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情12】徐泰屏:忆念的村庄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忆念的村庄

徐泰屏

在鄂南西凉半岛北端的两个小山包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的狭长凹地——我的老家细屋徐家边,就座落在这块凹地的东西两边。

这个解放前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以姓徐的人家居多,姓刘的次之,姓高的再次之。不知是先人们“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潜规则使然,还是后人们“人多势众”的原因,姓徐的十来户人家,一字排开地占据在凹地的底部和中部,而姓刘的三四户人家和姓高的二三户人家,则以对峙之态,散居在凹地的边沿部分,一左一右地拱卫着徐姓人家的门户。

出刘姓和高姓人家所构成的村口,南望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有着湖北省第五大湖泊之誉的西凉湖。村子的北端,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面的村落相连。世居在这样的一种地理环境中,村人们一直过着相对封闭又十分江南的鱼米生活,若垂柳一般,叶绿叶黄地过了一年又一年。

我家的五间老屋,与左邻右舍共墙合壁地紧挨在一起,北邻一幢二重进身的古宅,南连一幢三出三进的深院,一眼望去,甚是凹凸和单薄。在解放后的十几年里,村子的人口一下子突破了百人大关,几乎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仅在我1962年出生的那一年,村子里就先后出生了四五个属虎的男孩女孩,人丁十分的兴旺。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口又猛增到了200多人,裂变和发展成了40多户的大村庄。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居住面积的相对固定,使得村人们在整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在忙着围湖造田和开荒种地。加之那时候做饭炒菜均以柴草为薪,村子周围的所有茅草和荆棘,都被村人们挥镰舞刀地搜罗到了灶堂之中,那时候的村庄,看上去非常的光溜和干净,几乎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

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村里的大孩子小孩子,总是一走起来一大群,一玩起来一大堆。春天里扯藕带,一次可以塞满一个港湾;夏天里打水仗,一回能够搅浑一片浅滩;秋天在谷草堆中躲猫猫,可以把脱粒机未脱净的稻穗揉搓得一粒不剩;冬天在禾场上打陀螺,就能把整个禾场抽打得纤尘不染。那年月,村庄的大人小孩都像铆钉一样钉铆在村子里,表现得十分的稳固和紧密,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显得特别的滚烫和火热。

谁曾料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村庄,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却日渐变得冷清和凋敝起来。一些村人的外出闯荡和一些孩子的读书考学,使得拥挤不堪的村庄,慢慢露出了松动的迹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村人的相率外出务工经商和在城市的就业置产,让他们在完成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以后,成为了一个个再也难得回村一趟的地道“稀客”。

现在村子里已经很难觅见30岁以下青年男女的身影了,继续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一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总人口也不到先前的一半。整个村庄顿如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倏忽之间就空瘪了下去。一幢幢曾经塞满了叔伯父子和兄弟姐妹的屋宇,大多成了蛐蛐和蝈蝈们的演艺大厅,包括我家五间老屋在内的许多老房子,有的已在风霜雨雪中坍塌成了一堆废墟,有的已到了摇摇欲坠的程度。几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二层小楼,也因为人气不足的原因,墙面上爬满了老人斑一样的茵茵绿苔,隐隐地透着斑驳和衰落的气息。

不再喧闹和拥挤的村庄,荆棘杂草生长得格外的茂盛和嚣张,一簇簇疯长着的野黎蒿和粟米草,纷纷以包围之态,紧紧密密地长满了村庄的房前屋后。当年村人们流血流汗围造出的一丘丘湖田和开垦出的一块块旱地,也争先恐后地长满了艾蒿、菖蒲、苞茅草和地米菜,村里一垄垄两季轮作的稻田,纷纷改种了一季中稻,有的甚至成了无人耕种的撂荒田。如果不是近几年国家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只怕村中那条外出的羊肠小道,早已淹没在了茅草荆棘之中。

不知不觉中,细屋徐家边已成为了许多外出村人的一种念想,以及清明祭祖时的一个目的地。一个有着200多人的自然村落,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荒芜了。它荒芜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它荒芜在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中。那些整家整户走出去的村人们,在融入一座座大小城市的同时,也让村子本身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充分的张扬,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多年以后,是否还能找到回村的路径,是否还能准确说出祖坟山上那一座座坟茔的名字?……

【作者简介】徐泰屏,男,1962年生,湖北省咸宁市作协理事,《赤壁文学》编委。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长江文艺》、《当代作家》、《芳草》、《散文》、《散文百家》、《诗神》、《绿风》、《阳关》、《延安文学》等国内和港、台地区100多家报刊。有诗歌、散文入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中国散文选粹》等数十种选本,著有散文集《流年留言》(团结出版社)和《驿路屐痕》(中国作家海外文丛)、诗集《寂寞开花》(60首诗丛)。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0)

相关推荐

  • 应敏明 | 横金,淹没在山里的小村庄

    横金村 处帽(妙)峰山北 仅十几户人家 隶属桃源街道 据<宁海地名志>载 金姓于清雍正(1723-1735)初 自天台大石乡后田金村迁此 以村边有五条横路 金氏居住,故称横金 横金,淹没在 ...

  • 山东一处“天上人家”,风景犹如人间仙境,是全省海拔最高的村庄

    近些年来,古村古镇旅游逐渐地成为了许多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众多,有文化底蕴的古村古镇更是数不胜数,跟多的游客愿意将目光转向那些静谧而幽静的古村落之中,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也有 ...

  • 中国的几个怪村,每一个风景都美轮美奂,你听说过或去过几个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许多城市都有高楼,十分繁华, 但是,在城市长时间逗留,无论如何都会厌倦, 在人们习惯快速生活节奏的时代,很多人喜欢去古香古色的地方寻找安静的村庄和古镇,接下来介绍几个罕见的村 ...

  • 图布:二道坪|散文

    邱光兴:吵架的艺术|随笔 文/图布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村子有些陈旧,村子里的名字也是老气横秋,大人小孩都叫得出.牛屎咀,冒火山,陡崖,黄家堰,邱家湾,毛家大院,这些地名就像在老灶上杀了一头老母猪 ...

  • 哭泣的村庄(随笔)

    哭泣的村庄 HAPPY SPRING 去年,镇领导拿来一份文件,说广清同城轻轨,要经过我们村子.规划图上显示,至少要拆去半个村庄的新旧楼房. 这个消息一传来,平静的小村庄,就像投下了一块大石头,荡起了 ...

  • 你若桃笺寄语 我便忆念如初

    你若桃笺寄语 我便忆念如初 (就此迷迭/文) 策马漂泊的日子 从未忘却 桃花袅娜时,与你携手逢就的一蓬缠绵 其实,也懂得 这风情,早已像沾了尘埃的旧纸扇 让你已然视若无睹 然,每逢西楼透过帘纱 你可知 ...

  • 母亲的背影欧阳国12岁,我念小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母亲从小有胃...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12 岁,我念小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 ...

  • 禾下乘凉梦 一稻便一生 深切忆念!袁隆平的扬州情缘|许扬|李友仁|袁隆平|扬州|袁老|周正兵

    本报当年报道版面截图 昨天,"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在奔忙的一生中,袁老与扬州结 ...

  • 深切忆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扬州情缘

    来源:扬州发布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母亲是扬州人 ...

  • 张馨月 || 忆念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文学鉴赏与写作课 "限词小说写作"作品展 [限词要求]作品须包含下列词语中的某6个关键词"月光.公寓楼.公园.夕照.运动鞋.晨阳.车站.街 ...

  • 忆念王佐良先生:一个学者就是一个学科

    201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松柏和银杏的高大枝干,照进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全球化时代的契合:王佐良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我特意请工作人员拉开窗帘,让王佐良 ...

  • 【诗歌】徐泰屏/用文字说话(三首)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三首) 徐泰屏 对  白 你从水的淡泊中向我走来 浑身散 ...

  • 春词写忆念

    [多愁善感] 雨恨云愁,飞花更伤春. 青山岚烟掩,莺声渐老,杜鹃泣血. 芳草终是无情,只争艳着这红尘朝夕,许谁个长相思?花开荼蘼春事了,无奈,恨薄情一去,香影无息. 风雨拉着我的衣袂,表白着不舍.云烟 ...

  • 【三江文学】忆念逝去的姑母 (外一首)| 侯培云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1804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黄葵 副 总 编:李聚宽 主     编:墨兰雪 本期编辑 :幸福密码 忆念逝去的姑母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