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中国品牌技术已全面超越,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有望达到70%
6月13日,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举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参会并发表演讲,他介绍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引领”的发展经验,对未来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发表了最新的看法,他表示:“中国品牌在技术层面已全面超越,到2030年,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占比有望达到70%”。
从先行先试,到新能源行业迎来大发展
早在2008年,比亚迪提出了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的新能源绿色梦想,打通能源从吸收、存储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各环节。当时并不被理解和看好,比亚迪一直坚持先行先试,践行新能源绿色梦想。十多年过去了,太阳能从当时每瓦1.6欧元,差不多是15元人民币,到现在1.3元人民币可做到平价上网。还有磷酸铁锂电池,当时只能做到循环3000次,出租车续航300公里,现在能达到600公里,循环1.5万次。如今,太阳能、储能和电动车行业走到今天的风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从国内、国外环境和资源来看,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大势已定。中国对石油的依赖,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加上碳达峰、碳中和的风口,目前新能源车发展是越来越好。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占比在今年3月突破10%关口,到5月达到11.4%,持续保持超高速增长。
中国品牌技术已全面超越,
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
当前,仅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超越了合资品牌的技术水平,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也面临品牌认可度不及合资品牌和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解决消费者的痛点。
去年以来,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两大颠覆技术,通过刀片电池解决市场最关心的安全痛点,通过超级混动DM-i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通过刀片电池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痛点
首先是刀片电池。汽车行业处于变革的关键期,变革就要有创新的技术,要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十多年前,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续航里程,而现在,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近600万台,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安全,对新能源车来说,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
比亚迪去年3月推出刀片电池,做到包体能量密度与三元电池基本相当,可通过行业最严苛的针刺试验,一并解决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稀有金属的卡脖子问题,电池循环高达1.5万次。
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车型上市后热销,正是因为解决了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痛点。“汉”也是中国品牌在25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第一次做到月销过万台。
刀片电池发布以后,中国电池方向彻底改变。刚刚过去的5月,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的单月产量在近3年来首次超过了三元电池,占5月总产量的63.6%。
发展新能源车最主要是解决石油卡脖子问题,但是我们国家的钴资源几乎没有、镍资源也很少。在未来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的深度变革中,中国不可能走回头路,从被石油卡脖子变成被金属钴、金属镍的卡脖子。
应该说,比亚迪依靠刀片电池,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拉回了正道,为新能源车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通过超级混动DM-i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另外一个就是超级混动DM-i。随着新能源车加速发展,虽然市场占比已近12%,但还有约90%的消费者购买的是燃油车。对于很难下定决心购买纯电动车的消费者,比亚迪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纯电动解决家庭第二部车需求,插电混动解决家庭第一部车需求。新能源车发展一定会有个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从插电混动,再到纯电动。在插电混动这条赛道,目前行业可能关注度还不够,但未来这个市场的体量会非常大,因为插电混动要解决的是中国2/3无车家庭的购车问题,让家庭第一部新能源车可油可电。
自年初推出超级混动DM-i技术以来,比亚迪陆续推出了三款DM-i车型,打造以电为主的超级混动技术,一经上市,供不应求,未交订单超过10万辆。以秦PLUS DM-i为例,可油可电续航里程最大1245公里,亏电状况下百公里油耗低至3.8L;同时,驾驶体验无限接近于纯电动车,NVH、平顺性、操作性远优于燃油车,此外,超级混动DM-i车型可享受绿牌、10%的购置税减免、双积分等优惠,做到与同级传统燃油车相当的价位,产品非常的有竞争力,消费者也非常的喜欢。
5月份,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约3.2万台,超级混动DM-i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的效应初步显现,预计在未来超级混动DM-i车型的销量还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2030年新能源车的占比有望达到70%
从家电和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家电品牌用了十年时间占比达到80%,中国手机品牌用了十年时间成为市场主流。中国汽车品牌应该也是一样,今天重庆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占比已经达到50%了。
王传福表示,“2030年,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占比有望达到70%。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比,相信比今天重庆的50%还要高,有望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