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骄傲的以为孩子是高情商...

来源:可可麻妈教育

常常看到人们在网上晒孩子。说他们的孩子很懂事,见到人就打招呼,在家里帮自己拖地和打扫卫生,当和其他孩子玩耍时,他们对别人很有礼貌,从不发脾气。

于是在下面的帖子里一阵羡慕嫉妒,评论都说自己的孩子不老实,不听话,三天不骂就争着揭房间里的瓷砖,一脸的苦涩和仇恨。

其实,我也明白,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有礼貌?你看,如果我们出去看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称赞“真的很乖”、“真的很懂事”。当父母听到这些,他们也很高兴,同时还会遮遮掩掩地“谦虚”:“如果你不给我找麻烦,就烧高香了。”

我理解家长希望孩子有高情商的愿望,但我想告诉这些家长,可能有高情商的孩子,但大多数所谓的“高情商”孩子只是他们缺乏爱的表现。

不是高情商,而是缺爱

我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另一位网友的回答:

小时候,我被送到外婆家。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听话懂事,不敢哭。我总是偷偷地表达很多成人的情感。如果成年人不快乐,我总是会多做事少说话来取悦他们。如果他们不说可以回家吃饭,我就永远不敢去那里。

孩子们并不想表现得像“高情商”,他们只是被迫的。为了赢得父母的爱,不被父母打骂,他们学会了刻意假装,压抑自己的情绪,遵守自己的言行,取悦他人,所以他们的行为举止就像高情商的孩子。

想想看,如果他们有足够的爱来自父母,无论他们做什么,他们的父母都会爱他们。他们会假装“情商高”吗?

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情商”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儿童身上。

高情商有两个重要特点
1/ 换位思考

会换位思考,只站在别人的角度,不会让人尴尬,会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2/ 善于控制情绪,理性,不冲动

情商高的人都不会冲动和易怒。

但这两点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不匹配。

儿童心理发展

首先,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高情商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换位思考”,而儿童缺乏的是换位思考能力。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从自我中心向分散发展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了一个经典的“三山实验”,证明未成年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皮亚杰设计了一个假山模型,让孩子们从四个角度观察模型。给孩子一组照片,让他选择在娃娃对面看到的假山。因此,大多数6岁以前的儿童不能完成任务,皮亚杰能够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特征。

只有到了6岁,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和与人交往的增多,孩子们才能开始从自我中心逐渐过渡到分散化,开始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观察问题。

因此,父母所谓的礼让、礼貌等高情商行为,并不是孩子从他人角度思考的结果。他们只知道父母会很高兴,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会表扬他们。

其次,儿童的情感大脑先于理性大脑。

“高情商”的第二个重要表现是“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发脾气”。这也与儿童的大脑发育背道而驰。

看下面的图片,它显示了边缘系统和额叶的发展。边缘系统主要负责人类的情感,而额叶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额叶的发育一直滞后于边缘系统,直到24岁才成熟。所以在24岁之前,孩子更容易被情绪支配,支配越低,越明显。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哭泣和吵闹,但很快他们又变得快乐起来。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额叶发育不足以控制他们的情绪表达。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哭闹是正常的,要求他们充满理性控制情绪是不现实的。但现在的孩子表现出这样的礼貌,不随意哭闹,那只是一个原因:生存受到威胁,为了更好地生存,不被父母责骂,只能应和父母、吃苦耐劳。

说到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明白,任何一个情商高的孩子,都是父母在严格监督下压抑天性的结果。

他们并没有真正控制情绪的能力,懂得换位思考,对于别人来说,他们只是因为父母的缘故,不想被父母责骂,是被迫无奈的选择。

一些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不打压孩子,是不是就在纵容他们,最后会导致他们犯罪、犯法?

管教是对的,但我们反对的是对孩子的过度压制,刻意追求孩子的懂事、听话和高情商。

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通过批评、打骂,强迫孩子像大人一样成熟、谨慎。当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到这个阶段,他们就被迫成为这样的人。毫无疑问,孩子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作为家长,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一下子把孩子培养到位,学会等待花开。

咨询预约请扫描下方小助手的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