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 | 一个人的叙述 ——读王育潮散文集《观潮》
一个人的叙述
——读王育潮散文集《观潮》
文|阿土
林贤治在《旷代的忧伤》写道:“真正的艺术家,心目中是没有'艺术’的,唯有人世间的苦难而已。”
或许,正是为了回应这句话,我在阅读王育潮的散文集《观潮》时,心中慢慢有了一些感动,一些段落,也自然而然地留在了我的印象里。
在《天空中的思念》中作者曾多次写到与父亲有关的记忆,其中有段对话为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那时候家里穷,吃完上顿没下顿的,有次看到老鸹围在粪堆边找吃的,一时冲动就把你爷爷藏的种子拿出来一些喂它们了。”这是一个父亲和儿子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得知作者的父亲当时生活在十分困难的年代,人尚且不能吃饱,却把种粮“偷”去喂老鸹(乌鸦),这种反常的行为,只是因为父亲从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苦难,“我高中毕业家里实在没钱让我继续上学,我就去当兵了。刚开始的时候我恨家里没钱让我上学,也想家。后来我发现军营旁边竟然有很多老鸹,和咱家杉篙林里面的老鸹一模一样,羽毛乌黑,有白色颈圈,后来我经常去看军营后面的乌鸦,把心中的苦说给它们听,也看好多关于老鸹的故事,懂得了家里的不易,心态就放正了。”他的反常行为正是内心的痛苦造成,因为无法上学,因为远在异乡,因为这群和故乡一样的老鸹,他的内心之苦得到了缓解,并让他从学得的老鸹知识中,更多地了解了老鸹,并且改变了他的心态,这种转变其实是对人生苦难的理解,上了一个层次。最后“后来我喜欢上军营,摸爬滚打9年,在政审时候却因为家庭原因而失去提干机会,退伍回来了。我想念军营的时候,就会去杉篙林看看乌鸦,给它们说说话。”由家到部队,可以说是一个从小家到大家的过程,而因故不能提干而不得不返回老家,似乎又是从大家回到了小家,这里面的苦难是可以想见的,他原本是该有怨愤的,比如家庭耽误了他得不到提干,比如部队只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就终止了他的美好前途。但是,他却把怨愤化为思念。一个人的成长,正是他有过的经历,当他不再考虑个人而联想到家国时,他的境界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如果说,父亲的苦难带给我们的是对过去那段社会环境的思考,那么《家燕南飞》带给我们的则是另一种苦难的体验。当今时代,不择手段,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亲情的薄弱。文章的主人公燕子,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思想的女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和写作者,因为热爱文学而不愿与铜臭为伍,所以她的生活受到必然的影响,正如作者文中所说“文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充裕,物质世界就会有多匮乏。”生活的捉襟见肘只会影响我们生活质量,而来自外界的压力则是对我们的最大不屑,“怪不得,人家常说学文学的是疯子,爱文学的是傻子,依我们看,你不仅疯,还特傻,哈哈——哈哈——”诸如此类的嘲讽或者来自家庭的指责,“嫁给他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你也不看看咱们是啥家庭,能高攀人家是你前世修来的造化。别怪爹妈只看钱,当今这世道,人们都疯了,只向“钱”看,你别嫌我啰嗦,我这是对你好,嫁过去,一辈子吃喝不愁,是你享福……”皆可看出物质社会对人们观念的冲击,不只对文人轻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事情,一个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的社会是可怕的。好在文章的主人公燕子没有妥协,因为没有妥协,即使选择了“狭小阴暗的地下室”,却“度着甜蜜的爱情生活”。这才是我们直面生活的勇气,度日艰辛也不能改变我们对美好的追求!
同样的文章还有《如梦鸵鸟园》《斑鸠》《四爷养鸟》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艰辛。当然,我们不能说艰辛的生活就可悲,也不能说美好的生活就完美,这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无论是保持着破碎的完整在漩涡中挣扎,还是苦尽甘来尽享美满,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写作不同人的生活,反应不同的艰辛是这本散文集的主线,那么乡情与梦想就应该是这部文集的副线了。主线是统领,副线则是先锋,为策应主线而铺展,也可以说是为丰富主线。本书共分六辑,除却“群贤集”是收录别人写他的作品,其他五辑皆有不同的写作主题,但是,无论写人还是写物,也无论是“青鸟林”“古韵亭”“寻梦阁”“心香园”“听潮轩”,他的作品中无不以故乡为基调,他的笔下记录的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以及故乡的历史,故乡既是他情感的牵系,也是他情感的渲泄,他的痛苦,他的快乐,他的理想。有时,我甚至觉得他为这本书所起的名字《观潮》,就是在观大众生活的之潮,同时也展示自己对这生活之潮的理解和认识。
说起他的梦想,我觉得应该是他对文学事业的不懈追求,“这是你写的那篇文章,我把它抄到我的本上了,上面我还做了修改。”如果说《天空中的思念》中,父亲一直保留着作者当年写过的作文,是对作者最初喜好的褒扬,不如说是一种坚守,因为父亲的保留正是作者对自己文学之梦的坚守;而在《马河故事》中,“是啊,老家还是那个老家,马河还是那个马河,我却不是那个我。马河和我一样,是少了原生态的东西,处处有改造的痕迹。”作者为我们展示的则是文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同样来自他那颗对原初事物热爱的真心,而这些恰恰是文学带给他的认识;由此,读到《书房:休戚与共的净土》一文,“我当然也有自己的书房,那是我精神极度放松的地方,我可以在那里站在窗前看书,借着窗外射进来的光线,把这亮度也随着语句带到我的心底里去。我也可以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一页一页煞有其事地翻看那些字字句句。我还可以躺在沙发上,有一下没一下地翻几页,跳读手中的故事。我当然更会坐在那里,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我对动物的解读,对鸟儿的怜惜,对生命的思考。”谈及读书,作家和读者最大的区别便是读书的方式,一种是为了获得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一种是通过思考,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更多的人。从而,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影像,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梦想。也因此,我觉得他为这本书起名《观潮》,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如潮,有起就有落,仿佛人生。人的一生难免会遭受困顿或者窘迫,如果能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艰难,我相信很多人生就不会再上映重蹈覆辙的剧情了。但是,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奇异,很多我们明明知道可以避免的事情,却往往迎头而上,结果,也就有一次又一次的头破血流事件!
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印象还是不错的,仅某些篇章的写作,显得过于随意,未能拓展开来,内容也显得过于单薄,有些甚至过于急促,或者是受报纸副刊的要求约束吧,未能更好地突出作者的写作水平。不过,再精致的人生也遗憾,而这也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所以,我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不过,对于《观潮》一书,我也不能说,我的理解就是正确的,我不想左右任何读到此书的人,就像在此之前我没有读别人对此书的评论一样,因为不同的人文环境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对世界的不同感知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期望看到不同的读者写出不同的解读。
陈染在《你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一文中说过,“我们每一个所互相看到的,也许都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我想,这或许是对我们每个读到这本书的人的最好解读。因为我想在这些文章里看到自己的情感和坚守,所以,作者就以他一个人的叙述,给了我情感的波动和对故乡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
-End--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