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黄丽萍:汕尾学习整理——观摩汇报课的思考
汕尾学习整理——观摩汇报课的思考
中山市五桂山学校/黄丽萍
前周,在北师大团队的指导下,与汕尾骨干教师一起全方位地学习。关于北师大的高端备课,之前也了解不少,但呈现出来的都已经是成果了,并没有亲眼所见他们是如何开展的,成果固然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开展的,另一个感兴趣的点是在这样近距离的、持续的、手把手的一种高端专业备课引领下,教师能成长多少。
首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两位北师大助手(一位博士、一位研究生)的实干态度、实干效率、实干精神。边听汇报课,边打字记录,再在电脑里加入评价,心里真是好奇她们是如何作评价的,关注哪些点进行记录,本想凑近点学习,又觉得不太礼貌,影响到她们的工作;课结束后,迅速抽几个学生作访谈,不光录像,而且直接笔录,用个不恰当点的比喻,有点象公安局里的笔录一样,学生说什么,迅速电脑上打出来,相信她们也是对学生的回答直接作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我旁听了一次学生访谈,本身向学生提的问题就很精准,所以访谈的效度也是很高的;访谈结束后与老师们课后研讨废话不多,直接问课的设计、学生反应、学习效果等问题,引发上课老师的思考,帮助上课老师去理清教学思路。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着课,让我看到了评价的效度是多么的重要,更让我看到了“实干的研究”。
两节汇报课,一节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学生实验课。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很多的,首先是“学习目标”。看过许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或是学习目标(包括我自己),多数都是摆设,不得不要的环节,却是没有什么用的,老师或抄,或自己瞎写,凑上去就可以了。去年听杨玉琴教授说目标最重要,先定好目标,如何写目标等等,听的也是晕乎乎的。这节课定的学习(或教学)目标是:
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3.进一步练习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练习配制溶液,脑中冒出:学生为何要练习?教师想要达到什么?又想让学生体会到什么?突然悟到之前杨玉琴提到的,学习目标表达范式“通过……,体会(掌握)……”,真正好的目标是指引着整节课的设计,也就指引着整节课的实效。若改为:
1.通过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体验如何控制溶液的浓度
2.通过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的相关计算,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3.通过进一步练习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体会能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是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
那么,在后续的一系列教学设计中应该是会更清晰,学习目标是多么的重要。《有效教学》提出,备课的三个要素:学习者、学习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以我的理解,教学目标为先,教师需要了解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进而设定本课时目标,并进行精准的描述。
《有效教学》指出,围绕目标,教师对学习内容及其结构需要清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差异”,教师考虑的是“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本节课的引入环节,呈现自制生理盐水的危害,从而引入准确配制的重要性,如何准确配制,提出哪些方法可以配制6%氯化钠溶液,学生回答:用浓溶液、稀溶液、氯化钠+水三种方法。由此我想,若后续课堂围绕着学生提出的这三种方法来配制也是可行的,最终让学生归纳出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在调控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同样也可以达成三个目标。有些遗憾的是上课老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就让学生完成一个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变式,这个环节就结束了。进而进入到了下一环节:量筒和天平的规范操作复习,此环节若是教师能进行追问:如果在配制溶液时,没有进行规范操作,你能预测后果是什么吗?由学生进行讨论和整理,学生是能体会到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是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而后,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配制步骤,完成实验。我认为,这里明确好任务,可以让学生画出配制流程图,或者根据流程图拼出步骤,更直观、更可视化。教师上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误差分析,从计算、称量等一系列步骤去分析及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我认为,如果前面已经让学生明晰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是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那么学生实验完后,仅设计溶解、装瓶两步骤的误差分析,让学生充分利用刚掌握的判断依据去进行误差分析,教师在讨论中也可诊断和再一次让学生明晰误差分析时需要抓住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去进行分析。
关于《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课,还有一些我自己的整体理解,后续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