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诗评

点评老师:雷海基 姜秀颖 于卫东

雷海基老师点评

庸人观山

李先民

极目苍山远,难窥壑几深。

人庸才智浅,莫怨眼隔云。

此作借观景抒情,这样的比兴手法,能增强感染力。文词流畅,结有意味。但立足点放在庸人上,值得商榷。远处的深壑,人们都见不到底的,并非只庸人。这样的比兴好像不够恰当。如果改“庸人”为“目光”,更妥当些。试改:《游山》“极目苍山底,难窥壑几深。眼光终有限,莫怨锁层云。”可否?

晨观杜鹃花感题

刘念魁

夜来偷放几枝娇,遍地红云掩木桥。

花事可知人事渺,谁能轻易说逍遥。

上联写景形象,下联有寄意。但上下联缺少内在联系,致意脉中断。下联宜在第二句“掩木桥”处用力,翻出新意。试改:“夜来偷放几枝娇,一片红云掩木桥。花事不知人事意,无桥怎致路途遥。”此作的不足在立意不明,情未从景出。

辛丑二月十九山中记事

刘长军

烟林漠漠雨沉沉,路到贺兰雪转深。

尽日春江应不厌,新红嫩绿恐难禁。

诗情已被花时误,酒兴还遭冷气侵。

思可山中居玉殿,樽前复喜更长吟。

诗写初春山中遇雨天之事,借以抒怀。首联写看到的山景,山下雨山上雪,展现了这个时令山中雨雪并存的特殊。虽近春,却还寒冷,所以次联怀念春暖花开。面对寒冷,没有诗意,也没有酒兴,好在身居玉殿,寒冷不及自己,可以饮酒吟诗。诗写得流畅,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尾联与前面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出诗意:自己生活的优悠。

雨后行吟

杨晓君

几层透雨洗纤尘,再识平罗三月春。

粉面桃腮思旧事,高枝鸟语引佳人。

心霾可散灰方净,草色遥观绿渐匀。

四顾云天深吐吸,香风与我两清纯。

道出了雨后的好心情,好心情缘于好环境。纤尘洗尽,春意盎然;粉面桃腮,高枝鸟语;心霾方净,草色渐匀。因而,我不由深深呼吸,我与风都变得清纯了。诗流利好读,情与景融,题与诗称。

蝶恋花·辛丑清明

余丽萍

几日沙尘终毕了。风透衣襟,极望归云杳。耳畔雨声随序到。如歌似泣春来闹。

节气清明忙祭扫。遥寄哀思,一束鲜花悼。鞭炮震空烟朵绕。离愁别绪文思少。

上片写清明日风景,下片写祭扫活动,有分有合。写清明祭扫有深意,描写献花、燃炮之余,感叹文化氛围少,祭扫落入俗气。此意高出一层。诗以意格为主,意格高者为上。

姜秀颖老师点评

诗缘

李永峰

平生何有幸,得以结诗缘。

馥郁花迷径,清新月共眠。

行吟怀逸兴,捧读和高弦。

佳境思无我,情归李杜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一般而言,五律较比七律而言,更适于写景叙事,多呈客观外物之象,少主观抒情。但这一首应当除外,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主观寄意比较浓郁。

首联“平生何有幸,得以结诗缘”,扣题。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骄傲与自豪,把与诗结缘看成是一辈子最幸运最幸福的事,“何有幸”,仅仅三个字,就把诗人内心涌起的幸福感与喜悦感表现出来了。同时总领全诗,引起下文;也极大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与诗结缘真的有那么美好的感觉吗?原因何在?

中二联,对仗工稳,精致。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一一回答了读者心中的疑问。的确,能结诗缘,就能漫步在花径中为芳香馥郁所陶醉,生出“馥郁花迷径”之美感;就能在清新婉丽的夜晚,与明月相伴而眠;就能在边走边吟的旅途中让“逸兴遄飞”;就能手捧书本,与高清雅士吟咏唱和……这是多么美好而惬意的生活啊!而这些,都是与诗结缘的甜果;试想,如果不结诗缘,哪有这种优雅与恬淡呢?这又怎么能不令人向往呢?主观意识在体悟诗缘带来的美好中逐渐加深,将情感的抒发推向高潮!

尾联说,在诗海中遨游创作,如果达到最高境界,那就是“佳境思”而“无我”,完全进入一种忘我之境。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著名诗词理论《人间词话》中强调指出,词以境界为上,可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此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当然,有我之境好理解,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非常兴奋时,感到天地广阔,阳光灿烂,花儿在微笑,鸟儿在歌唱,即使冷风也感到清爽;而悲伤时则觉得天地无光,一切无精打采,热闹的景观更惹人心烦,喜庆的气氛更衬心境凄凉,甚至觉得群山黯然,江河呜咽。触目皆是伤心色,入耳无非断肠声。可以说,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诗人想要努力让诗境攀入“无我”之境,可见创作规划长远,目标明确。为什么呢?因为达到了“无我”境界,你的诗作就可以“情归李杜篇”了!

全诗,起承转合,处处谈诗缘带来的好处,处处体现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主观印象,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理解、认识与追求,主观故意性很强。

又别寒江

薛锋

树瘦秋江阔,银波月色寒。

孤帆摇影寂,短棹曳光残。

一别家乡远,谁知客路难。

箫声迢递起,凄泪任风弹。

诗以“又别寒江”为题,交代了地点与事件:在寒江相别。一个“又”字,暗示相别已经不是这一次了,同时流露出幽怨的离愁别绪;而一个“寒”字,更是语意双关,情景交融。总之,这是一首离别诗,是诗人再一次离开寒江时的所见所感,是缘情造境之作。也就是说,诗人因某事产生了某种感情,而后自然地带着这种情感去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这一景物或场景也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你看首联“树瘦秋江阔,银波月色寒”,侧重交代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但所见景象却不同:“树”,是“瘦”的,“江”,是秋季的,暗暗照应了诗题中的“寒”字,且用一个“阔”字相映衬,更见江岸之“树”的孤单与瘦小,多像此刻欲离开的“我”!而宽阔的水面,铺上了一层银色而又清冷的月辉,更增添了森凉的气氛。一个“寒”字,直扣诗题“寒江”中的“寒”字。从这一联所选意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正要离开的诗人满眼寒凉,满心寒凉,给全诗笼罩了一层离愁别绪的冷色调。

就在这江阔天低的夜晚,诗人默默地“孤帆摇影”,渐行渐远,留下一片沉寂!“短棹曳光残”,诗人划动着“短棹”,拖拽着洒在水面的清冷的银辉,看着水面荡开一圈圈的涟漪,在空中传响的“哗哗”水声里,一圈圈破损,消失……一个“孤”,一个“摇”,一个“曳”,再加一个“寂”,一个“残”,有动有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尽了离别时江面的场景,也写尽了离别时诗人内心的无以言表的情感。这一联,没有大事铺张与渲染,却也十分工稳对仗,只是用了白描的手法,轻描淡写地再现了实景,就效果了得。试问,如果不是诗人内心里蓄满了离愁别绪,怎么会让笔下的物与景浸透了这种离别时的苍凉与悲苦?如果不是诗人功底深厚,又怎么能用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轻而易举地表现出内心的深情?很喜欢这联,既承写前文的欲离别时的所见,又续写离开后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果说,前两联侧重写景,写离别的所见所感,那么,后两联则该抒情,侧重写离别的所思所想了。

果然,诗人在颈联中写道:“一别家乡远,谁知客路难。”直接转入对别后生活的遥想了,从此一别,家乡便远隔千山万水,想要轻易回来,也不会了;而客居他乡的日子,又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人生地疏,一切都从零开始了,该有多少艰辛在等着“我”?又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在乡愁中望月?那种种孤独、寂寞与无助,又有谁能理解与慰籍呢?真的无从知晓!这样的愁思,为后文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可是尾联,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具有悲情的箫声与风中的“凄泪”两个意象,勾勒出可闻可视的立体图画场景:“箫声迢递起,凄泪任风弹。”让我们透过泪眼去看一个月夜下远离故乡游子的满面泪痕,听着呜呜的箫声迢递而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遥远,遥远……

石山望远

白浩

目自寥天断,兴随清唳生。

斜风吹杏雨,绿水绕湖城。

山有干云势,石呈卧虎形。

青春辜负久,何处寄高情。

《奇石山望远》,当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一定是诗人在奇石山上有所见,有所感,即兴成诗。诗题中的“望远”,是题眼,全诗围绕这二字展开。

首联“目自寥天断,兴随清唳生”,紧扣诗题“望远”,从视听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视野开阔的图景。首句“目自寥天断”,“断”,即是尽;是说自己站在奇石山上,纵目远眺,望尽辽阔的天空,写所见;其中“寥天”的意象,指辽阔的天空之意;后有唐代姚月华《怨诗》中也用了这个意象:“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次句“兴随清唳生”,是说听到清响的鹤鸣之声,逸兴顿生,写自己的所闻所感。其中“清唳”的意象也是化用了古诗意象,唐代白居易 《在家出家》中就提到过:“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这联的“望远”,为承联进一步写所见之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承联 “斜风吹杏雨,绿水绕湖城”,诗人的视角,从天空转向下来,先写眼前的之景:和风吹拂,杏花轻婉翻飞,缤纷多彩,如同天空飘洒着一瓣一瓣的花雨,烂漫无比。后写远处所见:绿水清波,曲折环绕,映带湖城。语言工整对仗,清新明丽;景象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浪漫而富有诗情,描绘出一派清新秀丽的湖城春光图,令人陶醉。

前两联,侧重写景,清新烂漫,富有诗情画意。诗人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地挥动深情的画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漫妙的春景图,为后文的抒情蓄势铺陈。

颈联“山有干云势,石呈卧虎形”两句,诗人已由前面的景象描写转入理性议论,既写山石之势态,又谈自己对山石的印象与感受:奇石山高耸入云,岩石盘踞,形如猛虎。以“干云”写山势高耸,有夸张意味;以“卧虎”写岩石之形态,化比喻于无形,十分自然贴切。

如果说 “山有干云势”,那人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尾联“青春辜负久”句,果然道出诗人心中郁积的块垒:青春年少的自己,不知励志向远,竟辜负了大好时光,令人悔恨不迭,直抒胸臆:“何处寄高情。”这一悔,一问,令读者深思,拓展诗境,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而其中的“高情”,可不可以换成“幽情”呢?当然不能,因为“幽情”只是指藏在内心的深远或高雅的情思;而“高情”则是指隐逸超然物外之情,是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是深厚的情意。两者境界不同,意味不同,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也不一样。

后两联,侧重议论抒情,耐人寻味。诗人运用联想法,由山势干云想到人该进取,力争上游。很有警醒与励志的作用。

辛丑二月十九山中记事

刘长军

烟林漠漠雨沉沉,路到贺兰雪转深。

尽日春江应不厌,新红嫩绿恐难禁。

诗情已被花时误,酒兴还遭冷气侵。

思可山中居玉殿,樽前复喜更长吟。

诗以“辛丑二月十九山中记事”为题,很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事发的时间和地点,又能领起全诗。可以想象,诗人对那年那月那日发生在山中的事应该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故而记之。首联“烟林漠漠雨沉沉,路到贺兰雪转深”,是写那时去往贺兰山路上所见的烟林迷蒙、雨下得很大,以及当走到贺兰山上时而由雨转雪的景象。“漠漠”一词,有两个义项,一是云烟密布的样子,二是广漠而沉寂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烟林”这一意象,应该选义前者,这样使能突出云雾笼罩、烟林迷蒙的样子。“沉沉”,形容雨大。这样的气象,已是令人难堪,可是到了贺兰山,气候骤变,已经由雨转雪了,可见天气之恶劣,当时之心境。

颔联“尽日春江应不厌,新红嫩绿恐难禁”,当是诗人身处恶劣天气中所产生的联想之景,这从诗句中的“应”与“恐”两字可以断定,但却蕴含深刻的哲理。想象中,诗人看到整日里春江滚滚,延绵不绝与春光烂漫的景象。“新红嫩绿”,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想象中各种植物争奇斗艳的一种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红”,一“绿”,色彩鲜亮而又明丽;一“新”,一“嫩”,既写出春来各种植物的萌发新绽带来的惊喜,又体现其初生而柔弱的稚嫩特点。而“难禁”一词,则又预示了万物蓬勃发展的不可阻挡之势,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心情舒展!

颈联“诗情已被花时误,酒兴还遭冷气侵”两句,由想象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烟雨已转成风雪,让本来汹涌澎湃的诗情却因花期的被阻断而延误、淡褪了;让好友相聚劝酒挥毫的闲情逸兴也因为遭遇恶劣天气的侵扰而变得索然寡味了,情绪又转低落。这种主观心境的变化,为后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本来诗人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而心境不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或许还有更好的妙境出现,他说“思可山中居玉殿”,是啊,大雪纷飞,是不是山中将变成一座琼堆玉砌的宫殿,像仙境一样?这种境界也不是随随便便就遇得上的,甚至都是欲求不可得的呀!如此一想,诗人心胸豁然开朗,一扫先前心中的不快。于是乎,心情开朗,正可以“樽前复喜更长吟”。

诗人在诗中记述了当时环境的变化过程,抓住心情起伏的变化过程,生动再现了当时情境与神思境况,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认识,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辛丑年二月观黄河

余秀玲

二月黄龙卷土来,春潮报信破冰开。

豪情应有三千丈,欲把桑田绿梦裁。

诗题“辛丑年二月观黄河”,交代了时间地点与事件,暗示正文抒写内容为观黄河的所见所感。

首联“二月黄龙卷土来,春潮报信破冰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所见之景,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前句以平常之语,状写二月黄河之貌,“黄龙”的意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摹其形,着其色,又富有象征意义;尤其是“卷土”一词的锤炼,特别精当,突显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磅礴之气,很有感染力。后句当是由前句产生的联想,“春潮”的意象,既有寓意,耐人寻味,又有气派,给人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宏大力量,正排山倒海般滚滚而来!尤其是“破冰”一词的巧妙运用,更给人一种自信、昂扬的精神气度,充满正能量。

尾联“豪情应有三千丈,欲把桑田绿梦裁”,大胆夸张,挥毫泼墨,恣意抒写难以抑制的万丈豪情,尤其结句,犹如看一场精彩的戏剧至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三月绕梁。

于卫东老师点评

喜雨后春景

邹慧萍

一场透雨洗尘沙,塞上人家满眼花。

李白桃红含宿雨,鹅黄水绿觉新芽。

晴空碧海融融日,旷野长风艳艳霞。

灿烂春光君记取,芳华几度过天涯?

这首七律,堪称写作银川沙尘暴后春景的佳作。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意明确。邹老师的七律开门见山,首联便点明了春雨洗尽沙尘的明媚春光和繁花似海的景色。紧扣诗题中的“雨后春景”,再加上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喜”字,全诗都是围绕这个立意来展开的。诗作中的立意,就如同一国的国王,俗话说国不可有二君。诗人一首诗中的立意只能有一个,所有的诗句必须为立意服务。脱离开立意再美的景色、再好的诗句都要抛弃。否则,就会产生“隔”的问题。邹老师的立意非常明确,所有的景色的选择,所有的遣词造句都紧紧围绕着“喜雨后春景”来进行的。

二是两联对仗,一近一远,错落有致。颔联写近景,颈联写远景。这样的手法可以避免两联的单调和重复。

三是“合”即结句,使用了设问手法,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加了诗的余味和魅力。

当然,这首七律的尾联,稍显软了一点,即没有提起气来。瑕不掩瑜,在我读到的写银川沙尘暴和春雨后景色的诗中,是非常出色的一首。愿邹慧萍教授佳作连连,以飨读者。

西夏诗评栏目平台编委

点评老师:雷海基 姜秀颖 于卫东
本期编辑:牛海涛
本期审核:余秀玲
本期制作:牛海涛
稿邮箱:xxsswktg@163.com 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邮箱投稿默认参加点评,未点评作品择优在微刊平台发表。在西夏诗词学会微信群活动的会员及诗友直接在学习群投稿,投稿署真实姓名,由点评老师从西夏诗词微刊公众号平台中择优进行点评。在中华诗词论坛西夏诗词版面发表的作品择优点评并刊发(http://www.zhsc.cn/进入官方认证组织西夏诗词学会版面)。
投稿要求:作品限诗词类,新旧韵不限,但不可混用,新韵请注明,每人限投3首以内。要求投稿作品原创,严禁剽窃、抄袭,如侵犯他人著作权,一经发现,由投稿者承担侵权责任。
(0)

相关推荐

  • 王维诗佛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禅宗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多图】

    11-26栏目:趣历史 TAG:王维唐朝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王维是唐朝著名诗 ...

  • 五绝第四讲

    广告 诗词曲格律入门 作者:马维野 京东 广告 诗词曲格律新释 作者:李方 著 当当 李白的五绝      盛唐五绝是整个唐代五绝创作的鼎盛期.这个时期,不但涌现了大批五绝作家,而且出现了李白.王维. ...

  • 诗词创作如何立意谋篇?

    诗词格律与写作 作者:王步高 诗词创作书坊 - 诗词格律浅浅说 作者:靳欣 1. 立意谋篇 立意的境界,取决于诗人的修养,诗人的阅历,诗人的感悟,诗人的品德和襟怀.所以,古人说,诗品即是人品,不无道理 ...

  • 宦海沉浮失意人生,持斋奉佛参禅悟理,晚年的王维为什么一心向佛

    王维所生活的唐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禅宗的本土化特色定型的时期.他中年崇奉北宗禅,晚年则转向南宗禅,王维一生的思想出入于儒释道之间.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历仕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礼部郎中等职 ...

  • 绝句第2讲

    构思·灵感·立意 第2讲 构思·灵感·立意·渔洋第二法 上节课大体给大家介绍了格律诗的基本要求,我们说掌握了这些要求你就可以写一首合律的绝句了,但仅此而已,因为格律只是近体诗的形式要求,诗本身的好坏还 ...

  • 陈江 || 唤来人不肯,怕去伤春景

    壹|忆秦娥 春不住,花深叶浅堆窗户.堆窗户,帘舒帘卷,拈花拋去. 野村山寺颂经语.燕飞云外鸡鸣处.鸡鸣处,蒲团合掌,敲声缘杵. 贰|菩萨蛮 流烟定那青楼女,半山晴暖半山雾.芳草落花红,衰阶堆叶容. 唤 ...

  • 西夏诗评——2021年第7期(总第7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雷海基 姜秀颖 邹慧萍 于卫东 包徳珍老师点评 谷雨登高 刘念魁 百红恣意不留春,独有蔷薇晓效颦. 剪去浮云登绝顶,好看桑梓麦苗新. 这首登高诗时间在谷雨时节,"百红恣意不 ...

  • 西夏诗评——2021年第1期(总第1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雷海基 姜秀颖 我家住在桃花山 陈姿羽er - 我家住在桃花山 包德珍老师点评 山行 丁玉芳 云藏松嶂乱,瀑泻玉帘湲. 小径通天曲,柴门闭锦藩. 缓行听涧水,闲坐看朝暾. 香气充 ...

  • 西夏诗评——2021年第2期(总第2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雷海基 于卫东 姜秀颖 邹慧萍 春江花月夜 中央民族乐团 - 中国纯古筝 包徳珍老师点评 气球 龙江林 薄薄橡皮柔软绵,五颜六色貌光鲜. 被人吹捧心骄满,四处飘摇放荡颠. 改作: ...

  • 西夏诗评——2021年第3期(总第3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雷海基 于卫东 姜秀颖 邹慧萍 春晓吟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 包徳珍老师点评 寥记 王虎强 夜深执笔奈冬何,窗外几曾乌鹊歌. 老调全凭风抒写,从来都是寂寥多. 此绝极耐寻味,写 ...

  • 西夏诗评——2021年第4期(总第4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于卫东 姜秀颖 渔舟唱晚 付娜 - 佰度烧-古筝 包徳珍老师点评 老铁匠 仪述忠 熊熊火焰敢烧天,早把匠工心点燃. 钢铁尚知人本色,要留韧性到民间. 这首因<老铁匠>为主 ...

  • 西夏诗评——2021年第5期(总第5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姜秀颖 牛海涛 包徳珍老师点评 水上公园春雪有寄 余秀玲 二月琼花戏柳苏,寒烟碧水漫冰壶. 云中青鸟殷勤语,遥看长亭入画无. 此首绝句写水上公园春雪,第一,点出主题初春貌,第二句点明 ...

  • 第59期诗评专栏:诗歌,通过意象呈现出美

    编者语:诗歌是注重意象,而且是充满着想象力的 .完美的意象则让诗歌有了更深的意境和可读性,而想象力又使诗歌充满了张力和可缩性.如一位诗人所说:"也许你不能理解它,却能够感受它".读 ...

  • 【诗评诗话】重庆万州∣陶诗秀:​巧联妙对四则

    巧联妙对四则   陶诗秀 一.苏轼巧联讽佛印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东坡)一生在官场上不甚如意,那年当他外放为浙江杭州通判后,在赴任途中,于莫干山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高僧佛印,两人深谈后,甚感相见恨晚,并结为 ...

  • 诗评|《献给太平洋》:失序的语词,无畏的诗心

    文/王沐雨 (作品:<献给太平洋>,作者:海子,1989.2) 原文: 我的婚礼染红太平洋 我的新娘是太平洋 连亚洲也是我悲伤而平静的新娘 你自己的血染红你内部孤独的天空 上帝悲伤的新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