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技巧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因此,试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
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答题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开卷不用记忆: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
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3.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勤翻书不如巧翻书
历史考试虽是开卷,但时间有限,过多翻书会影响答题速度和连贯性,故针对不同题目,学生要开卷得法。
首先,允许带入考场的《政史知识能力要点》一书,对政史书本上的考点都做了归纳。学生做题时如对某个知识点不能准确表述,可在该书上直接寻找相关内容,这比直接查阅课本更方便。
其次,做选择题时,应尽量不翻书。对熟知的知识点,可凭记忆直接作答,以保证答题迅速和连贯。对不熟悉知识点的题目,可集中查阅作答。
第三,做非选择题时,应先作答后翻书。将题意看清后,先结合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尽量组织答案,最后再查阅相关资料,看答题有无遗漏、答题方向有无偏离题意。
巧翻书不如巧妙答
选择题审题方法:“三看三思”。
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被选项要三思:
1.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2.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历史主观题审题与答题技巧
一、审题技巧
审问题:
审问题指的就是在主观题作答时首先应该去看的题目的问题,而不是材料。即看清楚每道题有几小问、问的是什么、是“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材料”、分值怎样等等,其次,就是看出问题有几点可能性回答,问题的转化即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及回答方式,分解细化问题可能需要的知识点。审问题说到底是的就是将题目所提供的问题看清楚,看明白,不至于无从下手或盲目下手。
审材料:
历史主观题往往呈现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等等类型的材料。审材料指的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提炼归纳信息。具体的做法是“可圈可点”,重点标记材料提供的时间、人物、数字变化、名词、文献出处、关键语句、引号省略号等项目,这些信息往往跟答案有直接关系。审材料也是答案形成的草稿阶段。
二、答题技巧
一答知识——调兵遣将
“根据材料”的答案往往还要回材料仔细寻找完善;
“结合所学”往往需要回忆教材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材料-问题-教材”三者的联系。
调兵遣将,调动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材料信息并与问题建立联系。
调兵禁忌:调而不全,调的够不够。
遣将禁忌:调而全写,调的不一定全写。
二答:答规范——下笔如神序号化,规范化
如果一道题需要回答多个知识点时,在答案表述时一定要序号化,一般写成①②③…即可,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这样既容易写又容易被阅卷老师看清楚。
在撰写答案时一定要使用专业术语,组织答案的语言要规范化,即要尽量使用教材表述,切记“口水话”。
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历史主观题当中有些问题是让考生谈认识、启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这类题的回答虽然在于学生自己的表达,但是其客观性之处就在于不能随便说话,谈认识、启示等必须要有充分的史实支撑,谈评价必须要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