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选摘论点目录1. 越轨创新的管理启示2. 虚拟现实新闻的四个特点3. 中国上古神话的结构4. 节日经济与都市传统节俗文化的赓续5. 时间意象与李白的生命意识01越轨创新的管理启示王伟、刘汉轻在《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5期撰文指出,当社会成员达成目标的手段与组织制度化之间存在冲突时,社会失范就会产生,即会出现越轨行为。对于组织而言,越轨创新既有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有可能对组织的正常运行产生伤害,使得员工个人的创新过程偏离组织的整体规划,降低组织的创新效率。对于员工越轨创新的管理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第一,越轨创新行为发生时,管理者应基于组织的创新审核环节对下属进行管理,依靠透明的审核环节,正确处理员工的越轨创新行为,塑造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创新反映在一种灵活和创造性的学习文化中,这种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层面的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第二,管理者应当深入了解越轨创新的特点以及下属越轨行为发生的新的领域,一旦越轨创新成功会为组织带来巨大的成功。第三,越轨行为的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其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复杂而不确定。管理者可以在组织内分设专门的人员或机构,予以一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当越轨创新行为发生时,对员工进行评估,给予越轨创新进行较好的员工一定的资源支持,有利于员工完善越轨创新的内容,加快创新进程。第四,管理者还应根据越轨创新的结果给予员工相关反馈。02虚拟现实新闻的四个特点胡泳在《新闻记者》2020年第7期撰文指出,虚拟现实新闻为新闻机构应对内容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挑战增添助力。根据一些新闻机构的实践来看,虚拟现实新闻有如下特点:其一,有效的VR体验不仅是讲故事,而且让观众“亲历”故事。观看者积极参与正在观看的故事中,而不是消极的消费者。这深刻地改变了创作过程,强调体验而非对严格的传统叙事的遵循。其二,VR新闻是印象式的。观看者通常很难记住确切细节,而是想起曾经体会的全部体验。这意味着虚拟现实新闻制作者应该专注于留下情感上的影响,而不是传达特定的信息。其三,VR新闻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参与、代入和“一种完全自由的感觉”。它使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体验和新情感,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体验,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四,VR新闻中的“变形”可以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有时仅仅提供硬事实是不够的。研究表明,VR可以通过使观众化身为某个人物,甚至是某个物体,受到其感染,从而令新闻揭示的问题变为更加可见。视角是VR新闻的重要因素。当涉及VR时,线性的、精心安排的叙事就失灵了。记者要适应这种新的讲故事文化,预计会有一段较长的调整期。然而,媒体的部分未来植根于将新闻带入生活的沉浸式体验。03中国上古神话的结构祁志祥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撰文指出,上古神话是原初思想界神本主义的典型表征。上古神话是由创世神话、历史神话、英雄神话、图腾神话构成的神话系统。其中历史神话是上古神话的主体,它是关于历史人物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在这种传说中,燧人氏被说成是神秘的熟食文明始祖,伏羲氏是“蛇身人首”的渔猎文明始祖,神农氏是“人面龙颜”的农耕文明始祖;而黄帝则是亦人亦神的天才发明家,颛顼是民神分离、重树神威的宗教改革家,喾是神异仁德的帝王,尧是眉有八彩、其智如神的圣王,舜是目有重瞳、屡有神助的天子。上古神话关于世界与人类的创生、伟大历史人物的贡献、神异的英雄、吉祥的图腾的神话虚构与传说,表现了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的神本取向。在经历了信奉神灵并不能带来福报的若干教训后,周代走向了对“上帝”“昊天”的怀疑甚至诅咒,走向了“吉凶由人”“以人为本”的全面的“人的觉醒”。同时,上古神话表现了英雄人物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和造福人类的道德情怀,奠定了周代道德至上的前期思想基础,使得周代作为“人的觉醒”尤其是“道德觉醒”的启蒙时代成为一种可能。04节日经济与都市传统节俗文化的赓续许哲娜在《福建论坛》2020年第7期撰文指出,1912年废除农历以来,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试图通过行政法规和文化启蒙的方式对节俗进行改造。然而,移风易俗并不单纯是观念或文化变革问题。作为一种长期积淀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是一个牵涉了各方民众日常生计的盘根错节的有机整体,包含了最基本、最原始因而也是最难以改变的生存诉求和生活逻辑。因此对传统习俗的扬弃,也必然是社会大众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进行能动选择并多方协调的结果。生计需求驱动下形成的节日经济凭借其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对都市传统节俗文化的赓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商家的节日营销活动不但使得传统节日得以保留,更赋予传统节日与新式节日同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地位,争取到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节日的同情和支持,甚至凭借节日经济周期律的强大惯性,在国家制度建构过程中为商民赢得了与政府协商的有力筹码。这些都保证了传统节日成为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的文化存在,从社会生活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乃至制度设计层面都获得了生存赓续的空间。这也印证了看似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具有影响社会文化时代变迁的深厚力量。05时间意象与李白的生命意识詹福瑞在《北京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撰文指出,李白诗中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惊惧时光的飞逝,嗟叹生命不永。而且就其对时间的感受的深刻与强烈而言,超过了以往任何关于时光的认识,他在诗歌中创造的时间意象和表达,在唐代诗歌中既突出又独特。1.逝川、飞电与石火。对于时光,李白接受孔子“逝川”意象,进而生发想象,创造出了更为具体的黄河东流意象,来表现时光流逝的一去不返。李白在作品中还创造出“飘风”“飞电”“石火”等不同意象,形容时光的迅疾。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飘风”很少用于时间,飘风意象,还有时光和人生虚幻无形的效果。李白化用凿石头见火花这一语典,创造了“石火”意象。石上敲火,稍闲既灭,它不仅表现了时光的迅疾,也反映出时光的无可挽留的必然消逝。李白的石火之喻,比起史传之感,更加剧烈,更为震撼。2.春荣与飞蓬。与李白对春秋四季景物变迁的敏锐感受以及个人生命不断衰老的体验相对应,诗中出现的则是春荣与秋景以及诗人容颜由青春到衰老的意象。3.逆旅与过客。李白的诸多诗中,都明显流露出时间与生命都是过程的意识,把光阴比喻为过客,把天地比喻为逆旅。生者如寄的思想,还催生出李白的人生漂泊无依感。4.春殿与古丘。在李白的诗歌里,过客的思想一旦与历史记忆相撞,就生成了深邃的历史沧桑感,而频繁出现于李白咏怀古迹诗中的则是类似于春殿与古丘的意象。春殿,是昔日繁华的象征;古丘,与其说是历史的遗迹,不如说是时间销历史虚幻的假象留下的人生实相,表现出苍凉而巨大的历史感。
第一时间给你最想寻找的内容扫码关注我们吧!新华文摘官方网站:www.xinhuawz.com新华文摘官方淘宝店http://shop112318323.taobao.com 「2021年 第9期 新华文摘」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