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律又快乐?你只需做好这3点

假期的时候,你一般做些什么?
除了打游戏、刷视频、吃饭、看电影之外,还有人很聪明地意识到,这也是一段难得的可以自由规划的整块时间,很适合用来自我提升。
但问题来了,“假期逆袭攻略”看了很多,放假前雄心壮志的“假期提升计划”也列了一堆。
但很多人的最终结果却常常是,不仅做不到,还因为大幅偏离原定计划感到更挫败和焦虑,连瘫在床上刷视频的快乐都不那么纯粹了。
且不说周末或者长假,下面的情况相信对很多人都不陌生:
明明知道应该早睡,但就是忍不住刷微博抖音到半夜;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习,但就是忍不住去看剧,一看就停不下来;明明知道要去运动护肤才有好身材好状态,但就是懒……
简单概况一下,就是:道理我全明白,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也正因为这种“做不到”的情况非常普遍,那些能做到的人就特别让人佩服:
从明星到素人,这年头只要沾上“自律”“执行力强”的设定,就不愁圈不到粉。如果同时心态还很好,那就是相当厉害了。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自己就是做不到呢?为什么别人可以又自律又快乐,自己就只能一边颓废,一边因为鄙视自己的颓废而焦虑呢?
其实,比起“不自律”“执行力弱”或“天赋有限”,很多人完全是因为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那些相对大众被认为成功的人,并不是又能自律又能快乐,而是因为快乐,所以自律。
图源:网络。刘德华传授维持运动心得
相比之下,我们之所以做不好,不是因为我们就是“笨”,也不是因为对自己太过骄纵不够狠。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太差了,我们活得太不快乐了,所以做不到自律。
乍一听感觉在给自己找借口,但这个观点不仅有心理学依据,而且围绕着这个思路还有一系列方法技巧,是真的能让你变得快乐又自律。
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要怎么做。这篇文章有点长,但非常干货,很值得收藏,反复阅读。
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错误理解了运行机制
为什么我们总是“明知应该要,但是做不到”?
其实,这种表述本身就暗藏了答案。很多人认为,只要理性上知道一件事“应该做”,人实际上就会去做。
不能说这个想法完全不对,比如工作马上要到截止日期了,我们确实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做”。
虽然可能会状态不好,也可能不爽,但最终还是会去做——从“应该做”到“实际执行”。
但这种机制显然有缺陷: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得不做”,是痛苦的。
因此,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拖延这种痛苦。比如告诉自己其实还可以再拖拖,或者这件事也不是很必要做,又或者认真做了也不会有回报所以瞎混混得了……
发现了吗?上面说的其实是两种不同到机制:一种是理性的应该/不应该,一种是感性的痛苦/快乐。
根据《动机心理学》,虽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做或不做一件事是根据理性来判断的,但实际上,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绪驱动的。
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实际运行的是快乐/痛苦机制:
想做让自己快乐大于痛苦的事,想逃避让痛苦大于快乐的事。
结合这个机制,再来看开头提到的那几种常见情况,你就会发现,虽然它们看起来都很不“应该”,但从快乐/痛苦机制来看,它们又都完全合理:
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早睡,但忍不住刷抖音微博到半夜?因为白天让我们觉得太痛苦了,晚上必须通过娱乐“回血”,不然心态要崩。
为什么明明知道该去学习/工作,但忍不住去看剧,一边责备自己,一边又停不下来?因为读书/学习让我们感觉痛苦大于快乐,而看剧则感觉快乐大于痛苦。
图源:网络。
可是,为什么那些自律的人,往往可以做很多在我们看来很痛苦的事?还做得很快乐?
要么是因为他们整体快乐值很高,即使做这些事让自己的痛苦微升,但整体还是快乐的,因此容易坚持。
要么是因为这些事虽然对别人来说很痛苦,但对他们来说反而很快乐。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并且从中获得快乐。
相反,绝大多数现代人都陷在死循环里:
因为不快乐所以想改变,但改变时心态不对,容易制造更多痛苦,而更多痛苦又需要更多快乐去消解,结果反而比一开始更糟。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明刷1个小时手机就快乐了,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刷手机之后,就会产生自我厌恶的心理,但还是忍不住继续刷手机。因为快乐值恢复速度慢了,所以刷到停不下来。
“应该”有时候反而会帮倒忙,真不如一开始就没有心理障碍地刷手机呢。
如果单纯运转快乐/痛苦机制却不会调节,那么人很难按时按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我偶尔也想瘫着不想写推文,但每天确实要更新。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当我们用“必须”“应该”让自己做(实际并没想做的)事时,动用的其实是意志力,而意志力是非常有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让一组人先忍受巧克力曲奇的香味,然后做题,他们的表现就会下降。(来源:论文《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自控力的模型)
当然,这不是说“应该”“必须”之类的理性考量就没有用。用“骂自己”“你就应该做”等方式去激发自己的意志力,可能会成功个两三次。但当意志力消耗殆尽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
而更糟的是,当我们动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做并不想做的事时,也会产生痛苦。如果不能从做事中获得更多快乐,这些痛苦就会沉积下来,最终还是需要更多的快乐去消解,不然就会心态崩溃。
人很难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因为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或老师都是这么对自己的,导致我们认为这才是唯一的解法。
我个人觉得很有用的经验是:不要假定自己是或能成为超人,假定自己是个“废物小饼干”,反而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所以,正确到做法是:
不要再总是用“利弊”“应该”和“打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获得快乐的能力很重要,维持自己的快乐值是一件正经事,因为快乐的人才能更好地自律。另外,不要试图用意志力/自律/执行力去面对所有挑战。
这些资源都很有限,也会产生负效应,应该留给真没办法的少数情况。
尊重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用调节快乐/痛苦的方式,让自己更快乐也更高效地去做事。

设定清晰目标
接近目标获得快乐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打压”“强迫”这类方法虽然长期来讲问题很多,但却在过去几十年能成为家长、老师乃至我们自己经常使用的方式?
除观念限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不用动脑,且从一两次的结果来看,确实很有效。
我骂你你就去做了,那我下次继续骂,不行就加倍骂,反正别的方法我也不会嘛。
但实际上,总有怎么骂也没用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方法本身不可持续。
而“快乐又自律”虽然听起来很棒,但实际上要求很多配套能力,并且前期要做很多看上去没什么用的准备工作。
换句话说,就是这方法很好,但开始阶段并不容易,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完美,很正常。
绝大多数时候,转换方法都会经历“要变好先变坏”的时期,这是必然且正常的。只要确信自己走的路是对的,那么踏实一步步提升,总会越来越好。
回到快乐/痛苦机制本身,要在自己身上使用好这个机制,要做好几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让你快乐、什么让你痛苦,还谈什么进行调节呢?
但找到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爽”和“幸福”弄混。
我自己的处理方式,就是“设定并梳理目标”。
目标严格来说是一种渴望,会激发我们的情绪。
如果不设立目标,光跟着感觉走,虽然在最终达到目标时获得快乐,但这种快乐过于遥远和不确定,很难激发我们当下去采取行动。
但如果梳理好目标,并把它分解成长中短期,明确自己每步行动的意义,那么不需到达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目标就能让人感到快乐。
以我为例,我的长期目标是变得更美、更聪明、更强大,以及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
中期目标(1年)是维持公众号的阅读量和收入,进行新尝试和养成个人魅力。为此,我拆解出的短期目标(1月)是保持健身、保持更新和阅读频率和及时复盘跟别人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要这样拆分目标?因为我非常明确且坚信,如果想要拥有我想要的那种人生,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努力。
在做任何事之前,我都会花非常多的时间精力,想清楚“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为什么想要这些”。
王阳明也有类似的说法:“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做事之前先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标。
比如,我为什么要健身?
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对应的是心肺功能和肌肉量。其次,是体态和体型,对应的是肌肉平衡和脂肪量。最后,才是为了美观和体重数字。
想清楚这些之后,我就不容易为自己体重等数据的上下波动而心情起伏,甚至想半途而废,而会着重关注自己的精力值、精神面貌、线条感的提升。
不可能每个维度每个阶段都在提升,想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就不容易因挫败而动摇。
用严格的标准梳理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而接近它的每一步都会为你提供稳定的成就感和快乐,我把这称为“幸福”。
而相对于幸福的,就是“爽”。
如果说健身、阅读、思考、护肤等对我们的长期目标有帮助,所带来的是幸福(做的过程不一定很快乐,但做完了有成就感),那么刷抖音、看段子、煲剧所带来的感觉更接近于爽(做的过程很快乐,但做完了留不下什么甚至会自我厌恶)。
两二都是好的,关键是你得会用。
“爽”的目的,是制造即时快乐抵消痛苦。当你的快乐值很低时,它可以帮你迅速恢复状态,有点像即时消费。而“幸福”的目的,是让你虽少量缓慢但长期地增加自我肯定,更像长期投资。
一直在找“爽”而不去找“幸福”,就像有钱都花掉一样,剩下的往往只有空虚。
明智之举是合理地安排爽/幸福比值,这才能激励自己快乐又不断向前。
整体快乐时可以更多投资,整体痛苦时也宽容自己去找点乐子。了解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调节自己。
这就涉及利用快乐/痛苦机制的第二个重要能力:制定计划。

尊重规律
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计划
列计划前,需要先捋一下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列计划?
如果不是为了晒朋友圈,而是为了落地,那么原因大致会是:
1.更好地安排生活(确定感)
2.更好地达到目标(激励感)
因此,制定计划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和自己的情况,难度最好是自己踮起脚能够到的程度,太高了做不到容易整盘放弃。
具体应该怎么样让目标“踮起脚能够到”?
1.规划快乐总值
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时间总值”和“精力总值”(比如你不可能安排16小时学习),也要考虑“快乐总值”。
如果做一件事让你感觉痛苦,那么列计划时,就可以在期间或其后安排让你快乐的事来维持快乐总值。
比如,学习完去看剧,或者是虽然不想写稿但想喝咖啡,那就可以叫杯咖啡边写稿边喝。
当然,这样列计划肯定比拍脑袋给自己来个十全大补型计划来得困难,毕竟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要根据实施情况不断调整)。这很正常,告诉自己“磨刀不误砍柴工”就好。
2.循序渐进
事先花一点时间做规划,虽然看似没什么用,但却可以让你在之后每一步执行时拥有笃定的专注。
我推荐在内心构造一个“教练”式的人格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执行计划。
比如,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和我内心的“教练”就进行过如下对话:
我:“今天周末,我不想写稿,好累。”
教练:“但你今天写了的话,未来就能有3天连着休息了,不然你的休息总被中断,日程安排也不自由(重点:用好处鼓励而不要用威胁强迫)。”
我:“你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今天精神状态不好,写不完。”
教练:“不用写完,写个开头就行,然后就看30分钟美剧(重点:尊重实际状态,不强迫但可诱导)。”
我:“才30分钟啊,好少……”
教练:“那就加一杯拿铁!但要写3000字。”
我:“成交!(事实上我写了5000字)。”
要持续就得慢慢来。只要比之前有进步就好,不用执着一下做到完美。
面对“爽”也是同理,要尊重客观规律和自身情况,循序渐进而非过度压榨。
意识到娱乐和放松是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快乐”。
带着负罪感去娱乐,反而会降低快乐,让事情更糟。整体大致符合计划就可以,不要吝啬对自己的奖励。
3.可持续计划
自己和自己之间,其实也存在类似老板/员工的关系,一味压榨自己肯定会出问题。
虽然一天学习6小时、休息3小时,听起来不如学习12小时、休息1小时来得励志上进,但后者很容易一天鸡血三天晒网,算下来还不如3天持续轻松学习效果更好。
在制定计划时,最好着眼于长期,去制定“可持续”的计划。
另外,每个人的情况和节奏都不同(精力值/快乐值/觉得快乐和痛苦的东西),别人的计划可参考但不用照搬,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注意次序
除了整体规划外,制定计划的另一重点是注意次序。
一看剧停不下来而忘记学习、明明想度过充实一天可就是手机停不下来等等,其实都跟次序有关。
前面说过,人很难从一件快乐的事转到痛苦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如果想要顺利推进计划,最好从相对不那么快乐的事开始,把最快乐的事留到最后。
具体说来,如果你早上起床心情还不错,可以先做相对痛苦的事;如果状态欠佳,可以先吃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调节一下快乐值,然后还是先做痛苦的事。
做的时候可以这样想:
我做完最痛苦的事,只痛苦2小时,但一天剩下的时间都很轻松快乐;而如果我拖延不做,我不做的时候也在痛苦,一天大多数时候都是痛苦的,其实不值得。
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这牵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延迟满足。
先做重要但痛苦的事,实际是在要求我们“延迟满足”。
成功人士等这项能力往往更强,而很多明知应做但做不到的情况都跟这项能力较弱有关。
当然,现在不具备这项能力也不用灰心或责怪自己,因为“延迟满足”能力的强弱跟幼年教育有关。
如果小时候父母没有遵守约定给你报酬,那你就会倾向于觉得未来的回报不确定,由此更专注于获得眼前的短期收益。
但这一切并不是不能更改,你可以激励自己延迟满足。
首先,可以寻找科学、理性的证据,深切相信“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其次,自己坚持总是很难,可以在身边找同伴或榜样,相互鼓励,撑过最艰难的耕耘期。
我们之所以相信一种观念(延迟满足会让我得到我想要的),而非另一种(眼下爽了最重要,未来太缥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往经历。
你过去每一次延迟满足,如果都被家长、老师批评,你自然很难相信延迟满足是有益的。所以,我一再强调,自己答应自己的奖励一定要给。
在现在和未来,还会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如果不断尝试延迟满足,又真实感受到每次延迟满足带来的巨大回报,那么你的想法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
到这里,你大概已经很想好好地制定一个能让自己快乐又成功的计划了。

从现在开始,一起做个自律又快乐的人儿吧!

作者:胖达简妮。本文来自公众号:BeTheBeauty(ID:bethebeauty),严谨、有趣、有用的干货向变美指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