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前面我发布过一篇文章,《我来说说中欧投资协定被冻结的事》,估计被人转发的比较多,阅读量有5000多个。后台的留言也不少。很多留言我都没有放出来,因为用词之恶毒,在我的公众号评论中极其少见,充斥着对欧美的推崇,对自己国家的恶意以及对体制的鄙视。
公众号跟知乎微博不一样,公众号相当于一个沙龙,大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思想比较接近,这样才能主动关注公众号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什么不爽的,有的也会直接取关。比如我一个同事,本来是我的老读者,后来因为我发了一篇讨论台湾的文章,她觉得跟我政治观点不一致,就取关了。
经过这样的筛选,公众号读者群慢慢就变成了所谓的“私域流量”。而知乎和微博是开放式的,不是作者的读者,也会因为算法的推荐看到内容。所以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我自己公众号的读者,评论普遍比较理性,即使观点不一样,也是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来,分歧会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情境中,我一般都是无论说什么都选出来。即使有时候观点就算无法调和,他们也是悄无声息退出订阅,很少恶语相向。
但是我上面那篇文章中留言的人,与此截然相反,戾气相当重。然后我就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有一个特点,这些留言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从留言头像可以看出,普遍五六十岁了。但你以为他们的文化程度低吗?感觉并没有,从头像的打扮来看,有些显然是非常体面的。
同样是这篇文章留言,年轻人的评论就自信很多,他们更接近我那篇文章的想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天壤之别的情况?我的分析是:
那一辈中老年人,出生和成长的年代,中国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跟国外,尤其是跟欧美对比,国家的国力和我们的生活水平跟人家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层次。所以那时候的人,普遍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而人的思想更新是有限的。大部分人,成年之后几乎就停止认知的更新换代了。他的思想永远停留在成长的年代。所以中老年一辈即使现在生活好了,脑子里依然装满了曾经的记忆,他们的不自信,深入骨髓。现在很多中老年的公知群体,他们的表现就非常典型。
年轻人不一样,80、90、00后成长的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国力一年比一年强,生活水平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一年一个样。各种物质生活,从追赶国外,到平行发展,甚至到后来某些领域还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我小时候,90年代,我们小孩讨论哪个国家厉害,我们都觉得日本比我们强很多,我们还打不过。但后来00后懂了事时,中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军事实力也突飞猛进,他们的“大国自信”就比我们强烈很多。甚至除了美国,谁都看不上眼。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底气就足。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对制度的自信就强。在国外,每当跳梁小丑反华的时候,都是他们这一代人在前线维护国家。比如香港风波的时候,一个深圳女孩在德国用几种语言和废青们对垒,就是例子。
那么我们的希望在哪里?答案是,在这些自觉自信的年轻人身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