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荔枝正当季,这样吃法更健康

荔枝来啦

6月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不同品种的荔枝陆续上市,果肉晶莹剔透、鲜甜多汁的荔枝是夏日里的一大美味。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最早有关荔枝的文献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隐夫薁棣,答遝离支”(晋灼注:离支,大如鸡子,皮麄,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文中将荔枝写作“离支”,割去枝杈之意,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采摘荔枝时要带着枝叶,这样会增加荔枝的保鲜度。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 ,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唐朝宰相张九龄的《荔枝赋》说:“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他盛赞荔枝是水果中的极品,味道特别甘甜水分又多,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  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中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代大诗人苏轼被贬岭南时就尤为偏爱荔枝,初尝荔枝便大发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也是药材 古典医书中对荔枝的评价很高:暖补脾精,温滋肝血,指荔枝能够:“补肺,宁心,和脾,开胃。”——《医林纂要》; 荔枝不仅能够生津,还能消肿解滞,让气血通行:“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日用本草》; 最重要的是,荔枝对温补孩子脾阳会有很好的效果:“暖补脾精,温滋肝血。”——《玉楸药解》。

荔枝的全身都有药用价值 荔枝肉: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玉楸药懈》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外伤出血。 《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本草纲目》治瘰窃,疗肿,发小瞳疮。 《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 荔枝核: 【性味】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入丸、散剂。 【附方】《医方摘要》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

荔枝壳:

【功效主治】主治小儿疮痘出不快,煎汤饮服。又解荔枝热,浸泡水饮服。

荔枝花及皮、根: 【功效主治】主治喉痹肿痛,用水煮汁,细细含咽。

如何健康吃荔枝 古文记载:“荔枝, 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即适量食用荔枝有通神益智、健气养颜之功效。 但因荔枝性温气味纯阳,大量进食则易上火,民间有“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严重者还会导致“荔枝病”,所以阳盛体质、阴虚燥热、湿热偏盛者应尽量少食或不食用。荔枝比较甜,中医认为甜甘之品易生痰生湿,所以那些阴虚不足、虚火偏旺体质(口臭、痰黄、牙龈肿痛等)的人不宜食用。 盐有清火凉血之作用,可以在吃荔枝前后适当喝点淡盐水,也可以把荔枝肉泡置淡盐水中一小会后再食用,火气就不会那么重。另外,荔枝壳性苦寒,能解荔枝之热,吃完果肉后,还可用荔枝壳煎水喝帮助下火。 虽然有下火妙招,但是荔枝不要一次性吃太多,每次可以吃4、5颗,一天分多次吃也是可以的,就算是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也可以少量食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摄食水果量为100-200g,所以每日进食荔枝的量应控制在200克以内(10-15颗左右),儿童应不超过3颗为佳,食用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吃为宜。

荔枝的别样吃法 红糖蒸荔枝 荔枝350克,菠萝350克,豌豆50克,红糖150克,香精1克。

【做法】 先将豌豆粒焯水过凉,菠萝切成方丁,菠萝丁逐个镶入荔枝,将镶好的菠萝荔枝,口朝上摆入容器中,豌豆粒摆在四周,放上红樱桃,加清水适量,下入香精与冰糖,上笼蒸约20分钟,取出即可上桌。

【功效】 润肺消炎,益脾健胃,滋补气血,清心安神。

荔枝虾球 【材料】荔枝5个,鲜虾5个。

【做法】荔枝去核。鲜虾去壳,挑虾线,剁碎成肉泥。加入盐腌制调味。虾泥塞入荔枝中。清蒸10分钟。

【功效】养血健脾,补钙益肾。

【注意】过敏的孩子慎吃,1岁以内的孩子不能吃。
据《泉州本草》记载,用荔枝干果10枚,粳米适量,酌加山药或莲子,煮成荔枝粥,口味甘酸,能开胃丰胸,养血悦色,使人皮肤润泽娇美,深得爱美女士们喜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