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来源:如颖随行育儿经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电影《春潮》

都说孩子是另一个自己,我们和世界的关系都可以通过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中寻找答案。

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情感处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表现出来。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毋庸置疑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

这也就是为什么亲子关系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原因。

教育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

孩子与爸妈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与这个世界关系的真实反映。

去年5月25日,山东青岛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某在家中被15岁的女儿勒死。张某死后被女儿装在行李箱中,反锁在家,守着母亲的遗体两天一夜,直至东窗事发。

从警方获悉,张律师离婚已久,一直单身,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很不容易,平时两人关系也很亲密。周六这天,张律师的女儿表示要给她按摩按摩。女儿如此孝敬母亲,当妈的当然高兴。她躺下后,女儿就用绳子把她勒死了。

整个杀母过程,据说是孩子提前计划好的。可以看出,这两母女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才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起令人惋惜的家庭悲剧,让人联想到了2016年轰动全国的北大弑母案。

吴谢宇的情况和这次事件中的女孩类似,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一个标准很高的人,有时显得不近人情。平时吴谢宇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母亲,和母亲的关系也最亲密。

但最后,他却弑母!杀人、分尸、装监控,谋划之严密、手段之残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样的案例网上还有:

湖南12岁男孩“我杀的是我妈”的弑母案;

江苏13岁男孩弑母案;

湖南衡阳13岁男孩弑母案;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父母们不禁毛骨悚然,什么时候父母这个角色成为高危职业?为什么频频发生在母亲身上?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如憎恶自己的亲人,甚至杀人后一点悔恨都没有?

我们常说,亲子关系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温度,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影响着孩子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纵观这几例弑母案件,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孩子弑母的原因,背后的真相值得所有家长警醒,不要再让这样的亲子悲剧再发生了。

1/ 父亲的缺位,导致家庭关系的扭曲,间接让孩子犯罪行为增加

纵观这类弑母案例,大多数孩子都有着不完整的家庭。

北大吴谢宇的父亲在他16岁的时候去世。而张某律师在孩子才两岁时,就与老公离婚,离婚后父亲从来没有看望过孩子。

这些孩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疼爱他的那个人,发生这样的事可真是无法理解。

我们知道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如果夫妻关系亲密,那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如果夫妻中的一位不存在,或者叫做心理上的缺位后,潜意识中孩子会补去填实这个空缺,从而维护家庭的稳定。

尽管21世纪的人们对独身女性,特别是单身母亲的态度所有改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习以为常。在2010年来自Pew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69%的人认为没有同男性一起抚养的孩子将是“对社会有害”。

世界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70%的犯罪行为都和父教缺失有关,在中国也一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也曾说过:孩子的许多“极端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失败密切相关,而父教缺失是其中重要因素。

由于父亲的缺失,导致妈妈越来越焦虑,孩子长期生活在母亲的世界里,缺少父亲,导致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开始接踵而来.......

孩子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之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孩子的社交能力减弱;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导致孩子的勇气和创造力减弱;反社会性更强、更容易冲动,加入一些犯罪团伙。

真相一:一旦父亲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和心灵扭曲。
2/ 孩子成为家庭支柱,承担起父母的需要,形成“虚假自体”,没有自我。

父亲缺位会导致孩子对母亲的女性性别角色的认同,会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易发生“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是来自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定义,他说具备虚假自体者,无法体验到关系的安全感和相互满足感 ,极端的虚假自体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人格障碍。

成为“虚假自体”的孩子是家里的支柱,把母亲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孩子想要生存,只能去适应母亲的反应,因而远离自己的真实需求,没有自我。

孩子长大后,会通过一个虚假的外壳与世界产生联系。这个壳可能是适应失败的,也可能是良好的。会出现人人都在称赞这个孩子平时多么善良、谦虚有礼貌,事业成功...,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类孩子反而会做出自杀或杀父母的动作。

虚假自体长期生活无意义感,没有存在感,自体越是感觉痛苦,就越会努力想要适应外部环境,比如搞好与母亲的关系,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

拥有“虚假自体”的孩子,遭到失败或拒绝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两种恐惧。
一种是恐惧对方受伤,另一种是恐惧失去关系。

张律师的女儿瑶瑶就是典型的“虚假自体”者,平时是个文静、乖巧的女孩,成绩优异,获得母亲的赞扬。

但是高中一场失败的考试,就让她慌了,产生恐惧,动了杀母的念头。

吴谢宇也一样,怕母亲受伤,就不停让自己变得优秀,可是发现自己变得优秀也无法减轻母亲的痛苦,仍然在精神上忍受着痛苦。最后,觉得只有做出杀母才能让她不再受伤,也让自己解放。

真相二:孩子成为“虚假自体”者,必须依赖与父母的关系而存在,所以总是讨好父母,恐惧失去亲子关系,所以总是妥协。最后会因为一次导火线,导致关系断裂后,没有了存在感,产生恐惧,就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亲人的事件。
3/ 母亲“自恋控制型”人格,对孩子窒息的爱,成为亲子悲剧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现在弑母案出现得这么多,从这些家庭中也能找到母亲相同的个性:

首先:自身都很好强。

15岁女孩妈妈张某律师是青岛某事务所的优秀律师,业务能力出众,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也是为人要强,是家族同辈中唯一的大学生,平时清高、保守,道德感、原则性极强。

其次:都是很爱孩子。

律师妈妈在平时工作很忙的同时,也不忘对孩子的照顾,每天风雨无阻接送女儿上学放学,女儿想吃羊肉就直接空运回来,送女儿读最好的学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

只是这些爱都是加了附加条件的,读最好的学校,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必须无条件听话,无比的优秀,才能满足父母的争强好胜和焦虑的需要。

最后:对孩子控制欲极强

张某律师的好友在调查时曝光了很多母女两生活中控制场景:

要求女儿的成绩必须保持在班级前5名。希望女儿的人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将来能考清华、北大类的重点大学。要求女儿必须听她的话,离婚后禁止见她爸爸。调查女儿交往的朋友,让女儿在同学之间被孤立。

吴谢宇的案例中,母亲对他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经常对儿子说:“你一定要成才!”吴谢宇也一直按照母亲的意愿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人,但是让一个天性自由的孩子从内心束缚自己,是非常压抑的。

在警方询问瑶瑶的弑母动机时,瑶瑶说,“因为考试考砸了,担心妈妈责备”。

这句很轻,但也很重。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态,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很压制,这样的爱,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沉重,最后才会弑母。

很多家长都容易过多地控制或者干涉孩子自我发展。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控制型”人格。控制型的人常常曾经受过伤,比如被背叛、被羞辱...,感到不自信,唯有支配、掌握别人才能让自己放心。

去控制,支配别人是唯一能让控制型人有安全感的武器,常常发生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

为了满足“自恋控制欲”,父母会把孩子当做自体客体使用。

所谓自体客体,其感觉就像是自身手脚的、自我功能的延展。

比如张律师希望女儿考上清华、北大,其实就是希望女儿瑶瑶能完成她心中的愿望。实现她自我功能的延展。所以她将毕生的爱和期望都投射到女儿身上。

一旦女儿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值,她就会显得不安,甚至焦虑。

一般来说,自恋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因为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太脆弱。

有网友贴出北京市对3000个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极度讨厌父母,只有不少10%的孩子表示喜欢父母。

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会迫使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想要逃离父母,甚至是走上歧途。

真相三:“自恋控制型”的母亲,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只是把孩子用来证明自己成功的工具,所以千方百计去控制、支配孩子,才能让自己有安全感。最后,和孩子一起都被自己的爱窒息死。
4/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走出亲子依恋关系,让孩子独立

15岁女孩弑母的动机看似是一场考试没考好,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的火药包即真相是因为家里长期父爱的缺失、母亲对孩子拥有极强的控制欲,让孩子产生了“虚假自体”。最终孩子无法正视失败,导致虚假自体崩塌,走上了极端的报复之路,造成令人无法挽回的悲剧。

真正想要避免再出现这类悲剧,唯有回归家庭中来,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1) 父母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情绪。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家长。过于要求自己和孩子,都会让整个家庭处于痛苦之中,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唯有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去试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曾经的失败、受伤、被欺骗,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在的一些焦虑、一些攀比,从而才能放下自己的幻想,真正的去爱孩子,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2)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有清晰的边界,适时的放手,走出亲子依恋关系。

尹建莉老师在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曾提过这么一段话: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作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你越不放开手,孩子越与你势不两立,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为了避免成为控制型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亲子之间建立边界感,做决定的时候多和孩子商量,平时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成为朋友。

3) 家庭不只是物质的抚养,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理营养

现代教育先驱科扎克说:没有意志,没有自我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人生的。

父母除了不惜重金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生活的条件,更要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滋养,形成健全人格。

如何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人?让孩子拥有独立意志、自主权利,而不是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而是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真正的独立。

一个从小被尊重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与其盯着孩子的短板,不如放大孩子的长处。

发展心理学中曾提到: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自主权,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权,才会有意愿做出改变,才能获得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我们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吗?

写在最后:

孩子来到这世界,与父母建立了第一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长期畸形,就会导致孩子与这个世界的不和谐,就会害了孩子,也害了整个家庭。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长。父母对孩子唯有合理的期待、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健康成长,获得应该有的心理营养,长大后才能和这个世界产生和谐的关系。

亲子关系决定着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