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们,又在抢着买房了
刚刚,北京一位朋友甩过来一个链接:“个别小区现房价上涨苗头被炒作成普涨预期,北京约谈房产中介”。
我回复“哈哈哈哈哈”。因为前几天我们刚聊过“房事”,他说办公室里的同事最近都在折腾房子,有人已经折腾完,有人正在折腾。
朋友接着说,“北京这一波成交量太猛,行情变化太快,我也在考虑要不要加杠杆,再整一套”。原来朋友也心动了,正在研究抵押贷、经营贷这些加杠杆玩法儿。
“这么搞,风险不小啊”,我友情提醒他,但他的回应却让我有些意外,“人生就是要博一搏啊,像去年深圳涨价,不少人就是加杠杆,赌对了,一下子赚了好些年的搬砖钱。”
没想到2021年这刚开年,最先起变化的事儿居然是房事儿,有意思。
其实,除了这位北京朋友,最近我身边在看房、买房以及已经买了房的,有好几位。
每个人在买第一套房之前,都会觉得房价太高了,每天到处喊“全是泡沫”“炒房者该死”“炒房误国”,就连新年愿望都会默默得写个小纸条——“房价腰斩”。
当一个人买了一套房之后,再看到房价上涨的新闻,心态就会变得微妙了。
首先,他会庆幸幸亏自己及时上了车,“要是当时没痛下决心,那可惨了”,想想都后怕。
然后,他会感慨自己上车上得不够早、不够准确、不够充分,“早知道当时咬咬牙,一步到位买个大的了”,“朋友在XXX买的已经翻三倍了,我的才翻番”,“你知道07年这房子才多少钱吗?”
再然后,他会想再上一次车。要么再买一趟,要么小换大,边缘换核心,差学区换好学区。尤其当他身边的朋友开始行动起来之后,他就更加难以淡定了。
你明知道五万的房价已经很高了,手头的流动资金也不是特别充裕,但还是忍不住会想,万一涨到7万、8万、10万呢?这几年是不是又白干了?
房子就是这么一个游戏,没上车的想上车,上了车享受了红利的,还想再享受一遍红利。
有钱的想保值,没钱的想加杠杆。只要再涨一波,一切冲动就都洗刷成了先见之明。
买房不是一劳永逸的游戏,而是永无止境的游戏。哪怕你打定主意一辈子租房过,你也会时常忍不住骂娘。
前两年回老家,听说现在农村娃要结婚都要标配县城一套房。我叔叔婶子没办法,也给我堂弟买了一套,他们嘴里说的话跟北上广深的朋友说的没什么两样——
“虽然现在已经涨了很多,万一以后更贵呢,那不是更买不起了?”
现在“房住不炒”早已成为政策主基调,没有一个城市愿意因为房价上涨上新闻。但是国人对房子的信仰,改变了吗?
还有一点,通过我对身边朋友的观察,我发现怎么定义“炒房”,是一个问题。
像“温州炒房团”那种移山倒海式的操作,肯定要打击,没有悬念。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再搞一套。这种也算炒房吗?如果他只是想换一个住得更舒服一点的大房子呢,算炒房吗?
住房和炒房,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但是如果收入差不多的两个朋友,一个早些年上了车,一个迟迟没有上车,前一个再抓住机会折腾个两三回,后一个看着房价越来越高,一边后悔一边不甘愿高位接盘……
如此过去十来年,两个人的名下资产数额和心境可能就会出现很大的鸿沟。
有人会说这是“格局决定命运”,我觉得是扯淡。
不排除个别人确实有胆识、有魄力、有眼光,能看出来哪里是价格洼地,哪里孕育着繁荣机会。
但大多数人都是稀里糊涂上车,稀里糊涂发财的,只有在事后才会忍不住拍拍自己的肩膀说一声:
你小子,有一手。
全世界的房地产都是投机与投资并存的,不要听信“北上深永远涨”的格言,也不要听信“外国的房地产没有泡沫”的鬼话,没有泡沫,美国次贷危机哪来的?
但是泡沫归泡沫。我还是不建议年轻人在房价面前过于淡定,众人皆醉我独醒,一直站在岸边看热闹。
当然我知道,就当今这个房价,很多年轻人实在无力上车,只能被动地“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随着年龄、阅历和收入的增长,你们迟早要面临要不要上车的选择,所以这些话可以先听着。
生活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危险就是误以为自己认清了时代。
对经济体来讲,一个泡沫可能能够维持几十年不破,但一个人的生命有限,熬不起。
而且,万一你赌错了呢?
我的信条是——
如果时代喝醉了,自己最好也跟着喝二两。
不要完全跟着风向拧着来,太累,风险也高。但也不要冲到大风最前头去裸奔,万一风向变了呢。
比如说,如果你加杠杆去折腾房子,你的现金流足以还贷款,又不影响日常生活,你可以再赌一把。做好愿赌服输的准备就好。但是如果奔着房价继续暴涨,去孤注一掷,那就要当心了。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的酒量是三两,可以喝二两。如果酒量是半斤,可以喝三四两。如果酒量是两斤,我不废话,您自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