微炒用。当归为使。恶旋覆花。

《本经逢原》:辛苦温,无毒。白芷辛香升发,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为解利阳明风热头痛,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之要药。其所主之病,不离三经,如寒热头风,眉棱骨痛,头目齿痛,三经之风热也。漏下赤白,痈疽,头面皮肤风痹燥痒,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都梁丸治崩漏赤白,深得《本经》之旨。性善祛风,女人漏下赤白,皆风入胞门所致。辛香入脾,故又能温散血闭阴肿,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总取辛 散利窍之功。其长肌肤润泽颜色者,则有排脓长肉之力,所以外科用之。痘疹起胀,连皮肿者,于解毒药内用之, 预杜将来发痒之患。今人用治肠痈,有败脓淋露水已,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须此排脓;脓尽,乃以他药补 之。烧烟辟虫蛇。为末新汲水调频灌,解蛇毒内攻。和胆矾、麝香,掺蛇伤溃烂,但性温而升,味苦而散,故呕吐因于热者,漏下赤白因于火者勿用。痈疽溃后,亦宜渐减,以其能耗胃气也。

《本草经解》:白芷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肝经;味辛烈而兼芳香,得土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

其主女漏下赤白者,盖肝主风,脾主温,风湿下陷,则为赤白带下,白芷入肝散风,芳香燥湿,故主之也。

肝藏血,血寒则气闭,温散寒,故治血闭。阴者,男子阴茎,女子阴户也。属厥阴,阴肿而寒热,肝经风湿也,湿胜故肿,白芷入肝,辛可散风,温可行湿,所以主之也。

肝经会督脉于巅顶,风气通肝,肝开窍于目,头风侵目泪出,肝有风而疏泄之也,其主之者,以辛温可散风也。

胃主肌肤,而经行于面,辛温益胃,故主长肌肤;芳香辛温,故泽颜色;可作面脂,乃润泽颜色之余事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风在下焦而兼湿热之证。寒热。风在营卫。风头侵目泪出,风在上窍。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风气干燥,风去则肌肉生而润泽矣。

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 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

《本草从新》:白芷

内容:宣、发表、祛风燥湿。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金。(大肠。)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胃。)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辛金。(肺。)故主治不离三经。通窍发汗。除湿散风。治头目昏痛。(阳明之脉萦于面、故治头面诸疾、杨吉老方、白芷汤泡四五遍、蜜丸弹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荆芥点腊茶嚼下。)眉棱骨痛。(风热与痰、同酒浸黄芩为末、茶下。)牙痛。(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二经风热。)鼻渊。(肺主鼻、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故鼻多浊涕而渊、经曰∶脑渗为涕、宜同细辛辛夷治之。)目痒泪出面。(干去声、面黑气。)瘢疵。(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痈疽疮疡。三经湿热之病。活血排脓。(肠有 败脓血、淋露腥秽、致脐腹冷痛、须以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伤。(先以绳扎伤处、芷、能辟蛇。)又治产后伤风。诸种头痛。(自鱼尾上攻、血虚头痛、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宜芎倍参、刘松石保寿堂经验方、治偏正头风、白芷川芎各三钱、搽牛脑上、加酒顿熟、热食尽醉、其病如失。)燥能耗血。散能损气。有虚火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色白气香者佳。(名官白芷、不香者名水白芷。)不堪用。微焙。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白芷

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风在下焦而兼湿热之证。)寒热。(风在荣卫。)风头侵目泪出。(风在上窍。)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风气干燥,风去则肌肉生而润泽矣。)

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本,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当殚心也。

《得配本草》:白芷

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制雄黄、硫黄。

辛,温。入手足阳明经气分。其气芳香,通窍发汗,除湿散风。退热止痛,排脓生肌。凡鼻渊目泪,头疼颊热,眉棱骨痛,牙痛疮瘘,项生块磊,崩带肠风,败脓腥秽,因风湿致疾者,皆可施治。解砒石、蛇虫毒。得辰砂,治盗汗不止,(湿热去也。)并擦风热牙痛。得荆芥、腊茶,治风寒流涕。得椿根皮,治湿热带下。配黄芩,治眉棱骨痛。(湿热致痛。)配白芥子、生姜汁,调涂脚气肿痛。配红葵根、白芍、枯矾,以蜡化丸,治带下败脓。(如脓尽,以他药补之。)佐蒌仁,治乳痈。和猪血,治血风。

色白气香者佳。削去皮切碎,用黄精等分拌蒸两次,晒干去黄精用。提女人崩带,炒炭用。去面上斑,生用。其性燥烈而发散,血虚、气虚者,禁用。痈疽已溃者勿用。

怪症:饥饱失时,不能消化,腹中生鳖,行止无常,人形削瘦者,用白芷为君,合雄黄、白马尿和丸,童便下三钱,每日不断,至愈而止。

《本草求真》:[批]散足阳明胃经风湿。

白芷专入胃,兼入肺、大肠。色白味辛,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故病多属头面。如头目昏痛,《百一选方》云: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梁求明医杨介治之,连进三丸,即时病失,恳求其方,则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遂命名都梁丸。眉棱骨痛,《丹溪纂要》属治风热与痰,白芷、片芩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下。暨牙龈骨痛,用香白芷一钱,朱砂五分,为末蜜丸,频用擦牙;或以白芷、吴茱萸等分,浸水漱涎。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 之要剂也。好古曰: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宗曰:《药性论》言白芷能蚀胀,今人用治带下,肠有收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皆由败脓所致,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二两,白芍药、白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俟脓尽,以他药补之。又解蛇毒,昔临川有人被蝮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水一斤灌之,觉脐中然,黄水自口出,腥秽逆人,良久消缩如故,云以麦冬汤调尤妙,仍以末擦之。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读》:白芷

气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崩,阴肿,寒热,风侵头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本经疏证》:白芷则以其味辛色白性芳洁,而专象阳明燥金,故宜归阳明。第阳明主肠胃,为秽浊之所丛集,而性洁者喜行清道,则其最相近而相隶属者,莫如血海,故其用为入冲脉,为之行其阳,用以去其秽浊芜翳。阴之既成形者,水火之属,血也、泪也、涕泗也、津也、溺也。今观夫水,一若流行坎止,任其自然,绝无为之推挽者。然试思其所处之势,或平坦旷荡而常停不动,若无风以澄泌其间,则凡纲垢入污,必不终日而泥滓腾扬,淤浊泛滥,或高下悬绝而倾泻无余,诚有风以宣障其间,则仍能倾者平,泻者畜,如潮汐之逆行,如东风之溢涨,则亦可知其故矣。女人漏下赤白,风头侵,目泪出,肌肤枯杭,非水无风以宣障耶?血闭阴肿寒热,非水无风以 澄泌耶?是皆阳明血分所属,上则阳明经脉所及,下则冲任所行也。虽然,冲任者上行,阳明者下行,以为有所 录属,是何言欤?盖惟其相并而相违,斯可以为节宣,若相并而相顺,则直推送已耳。故素问骨空论之述冲脉也,曰挟少阴而上行。难经二十八难之述冲脉也,曰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惟其相违,乃所以相摄,且此以论脉络 而无与于药也。若夫白芷辛温,则其气味为上行,苟并脉而论,则阳明下而此则上,冲脉上而阳明偏下,一顺一 逆之间,可见阳明能臻冲脉不咸,而白芷则宣阳明之流,是漏下赤白者,阳明秽浊坠于冲,而冲遂为之逆也。血 闭阴肿寒热者,冲脉气盛,阳明不能胜也。冲脉能鼓阳明之气于上以和阴,则自无风头侵目泪出之疴。阳明能运 冲脉之血于外以和阳,则肌肤自长而润泽。是白芷之用,为其善致阳明之气于冲脉,善调冲脉之血随阳明,而其 功只在去阳明之浊翳,致冲脉之清和矣。

《本草便读》:白芷

内容:白芷为胃经之表药。祛寒燥湿味辛温。宣肺部之风邪。散肿排脓功达遍。升浮之气。头目能清。香燥之功。崩淋可用。至若肠风脏毒。缘阳明湿浊为殃。即其泽面涂容。亦肌肉瘀邪之滞。(白芷辛温香窜。色白。入手足阳明手太阴三经。祛风胜湿。是其所长。故为三经之表药。以其上至肺而下至肠。故能上清头目。下治崩带肠风。至若排脓散肿乳痈等证。皆肌肉病。阳明主肌肉。故白芷又为阳明主药也。)

《本草撮要》:【白芷】

内容:味辛温。通行手足阳明经。功专疗风止痛排脓。得土贝、栝蒌治乳痈。得辛夷细辛 治鼻病。得单叶红蜀葵根排脓。得椿根皮、黄柏治妇人湿热带下。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 禁用。微炒。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本草害利》:白芷

〔害〕燥能耗血,散能损气,有虚火者忌。凡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由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

〔利〕辛温,入肺、脾、大肠三经。通窍发汗,除湿散风,皮肤燥痒,风热为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瘘,湿热为病;尤治头风齿痛,目泪眉疼宜之。

〔修治〕二八月采根曝干,以黄泽者为佳。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入药微焙切片用,勿用四条一处生者,名丧公藤,又勿用马兰根。

《本草分经》:辛、温,气厚。入肺、胃、大肠。通窍发表,除湿热,散风热,治头目诸疾。

《本草择要纲目》:白芷

【气味】 辛温无毒。阳也。为阳明经引经本药。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

【主治】 风邪。止渴呕吐。头风侵目。迎风泪出。头眩目痒。目赤肉。治疮痍疥癣。排脓长肌肉。恶(旋复花)

《玉湫药解》:白芷

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发散皮毛,驱逐风湿。

白芷辛温香燥,行经发表,散风泻湿,治头痛鼻渊、乳痈背疽、瘰疬痔瘘、疮痍疥癣、风痹瘙痒、干皰疵瘢之证。兼能止血行瘀,疗崩漏便溺诸血,并医带淋之疾。刀伤蛇咬皆善,敷肿毒亦善。

《饮片新参》:香白芷

形色:色白,外边细点,中有圈心。

性味:辛香温润苦。

功能:散阳明风寒,治眉额痛,排脓生肌。

分量:六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

禁忌:热滞,及汗多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又用合香也。

《中药大辞典》

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兴安白芷:多生于河岸、溪边,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川白芷:生长于山地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栽培于四川、山东等地。

杭白芷:分布浙江、台湾等地。浙江、江苏有栽培。

云南牛防风:分布云南、四川。云南有栽培。

【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作一处生者,此名丧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

凡使,采得后,刮削上皮,细剉,用黄精亦细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 均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应用能引起强直间歇性痉挛,继而全身麻痹。

2. 白芷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白芷有抗炎、抗菌作用。川白芷水煎剂对各种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 L 型结核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 用。白芷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子芽孢癣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3)对奥杜盎氏子芽孢癣 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白芷有降血压作用,其所含异欧前胡素和印度对猫有降血压作用,作用时间维持1 .5 小时。

5. 白芷有光敏作用,其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可用于治疗白癜风。

6. 白芷有活化交感系统激素、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7. 白芷有止血作用。

8. 白芷对皮肤有一定作用。白芷酊外用加小剂量长波紫外线照射,对豚鼠二硝基氯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口服白芷加体外黑光照射,对人淋巴细胞的 DNA 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白芷-黑光疗法治疗银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银屑病表皮细胞的DNA 合成,使迅速增殖的银屑病表皮细胞回复到正常的增殖率。

9. 白芷可抑制肝药物代谢酶系统,滇白芷有平喘作用。

(整理/李一时)

(校对/小k)

(0)

相关推荐

  • 名师药对经验人参、全蝎

    [主治应用]偏正头痛. 三叉神经痛等. [经验体会]王 玉明经验:人参配全蝎,两药- -攻- 补,一守一走, 为攻补相结合的一种配伍形式,温补行扶持虚弱,增强抗病力,促使伤损的机体早日康复:攻邪可以祛 ...

  • 【中医对药经验:白芷

    [中医对药经验:白芷-皂角刺]尤昭玲治疗附件炎.盆腔积液者.白芷辛香温燥, 辛散祛风, 温燥除湿, 且芳香透窍, 故可用于妇女带下, 有消肿排脓之功, 且能止痛, 可疗疮疡痈疽:皂角刺辛散温通, 长于 ...

  • 中药材:杭白芷

     药材名称:杭白芷 采收加工: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用部位:根 产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 科:伞形科 原植物:杭白 ...

  • 《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白芷

    原创中医实战笔记2021-02-08 10:49:17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的根.白是颜色,芷是芳香之意.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四川等地. 一.功效应用 白芷味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能解表散寒,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