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错误理解了运行机制为什么我们总是“明知应该要,但是做不到”?其实,这种表述本身就暗藏了答案。很多人认为,只要理性上知道一件事“应该做”,人实际上就会去做。不能说这个想法完全不对,比如工作马上要到截止日期了,我们确实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做”。虽然可能会状态不好,也可能不爽,但最终还是会去做——从“应该做”到“实际执行”。但这种机制显然有缺陷: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得不做”,是痛苦的。因此,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拖延这种痛苦。比如告诉自己其实还可以再拖拖,或者这件事也不是很必要做,又或者认真做了也不会有回报所以瞎混混得了……发现了吗?上面说的其实是两种不同到机制:一种是理性的应该/不应该,一种是感性的痛苦/快乐。根据《动机心理学》,虽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做或不做一件事是根据理性来判断的,但实际上,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绪驱动的。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实际运行的是快乐/痛苦机制:想做让自己快乐大于痛苦的事,想逃避让痛苦大于快乐的事。结合这个机制,再来看开头提到的那几种常见情况,你就会发现,虽然它们看起来都很不“应该”,但从快乐/痛苦机制来看,它们又都完全合理: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早睡,但忍不住刷抖音微博到半夜?因为白天让我们觉得太痛苦了,晚上必须通过娱乐“回血”,不然心态要崩。为什么明明知道该去学习/工作,但忍不住去看剧,一边责备自己,一边又停不下来?因为读书/学习让我们感觉痛苦大于快乐,而看剧则感觉快乐大于痛苦。图源:网络。可是,为什么那些自律的人,往往可以做很多在我们看来很痛苦的事?还做得很快乐?要么是因为他们整体快乐值很高,即使做这些事让自己的痛苦微升,但整体还是快乐的,因此容易坚持。要么是因为这些事虽然对别人来说很痛苦,但对他们来说反而很快乐。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并且从中获得快乐。相反,绝大多数现代人都陷在死循环里:因为不快乐所以想改变,但改变时心态不对,容易制造更多痛苦,而更多痛苦又需要更多快乐去消解,结果反而比一开始更糟。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明刷1个小时手机就快乐了,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刷手机之后,就会产生自我厌恶的心理,但还是忍不住继续刷手机。因为快乐值恢复速度慢了,所以刷到停不下来。“应该”有时候反而会帮倒忙,真不如一开始就没有心理障碍地刷手机呢。如果单纯运转快乐/痛苦机制却不会调节,那么人很难按时按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我偶尔也想瘫着不想写推文,但每天确实要更新。另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当我们用“必须”“应该”让自己做(实际并没想做的)事时,动用的其实是意志力,而意志力是非常有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让一组人先忍受巧克力曲奇的香味,然后做题,他们的表现就会下降。(来源:论文《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自控力的模型)当然,这不是说“应该”“必须”之类的理性考量就没有用。用“骂自己”“你就应该做”等方式去激发自己的意志力,可能会成功个两三次。但当意志力消耗殆尽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而更糟的是,当我们动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做并不想做的事时,也会产生痛苦。如果不能从做事中获得更多快乐,这些痛苦就会沉积下来,最终还是需要更多的快乐去消解,不然就会心态崩溃。人很难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因为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或老师都是这么对自己的,导致我们认为这才是唯一的解法。我个人觉得很有用的经验是:不要假定自己是或能成为超人,假定自己是个“废物小饼干”,反而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所以,正确到做法是:不要再总是用“利弊”“应该”和“打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获得快乐的能力很重要,维持自己的快乐值是一件正经事,因为快乐的人才能更好地自律。另外,不要试图用意志力/自律/执行力去面对所有挑战。这些资源都很有限,也会产生负效应,应该留给真没办法的少数情况。尊重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用调节快乐/痛苦的方式,让自己更快乐也更高效地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