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执意要拆古城墙,林徽因气到病重,放出狠话,如今一一应验
这些天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节目关于北京德胜门车站公交站场腾退的事件引起了市民们的广泛讨论,北京古城墙的文物保护以及市民们出行便利之间的矛盾也令人深思。在这一期节目中市民们纷纷发言诉苦,称在德胜门换乘公交是几代人的习惯了,德胜门公交站场的搬迁,深深地改变了几十年来老北京人的出行习惯,给市民们的通勤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其实节目中这场市民与城市设计者之间的辩论,只不过是七十年前那场“拆与不拆”的大争论的延续罢了。
北京古城墙:八百年风雨的旁观者
北京,作为元明清以来三代首都,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公元1260年,忽必烈忽勒台大会上正式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这位雄才大略的征服者知道原来的蒙古旧都,位于大草原上的和林并不适宜作为早已幅员辽阔的蒙古大帝国的都城,这个都城只能建在中国,一个在他看来文化最兴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于是忽必烈发动民众在燕地原金中都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规模空前的大都城,蒙古人称“汗八里”,即“大汗的城”。明朝灭亡元朝后,大都改名北平,成为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一直发挥作用。公元1406年,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将都城重新迁回北方,经过之后的数次增建,北京城逐渐形成了后来四九城的格局,清朝建立后基本沿袭了明代北京城格局。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北京古城已经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的兴衰以及近代以来的几十年风雨。
拆还是不拆,这是一个问题
时间来到1952年,这一年,朝鲜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尽,在北京市建设局工作的孔庆普和他身边的所有人一样,正焦急地等待上级的最终决定,数年以来孔庆普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北京古城楼的修复工作,这里每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然而让他们失落的是,等到最后等下来的结果还是一纸“拆除”的命令,这一年,原本一直在进行的城楼修缮工程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为了让路城市开发而进行的城楼拆迁工程。这年9月,北京西便门被第一个拆除。
关于北京古城墙拆除的讨论早已持续了数年,其中大文豪郭沫若代表的意见是赞成拆除城墙,他们认为在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在火炮面前,古城墙原本期待能够实现的防御功能早已消失殆尽。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正在昂首迈入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古城墙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对交通需求尤为迫切,狭窄的城门阻挡了京城主干道的交通,是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必须拆除。
另一方,以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为首的学者对此表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他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连同著名城市规划家陈占祥先生一起向国家提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以下简称“梁陈方案”),梁思成在调研中已经预见到,若干年后首都必然会出现严重交通堵塞的问题,所以在方案中提出了循序渐进,建立城市多中心的方式,逐步将政府的行政区迁移到北京城墙外地广人稀的地方,最终实现新城区和旧城区的和谐统一。
才女遇文豪,一样说不清
梁陈方案总共提出了11项原则,可能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关于文物的保护其实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梁陈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地避免大规模的拆迁给老百姓增加的不便,梁思成认为“建筑师第一条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人民的便利”,他在方案中强调尽可能地少花钱、少拆迁。他指出拆迁也有不菲的花费,而且拆迁得到的城墙砖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因为京城的城墙只有外层有城墙砖筑成,内部只是一堆泥土。
对于城墙,梁思成认为城墙造成的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在城墙之中开辟新的城门来打破,旧的城墙可以成为“历史文物在艺术上的点缀”,通过将城墙周边改建成人民公园,可以将其变为人民群众栖息散步,登高游玩的好去处,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的和谐共存。
想法很好,可惜梁思成和林徽因遇到的是一代蓝翔之神郭老师。
梁思成夫妇的合理建议遭到了郭沫若的坚决反对,在他看来,新中国之重就重在一个新字,新的中国应该与过去几千年一切的封建残留作斗争,他指出:“旧城墙代表的是旧思想和守旧的残留”,城墙是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统治的工具和具体表现,必须予以废除。
这样一句狠话放出来,顿时就没有人敢出声,林徽因与丈夫气愤不已,夫妇俩说道:“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们是错的……”城墙拆除后林徽因早年在战乱中流离颠沛落下的结核病病情恶化,终于在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病逝于人间四月天。
反思
夫妇二人的预言在数十年后果然应验,由于人口的激增,作为首都的北京也陷入了城市病之中。据《中国日报》报道,2017年北京交通成为全国十大最为拥堵的城市之首。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极力保护的古城墙建筑,如今只剩下三两栋箭楼孤零零地矗立在北京这座大都会之中。
所幸如今人们对此有了反思,在思想上逐步走出了过去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思维,在新的北京城规划中,政府重新沿用了梁思成夫妇的建议,“通过修缮城墙和绿化环境,既保护文物,又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
市民们对此热烈拥护,积极参与到政府提出的各种植树造林的计划之中,一片片绿树环绕的城市公园给这座喧嚣的城市增添了几分闲情还有绿意。
经过不断的优化,北京交通也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到2020年,北京的交通健康指数已经走出了倒数前几名的位置,而且正在逐步向好当中。
结语
正如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所说的那样:“北京是我心目中的一座圣城,我的一生都在研究北京,知之越深,爱之越切。”
历史最终验证了林徽因的话,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中,一道古朴的城墙并不显得突兀,他并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桎梏,反而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份绵长隽永,成了人们对几千年文明古国深厚历史沉淀的文化自信。
北京城是历代中国都城的最后结晶,按照文物界的说法,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物历史的原真性,还有历史的完整性。非常令人高兴的是,现代人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保护文物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相信北京古城在未来会被保护得越来越好,我们的首都也会越来越美丽。
本文由青云文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