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初稿)

何为客家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义,即是外来人。
也可以这么说,客家人一般都是历代北方难民的后裔。
外来人相对于本地人而言,是对人群模糊性归类,可以指本人非本地(区域)出生、本人先辈非地(区域)出生、本人成长或长期居住非本地(区域)等条件来归类,依照自身和周围人的主观愿望而定,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客家人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是一次土客械斗后(1),一个书院山长向众学生的口述总结。
博羅、東莞某鄉,近因小故,激成土客鬥案,經兩縣會營彈壓,由紳耆調解,始息。院內諸生詢餘何謂土與客?答以客者對土而言,寄居該地之謂也。吾祖宗以來,世居數百年,何以仍稱爲客?余口述,博羅韓生以筆記之。(嘉慶乙亥五月念日)
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针对当时土客争斗事件向诸生论讲客家问题,后整理成《丰湖杂记》(2),是我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被不少学者誉称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客家话
捱系客家人,捱讲客家话。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我是客家人,我讲客家话。客家话,吃朝,吃昼,吃夜,分别是吃早饭,吃中饭,吃晚饭的意思。(3)
客家人作为一个称呼,是一个他称变自称的过程,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4)
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以地域(区域)性命名的方言。其中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南语皆是以地域为命名。(5)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客家人也并非只在某省域聚居而已。比如蒙壮藏维回吾尔族人一般在某省域聚居。而客家人大部分人分布在赣南、闽西、粤北、粤东、桂东南、琼台两岛以及东南亚等海外港口移民城市。中国境内纯客住县41个,非纯客住县246个,纯客住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6)广西东南部的博白县客家人超过130万,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口县。博白县是语言学家王力的出生地。(7)当然,也是我的出生地。
人口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客家人口总量约8000万,其中广东约2500万人,占到广东本地族群三分之一,江西约1250万人,福建约500万人,广西约450万人,湖南200万人,浙江约100万人,四川约380万人,贵州约10万人,云南约2万人……
港澳台约600万人,台湾约450万人,香港约125万人。
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南美的秘鲁,古巴、圭亚那等客家人皆有十多万之众。
著名人物
我们认知某类群体的时候,总会最先认知那些出类拔萃之人。客家著名人物有:冯子材,黄遵宪,陈寅恪,罗香林,洪秀全,陈济棠,叶剑英,廖承志,丘逢甲,田家炳,李光耀等。
客家起源说​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从客家中原说来看,客家人是一个多次迁徙的形成的汉族民系,其中有五次迁徙说,有六次迁徙一认定之说。
五次迁徙说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八王之乱”之乱后,不堪胡人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第二次迁徙:唐安史之乱后的黄巢起义战火波及的大部分地方恰好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区域,于是该区域客家先民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8)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
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又大量入川。
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9)
我们博白县大垌镇风坪村的庞家始祖,也是从另外地方搬迁过来的,当时始祖婆带着三个儿子(分别为将文公、将武公、将相公),一路南逃到博白县城的柯木村,三个儿子成年后,将文公留在柯木,将武公(也就是我们的开基始祖)搬到了平洞堡(今凤仪趟),将相公远走东莞(香港)后杳无音信。
我们七世组从凤仪堂的开基祖处迁出到樟村的过程,是一个长时期慢慢才得以实现的。
当时樟村的主要居住人有张姓梁姓人,后因子孙后代人口递减信风水而迁徙他乡异地了。我们的祖宗通过买田置地的方式才得以在此立足,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听伯父说,之前在粮所的蓝所长,是家里世世代代采蓝而姓蓝的,也是客家人。像这类的迁徙性质也是某种常态,作为边缘人而客居在路口山坳处,当丘陵小盆地地带的居民迁走后才有机会迁入(10)
其实,所谓的大迁徙并不是说大迁徙以外便无人迁徙了,只不过是作为某个时期的具体归类而已。而大迁徙的时期如同上课铃响了,一大群学生走进或走出教室一样,不过总有迟到晚走的学生。
从我这一辈上溯十七辈为始祖,每一辈20/25年算的话,迁徙的时期段大概是(2019-340/425)1594~1679年间。(11)
当然,我们家的家谱(流水)会追溯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以及福建莆田县。莆田县,之前我们村的人,也曾旅游回去拜宗访祖。不过,目前尚无发现相关文献记载其真假。只不过是某种口头流传,后来修家谱的时候落墨成文而已。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笔附吧。
说到笔附,比如我们的家谱会追溯到明朝庞尚鹏,也就是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强力贯彻落实者。当然,我们也会追溯到大宗始祖庞孝泰那儿。庞孝泰与十三子随唐太宗出征高丽马革裹尸(头颅)还葬于云飞嶂,两广族裔清明时节皆共祭祀。
我们邻村或邻镇人,皆是客家人,与之言说,征询其家谱迁徙缘由及其路径,皆大同小异。有逃避战乱说,有为官失势灭族说,有为官升迁落地说……
除了以上的迁徙说,还要补充一推普认定说。何为认定说呢,也就是国家在各省市县教学课堂推广普通话的时期。(12)讲捱话的人,才慢慢知晓自身群体是作为客家人被他人所认知的,就相当于我们认知本地佬(本地人)一样。当然,他们也叫我们客家佬。佬在客家花或地佬话中皆是人的泛称。粤人称男子为佬,佬在某些后缀中也含有贬义,比如穷佬,鬼佬,癫佬,偷鸡佬,阉鸡佬,掌牛佬……
客家的起源,有两种主流说法,客家中原说,其中客家土著说稍微显得不合时宜以及缺少学术理论支撑成型或以至于多数学者和大众并不接受。(13)亦有学者从语音系统研究,认为客畲同源说,以及南岛语系说。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千年以来不断从原始居住地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
信奉客家土著说的学者,一直在研究做客畲同源以及南岛语系同源的相关研究。
比如:
a.江运贵:非汉族说,汉化的塞外民族,农业化的蒙古匈奴後裔,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客家人口占中国人口4%〉见其《客家与台湾》。
b. 房学嘉:高度汉化的南方人,张光宇有「畲族混血」说。
c. 高木贵藏:东洋的犹太人、中国内部造成的异乡人。高木贵藏著‧关屋牧译《日本人笔下的客家》
以上是作为一种个人认知的一种罗列,只有了解了更多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个人观点
客家人,肯定不是一个什么所谓的纯种血统人。人本身就像杂交水稻一样,经过了历史的进化和淘汰,才成为了今天的面貌。学术的研究以及现实的真实状态,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的存在。个人是认为了多股迁徙移民与本土居民生生不息而形成了当下的客家人。
从血缘系统追溯也好,从语言系统追溯也好,两者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处在一个变化的状态中。那些说客家话的人们从此改成说粤语或说壮语说其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人们适应性的方式。而处在客家话包围的方言岛中的人,也在慢慢学客家话,或者两者话语中互相掺杂着彼此的语言词汇,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常态。像英语中的法语词汇,以及像日文中的中文,中文中的日文,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状态。
我们是否需要通过某种符号达成我们之间的身份认同呢?诚然,是需要的,也是不需要的,从符号或标签化认知后,再抛弃符号或标签化的认知模式,才是某种脱离偏见的认知模式。
脚注及参考文献:
(1)咸丰同治年间1854-1867广东土客(广府人与客家人)大械斗是一件被人们遗忘或曰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场械斗起于粤中西部之鹤山,延及开平、恩平、高明、新兴、新宁、阳春等十几县,绵延十几载,屠杀过百万。其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因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浪又一浪的历史波澜,在中国近现代这个特殊时期里,这场械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
(2)丰湖杂记 徐旭曾
(3)客方言标准音词典 张维耿[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4)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日)倒岛典子 社科文献出版社
(5)现代汉语[增定本]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2012)商务印书馆
(6)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广东客家/广西客家 钟文典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王力传 张谷&王辑国著
(8)“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祖地。 石壁,是宁化县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它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距县城22公里,在福五线(福州至闽赣交界的五里亭)公路旁。史料所称的“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等称谓,只是一种地方概念,泛指一个地域,即石壁盆地,其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现石壁镇、淮土乡的全部以及方田、济村乡的一部分。石壁被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摇篮”、“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等。
补充,这只是某种后续的研究以及迁徙身份的地缘性认同而已,并不是说每个人出生都得经过顺产出来,而有些是剖腹产出来的,而石壁也是后续学者以及众多姓氏客家后裔的追溯源流时候汇集到此地而已。并不是说,那些从不同方位迁徙而来并没有经过石壁村的客家人就不是客家人。
(9)百科词条
(10)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和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 梁肇庭
(11)1594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刚过万历十五年七年期,莎士比亚完成《罗密欧与朱丽叶》,澳门圣保禄学院创建。1679年,台湾郑经永历三十三年;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1725--1804)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由于试车时转向系统失灵,撞到般圣奴兵工厂的墙壁上粉身碎骨,这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改变了人类工业发展的历史。12月4日,托马斯·霍布斯逝世。
(12)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仅仅是南迁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根据这些年的人类学以及移民史研究,大体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从魏晋南北朝、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粤东北,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撰稿人:客家阿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