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诗词课017 写诗的人——组织委员贺知章
五堂
诗词课
(诗篇)
第十七章 写诗的人——组织委员贺知章
在唐朝诗人班级里,有才华有个性的同学太多了,贺知章恐怕很难出众,《全唐诗》里收录他的诗也不多,只有十九篇而已,比起高产的李白同学和杜甫同学,毛毛雨啦。但大家对贺知章都很熟悉,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小朋友一看到柳树,马上会想到他的那首《咏柳》。
翻一翻唐朝诗人的履历,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诗人都命运坎坷,一生难言幸福。比如,我们熟知的“初唐四杰”中,卢照邻饱受疾病折磨,郁郁而终;王勃因言获罪、溺水而亡;骆宾王参与兵变、下落不明;杨炯算是命运相对好点的,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后来也被贬了,一直碌碌不得志。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贺知章恰恰相反,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过得非常滋润。故而,他的诗也是朴实真挚,少有凄婉哀伤的格调。
贺知章从来都是一个乐天派,总是一副乐呵呵与世无争的样子,平常喜欢开开玩笑,结交各路朋友。在唐玄宗时期,他深受皇帝和皇太子的信任,先后担任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官职,享尽荣宠。发生在贺知章身上最有趣的一件事是“爬墙事件”。那时候,贺知章正担任礼部侍郎,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去世了,举办葬礼的时候要安排几个贵族少年担任“挽郎”,去负责牵引灵柩。做挽郎可不是丧气的事情,而是一个美差。因为等丧事办完了,这几个“挽郎”将被安排官职,有这种好事,谁不抢着干?而选拔“挽郎”的事正好归我们老贺管。但是大家都抢着干,僧多粥少,贺知章怎么都摆不平,最后还是得罪了一批人。那些没当上“挽郎”的人就到贺知章家里去闹,吓得老贺爬到了墙上。老贺已经够狼狈了,可人家还是不肯罢休,就在墙下面等着要说法。贺知章被逼得没办法,竟可怜兮兮地对下面的人说:“听说宁王也快不行了,大家先回去,下次还有机会呢!”你瞅瞅,这是一幅多么哭笑不得的场面。这话要是传到宁王的耳朵里,还不从病床上爬起来找他算账?
或许正是因为贺知章的淳朴、洒脱,所以上到皇帝太子,中到官场同僚、下到市井小民,都乐意接受这个风趣幽默的人,当时的很多文人贤士都很仰慕他,甚至连李白都甘心做他的粉丝。好人缘使得贺知章被后人编入许多耀眼的文坛黄金组合,他和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并称“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宋之问、王维等并称为“仙宗十友”。你看,人家的朋友圈多么辣眼!贺知章在朝廷混迹五十年,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临走时,唐玄宗和太子还亲自写诗为他送行。人缘好成这样,你服不服?所以,唐朝诗人班里的组织委员非他莫属。
白发苍苍的贺知章回到了家乡,又见到了熟悉的家乡山水,他触景生情,写了两首《回乡偶书》,编入课本的那首我们不再赘述,现在我们讲第二首。
回乡偶书·其二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诗其实是第一首诗的续集。“离别家乡岁月多”,贺知章感慨,自己离开家乡的日子太久了。他在第一首《回乡偶书》里已经说过,“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啊,整整五十多年了,离开时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回来已是霜华满鬓的老翁。贺知章回来了,他看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所以吟诵出了第二句:“近来人事半消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想象,或许,诗人记忆中的“人和事”已经“消磨”去了昔日的印记。村旁的小柳已经长成了挺拔的大树,村里的孩童已经长大成年,道路桥梁已经修葺一新,一切,都是一番新的景象……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事物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那么什么没变呢?贺老把目光转到了那汪湖水。“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家门前那片湖水,依然是那样平静,依然那样清澈。春风吹过,湖面漾起一丝丝涟漪,还是以前的样子,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如我离去时那样。只是那个昔日在湖边嬉戏的儿童,那个在湖边苦读的少年已经不在,我再低头向湖中望去,湖水中有一个老者的倒影。
年迈的贺知章独自站立在波光粼粼的镜湖旁,他在想什么?他在怀念什么?他会想起那段爬墙的趣事吗?以贺老的豁达性格,他肯定会抱以会心的一笑吧。
知识链接
贺知章的两首经典诗,我们一起温习一下吧。
回乡偶书·其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编微信丨nbhanlin 简书 丨野狐狸 新浪微博丨野狐狸 头条号丨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