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甫《月夜忆舍弟》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01

作品正文

月夜忆舍弟⑴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02

解注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03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04

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05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06

作者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07

蒙曼讲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明天就是白露了,跟大家分享一首属于白露的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的大诗人,写人情最好的首推杜甫,李白嘛,是谪仙人,不大容易看到别人,即使看到了,往往也是围着他转的,为他服务的人。比方说看到汪伦,那是因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到蜀僧濬,是因为“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看到荀媪(ao),那是因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或者再有就是一些意象化的人,比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娥,“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的思妇等等。但是杜甫不一样,杜甫是一个真正的儒家,儒家关注人伦,先要建立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模范家庭,再推己及人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这样的人伦关系对他来说既是理想,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所以他写的就特别赤诚。比方说写妻子,那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把四五十岁的老妻描述得这么美,真是好丈夫;那写孩子呢,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对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也那么疼爱,真是好爸爸;那写兄弟呢,写兄弟就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月夜忆舍弟》,怎么写的呢?先看首联: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说是“月夜忆舍弟”啊,但是呢,一上来既没有月亮,也没有弟弟,有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战乱年代,荒凉冷落的大背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寻常时候老百姓经常听到的是羯鼓,谁会听到戍鼓啊?可是这不是太平岁月呀,杜甫这首诗写在759年,“安史之乱”还在进行之中,杜甫逃难到了秦州,就是今天甘肃的天水,秦州是一座边城。戍楼上鼓声响起,宣告着一天宵禁的开始,戍鼓一响,自然行人断绝,四周一片荒凉,这就是“戍鼓断人行”啊,写地上看到的场景。那正在这个时候,一只孤雁从天上飞过,传来阵阵哀鸣,大家都知道,大雁嘛是候鸟,时值秋日北雁南飞,本来是自然规律,问题是大雁迁徙从来都是结伴成行的呀,但这只雁哪,却不知为何掉了队,孤飞至此,这才发出哀鸣,这就是“边秋一雁声”,写天上的场景。一联诗前一句写地下,是看到的,后一句写天上,是听到的。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是看到还是听到,都那么冷落凄惶,把秋夜边塞的气氛渲染到了十分。那这一联的作用仅仅是渲染气氛吗?并不是。
这一联诗啊,虽然表面上是写景,没有出现弟弟,但其实已经给诗题中的“忆舍弟”打了一个伏笔了,为什么呢?因为雁哪。雁行有序,所以古人常常用雁行或者雁序来代指兄弟,现在看到大雁离群孤飞,怎能不引发诗人兄弟分散、漂泊无依的感伤呢?这就是伏笔。那首联写荒凉冷落的大背景,顺便给“忆舍弟”打了一个伏笔,颔联该写月夜了,怎么写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前一联写行人、写孤雁还都比较实,这一联不然,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了,露白月明,多美呀!那只是美吗?当然又不是。这一联不仅美,而且有情,情在哪呢?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一联的写法正是《红楼梦》里头香菱学诗时候说出来的那句话呀:“诗的好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要说无理,这一联是真无理吧?所谓“露从今夜白”,其实是说今夜是白露,白露是一个节气,从此之后天气转凉,露水凝结。古人是以四时配五行嘛,秋天属金,而金色白,所以秋天的露水称为白露,也就是说白露只是秋天露水的一个代称,并不意味着露水就是白的,更谈不上“露从今夜白”。那如此说来,“露从今夜白”是不是无理?
那再看下一句“月是故乡明”,这就更无理了,张九龄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代又没有雾霾的困扰,普天之下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月亮,怎么会“月是故乡明”呢?这当然无理,可是你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这两句诗啊,其实是最有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写的不是景,而是情。本来时序交替之际,也正是愁人断肠之时,白露到了,天更凉了,游子的心也更凄惶了。带着这样的心情看露水,都会觉得露水刺眼,这才是“露从今夜白”,可是呢,露水固然白,月亮却仿佛暗淡无光,怎么看都没有故乡的月亮那样皎洁、那样明亮。那故乡的月亮为什么格外亮啊?不是因为月亮偏爱故乡,而是因为故乡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欢乐呀!人在欢乐的时候不是看什么都格外美、格外圆满嘛,这才是“月是故乡明”啊!大家仔细想想,这一句诗哪里是杜甫一个人的感受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的游子的共同感受啊!他那么无理,但是又那么有情,才能那么打动人心,这不就是我们之前一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嘛,也就是香菱所谓的“看似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美是一个好处,情又是一个好处,那这一联诗还有什么好处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结构的巧。大家想,本来这一联诗的意思无非是今夜露更白,故乡月尤明,可是如果真这样写,这是多么平淡、多么乏味呀!那诗人怎么处理呢?他把诗中的两个亮点“露”和“月”,都提出来了,做成了主语,再加上判断词,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没有人觉得这一联写的很霸道?没错,确实是霸道,笔力霸道、情感也霸道。可是就是这精准的霸道,一下子就让联诗矫健起来,写的龙骧虎步,有灵气,也有生气。我们讲诗啊,经常会讲到炼字,比方说是“僧敲月下门”呢,还是“僧推月下门”呢?,一推一敲,这是炼字的典范。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呢?他炼的不是哪一个字,而是整个句子结构,这结构一变,诗就活了,这不是更高程度的推敲吗?这也是老杜的真本事。那首联和颔联都写景,颈联该转了,转到哪呢?转到抒情了: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本来望月思乡、望月怀远都是人生常态,诗人也自然而然地从首联的孤雁、颔联的明月转到了对兄弟的思念。杜甫有四个兄弟,此时此刻他们都在哪啊?我们不知道,杜甫也不知道啊,我们只知道杜甫的老家在河南的巩县,那也正是安史之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大难临头,兄弟们风流云散、不知所踪,家园被毁,想要问问每个人的死生状况都无处可问,这是何等焦虑、何等伤痛啊!那看到这一联,有没有人想到过白居易的《望月有感》?“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同样是兵荒马乱、同样是田园荒芜、同样是兄弟五人、同样是骨肉飘零,写的都是那么情真意切,那白居易这首诗和杜甫这首诗区别在哪?区别在于,白居易的兄弟们虽然离散了,但至少都有下落,所以他才能写“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而杜甫的兄弟们哪,甚至不知是死是活呀,这不是更大的伤痛吗?我们经常讲杜甫是“诗史”,把民生疾苦化作笔底波澜,其实不用看世代传颂的《三吏》、《三别》,单看这一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们也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乱离和忧伤了,这就是“诗史”啊。那景也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月夜也写到了,忆舍弟也写到了,怎么结呢?看尾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弟弟们没有下落,做哥哥的当然牵挂,诗人多么希望能够打听到他们的消息、能够互通音讯彼此报个平安哪,可是山遥路远,即便在平时,写信也是常常收不到的,何况现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呢。心不能放下,信却又无从发出,就是这样牵肠挂肚,就是这样无计可施,这是多么沉痛的心情啊!可是诗人并没有狂呼乱叫,也没有痛哭流涕,就用一联“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收尾,和首联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遥相呼应。写得感慨深沉,却又波澜不惊,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含蓄蕴藉、但寓深情。再读一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0)

相关推荐

  • 唐诗《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q ...

  • 白露节气快到了,关于白露的古诗欣赏

    <白露>(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秋露>(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 ...

  • E10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读记

    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读记 (小河西)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甫《春宿左省》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词句注释] ⑴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甫《赠卫八处士》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甫《客至》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交易担保 红松学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一.主题唐诗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唐代]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牧《泊秦淮》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g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杜秋娘《金缕衣》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 ...

  • 蒙曼品最美诗词|贺知章《回乡偶书》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 ...

  • 蒙曼品最美诗词|张九龄《望月怀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