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我看反转》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因为乘客的孩子突发疾病,广东东莞网约车司机艾先生连闯三个红灯紧急救人。按照交规,艾先生将面临扣分罚款,重新考取驾照的处罚。当他联系乘客希望其作证以撤销罚单时,乘客却称“跟我没关系”。消息传出后,这名乘客被指“冷血”,网友评论“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之后,还寒了心”。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是一起“乌龙事件”,原来医院给艾先生提供的联系方有误,导致误会。交警部门在调查后取消了处罚,网约车平台也为艾先生颁发了“见义勇为”奖金。艾先生与当事人充分沟通,已达成谅解。网友欢呼“这是开心的反转,完美的结局”。近年来,类似的“反转新闻”不时出现。在此类现象中,事件最初呈现的样态往往和事实相去甚远。作为新闻受众,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不完整甚至虚假的信息带偏认知?请你就此问题,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我看反转
这是个新闻爆炸的时代,人人都乐意做一个吃瓜群众,公众事件、大新闻被大家喜闻乐见。当一个冲突事件发生,人人群情激愤,享受其中,肆意抒发着自己的正义。好正义不长,反转很快就来。以前人们的口号是“坐等吃瓜”,现在人们的口号是“坐等反转”。为什么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经历的反转太多了,一件事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可没多久,它又成了另一个样子。慢慢的人们的欣赏就麻木了,对反转感到疲惫了。反转令人疲惫。重庆公交坠江之始,一听说是小轿车逆行造成的,大家恨不得将当事女司机挫骨扬灰。没过多久大家看到的真相是司机和乘客发生了肢体冲突,而女司机正常行驶。大家的火力又转到了那个无理乘客的身上。这样的事件多了,大家就疲惫了,因为谁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新闻多了,反转多了,疲惫也多了。在阵阵疲惫中,面对需要辨别,需要等待真相的事件时,我们不愿意再关注了。“精力有限,贵圈真乱”,有人戏说。所以我们从不关心政治开始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疲惫而悲观。其实倒也不必。细究一下为什么反转的事件越来越多呢?因为时代在进步。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的来源变得广泛。我们不必再听一家之言,反转的产生往往都是不同的信息来源作用的结果。反转愈多虽令人疲惫,但可喜的是事情的解释权力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相的探查来源不再单一,有人开始不再迷信权威。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造成反转,这于时代而言,我觉得是好事。当媒体拍到主持人李咏在国外的时候——“捞够了就走”;后来李咏因癌辞世,人们才发现之前对他的误解——“李咏老师真善良,没有以此炒作,没有打扰任何人,默默离开”……类似的反转新闻数见不鲜,评论的是同一群人。事情发生,群情激愤;反转发生,群情激愤……激愤的是同一群人。一个人,面对汹涌的情绪,被情绪裹挟加入一群人,然后这群激愤的人成为更大的一群人。这就是情绪的传播。之前的愤怒是情绪,之后的同情也是情绪,这情绪是如此廉价。所以当我们因知道一个事件而产生情绪的时候,再因反转再次产生情绪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的语言需要这样刻薄么?我们的同情需要这样泛滥么?我们的情绪用得着这么汹涌而廉价么?我们要不要等一等,有一点点耐心,等得云开见月明。面对反转,除了疲惫,我们要乐观,因为反转的发生意味着进步。面对反转我们可以有情绪,可是我们不该只有情绪,我们还应该有克制和理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
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关于“反转新闻”的作文,特别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写出一定深度,需要考生思考如下问题:
一、为什么会有新闻反转事件发生?
从媒体角度:
(1)媒体人对事件不加调查,人云亦云,丧失了求真务实的责任感;
(2)媒体人一味追求利益,一味追求吸引眼球。
从网民角度:
(1)不善辨别,一味盲从;
(2)好奇心强,喜欢猎奇;
(3)喜欢人云亦云,妄加评论,大发“善心”。
从国家角度:
(1)监管机制不健全,对网络传媒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2)对随意发表言论者没有惩处措施;
(3)有时,相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让人妄加揣测。
二、后果:
(1)使事情真相扑朔迷离,让民众不知该相信哪种说法;
(2)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让民众不再相信媒体报道;
(3)触碰民众敏感的道德神经,引发道德危机;
(4)引发的“网络暴力”或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
三、解决方案:
(1)媒体人坚守职业道德,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2)民众保持理性,不盲从,不“先入为主”,不明真相不妄加评论;
(3)国家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
任务解读: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对“反转新闻”现象谈谈你的思考。
【立意】
1.辨别真伪信息,勿盲从;
2.理性对待各种真伪信息;
3.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消息传播需要法律法规的监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