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备课:反思性教学

1、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多数人比较接受熊川武教授的观点,即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性教学不全等于教学反思。因为它不仅强调教学反思,更强调在此基础上有更加合理的教学实践行为。它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反思,不仅有教学的反思,更有反思的教学。即不只对教学经验做出静态的反思,更有反思后的积极整改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实践。

反思性教学不同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的价值判断。它事先制订一个评价方案,然后对教学做出是否达到标准、达到程度如何等的价值评判。教学反馈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效果作为新信息返回,影响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从教师方面讲,教学过程是附加着教学信息反馈的知识信息的输出过程。当然,反思性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离不开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反馈是评价的基础,评价能促进反思,没有反馈与评价,教学反思无法进行。

3、怎样才能“衡量”出反思的成效?其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是什么?

呵呵,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就像法官判断嫌疑犯是否说谎一样。“反思”毕竟是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如果不说不写不外现,根本无法衡量。所以,衡量反思成效的操作就需要借助于流程。首先,反思要留下痕迹,或交流,或写作,或体现在行动上。其次,反思可考察前后“行动”的改观,比如,反思前课堂上暴露出的问题不见了,或某种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合理了,这都是衡量反思的看点。再其次,判断反思的进度,可以看态度的变化、消耗的时间、结果的质量。至于具体的评价标准,要看反思的主体和反思的内容。按理说,反思性教学是一种自我的、慎独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是对自我行为的思考审视和分析论证,这一过程是不好监督的,真若横加干涉,往往适得其反。

4、教学反思的内动力哪里来?

在这个浮躁泛滥、虚假盛行、爱慕虚荣的社会里,真正的反思是需要勇气的。教学反思如果仅仅停留在技术与经验层面,在实践中缺乏真正审视和改正自身问题的勇气,那么,就没有什么内动力可言。文人相轻,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他们对新观念表示可以认同,甚至可以尝试,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放弃或改变自己已有的观念。因为否定、质疑自己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现状,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反思观念与反思行动不能产生关联,内动力同样无法产生。

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

教学反思的内动力,需要有追求进步的自我要求。反思是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手段,是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深入思考。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相反,把教学当成事业的人,都乐于反思,并能从反思中得到快速成长。

教学反思的内动力,需要有反思的氛围。很多办公室都有穿衣镜,老师们也习惯于上课前照照自己的仪表。这个镜子的设置就是一种提醒,反思也需要提醒,需要营造氛围。比如,备课本上画出“反思栏”,定期召开反思会,把反思当成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都是提升反思内动力的诱因。

教学反思的内动力,需要有呈现的平台。任何一种反思,如果仅仅是想想而已,很容易流于虚无。相反,这种反思如果有呈现的平台,并且有关注的目光,还有评价的褒贬,反思人的内动力猛增。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反思,反映思考的就是名声。

写了这么多才发觉,以上3条,并非纯粹的“内”动力,有的明显是“外”部施加的。看来,大脑皮层,是难分内外的。

5、目前对反思性教学的内涵理解不一,我们到底该反思些什么?

卖什么吆喝什么,你让普通老师去反思GDP的4%够不够全国的教育经费,显然荒唐。

老师们能反思的,往小处说,就是他所经历的,往大处说,就是他能思考的。小的反思,就是这节课我有什么得失,这个问题我该怎样处理,这个学生应该施加哪种教育,这道题还有哪些更好的解法……大的反思,一般是办学的教育理念、课堂的教学行为、惯性的操作技术、普遍的蹩脚误区……

有的把教学活动过程作为反思的内容;有的把教学内容作为反思的内容;有的则把已有教学经验作为反思的内容;有的甚至把其内容扩展到对学校的教学及其广泛的社会背景因素;等等。如果细致点说,一是反思成功之处,二是反思不足之处,三是反思教学机智。或者说,反思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这样说还太笼统,再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回答反思的内容。一方面是为教而学,通过教师教学的反思,自我学习,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来达到教师学会“教”的目的和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为学而教,是教师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或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如果对以上回答均不满意,可以把教师的反思内容罗列如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适当;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进步;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

如果您又嫌太啰嗦,那就简单一句话,反思就是寻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想法弥补。

6、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是什么?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总结能力。所以,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就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回顾,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做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定,并加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7、为什么会有“为反思而反思”的形式主义倾向?

中国人都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一种反思,如果不是基于反思主体的自身需要,而是迫于压力,或为权威服务,或为糊弄考核,必然出现敷衍了事的虚假反思。

反思是最容易应付的,动脑的过程无法量化,思维的品质更难以界定。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只注重对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思考,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深层次的反思。这类不痛不痒的反思,对产生问题的根源未作理性化的思考,形如隔靴搔痒。

也有的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仅对某一个教学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这类反思主要是在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这也许是教师不懂或者不会进行教学反思,但更多地是一种应付,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产物,也算为反思而反思的。

种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根源还在于反思主体的自发性需求缺失,反思得不到价值体现或对反思行为的评价不够科学合理,达不到督促驱动的效果。

8、常用的反思方法?

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是指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它。

课堂实录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就像学围棋时“复盘”一样,谁若能每周坚持一次将自己的课录下来,从中反思出10条毛病并改正,谁就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教后记反思法(即写教育日志、教育叙事)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教育案例)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课后备课法

课后备课法是指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阅读新知法

阅读新知法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搜集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通过阅读相关的信息获取与自己过去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帮助教师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见解和可能的新方案。

从哪儿开始反思呢?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转换时空处反思,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