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海外专家都说了啥

海外专家在文学研修班座谈会上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海外专家都说了啥?
2015年暑期,文化部会同有关单位相继举办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活动,共有来自澳大利亚、埃及、保加利亚、德国、匈牙利、印尼、墨西哥、蒙古、日本、荷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韩国、西班牙、美国、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及出版的中青年专家60余人参加了活动。他们畅所欲言,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出了宝贵而诚恳的建议。中国文化译研网作为支持平台参与组织和报道工作。现将专家们的发言、讨论整理出来,让业界朋友及读者倾听到最直接的声音。
1
中国文学的海外市场没有真正打开
拉嫡娜(保加利亚)
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翻译家
刚才一位作家说莫言、贾平凹等中国作家在世界上很出名,我想说,对不起,在墨西哥没有一本翻译过的贾平凹的书,很遗憾却是事实。我曾经翻译了一部分他的作品拿去给出版商看,他们都说这个人是谁?最后不敢出版,我只好放弃。西班牙语国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几乎是零,所以建议中国政府多关注西班牙语国家的工作。
伊维德
荷兰汉学家、翻译家
中国热,在外国是一个非常浅显的现象,真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人真的不多,我一辈子都做这个中国的研究,可惜一直到现在,最有名的作家比如莫言,他在国外的销路不一定很好。
余欣
委内瑞拉《南美新知》新闻网总编辑兼翻译总监
我认为拉美人民应该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文学,了解中国当代伟大作家的作品。遗憾的是,在拉美国家的书店里面,除了莫言的翻译成西班牙语版本的书籍之外,不容易找到其他的优秀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西班牙语的读者群非常庞大,而中国文学正在走向世界,很希望通过西班牙语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也能走进拉美读者的视野。
孟娜
伊朗青年汉学家
在波斯的一些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不难瞥见中国的影子,所以在伊朗人的心中,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个美好的国度,中伊关系也一直很友好,对伊朗而言,中国是值得被关注的。汉学研究在伊朗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伊朗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很少,懂汉语的人数并不多。一般关于中国所翻译的作品大部分是转译,而不是直接从中文翻译成波斯语的。
墨普德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诗人、翻译
中国和印度从古代就开始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印之间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没有护照的时候玄奘已经去过印度,我认为这算是最早的“全球化”。而觉得现在的中国似乎有些过于重视把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而忽略了一些小语种的国家,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中国文化的推广应该是更广泛的。
2
文学翻译缺少资金 教材内容陈旧
拉嫡娜(保加利亚)
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翻译家
保加利亚的出版社缺乏资金,我很多翻译家朋友都因为缺少资金、待遇不好不得不停止了中文小说的翻译,出版社很难出版翻译后的中国作品,可能市场比较小。
功察连科·尼古拉耶维奇
乌克兰青年汉学家
汉语教材是乌克兰汉语教育中的软肋,在乌克兰的孔子学院,汉语教材都由中国汉办提供,内容还较为新颖,而在乌克兰国立和私立大学中,仍然在使用比较陈旧的汉语教材版本,且数量很少,一部分学生还需要借书拿去复印。
娜佳·吉尔诺索娃
乌克兰国立基辅塔拉斯谢甫科大学副教授 翻译家
在乌克兰,民众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兴趣,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充足的基础来满足这一兴趣。乌克兰在学习汉学方面还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乌克兰现存中文教材虽然多样,但是质量仍然需要提高,很多教材没有考虑到不同民族及各年龄层的思维特点,针对性不强;第二个是翻译成乌克兰语的中国文学作品数目太少,远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结构,没办法满足读者的需求,甚至是各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学课的需求也不能满足。
3
文学“走出去”更应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
伊维德
荷兰 汉学家、翻译家
现在中国国内有很多把中国文献、文化、文学作品翻译出去,这是中国人自己选择的。可是在翻译交流时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国内觉得非常重要的,国外不一定觉得有意思。在国外,因为背景、兴趣不一样,所以外国人选择与中国国内的选择会不一样,当然中国人可以把他们觉得很重要的武术、气功等给学界,但是实践起来,不一定外国人也要参考,也要看,外国人有他们自己的选择。
金皓天
埃及汉学家、翻译家
在阿拉伯地区,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图书很受欢迎,阿拉伯人想知道中国经济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的,想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到底怎么“走出去”,带什么东西“走出去”,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喜欢的是个问题,如果把很深奥的文化一下带给别人,别人无法接受,要先考虑对方能否接收,“走出去”不要用自己的直观判断这个是好是坏,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都影响对方的接受度,“走出去”的图书不一定是国内大卖的,首先要考虑走到哪一个地区,要有针对性。
蔡鸿君
德国海格力斯贸易有限公司
针对德语市场,中国在图书海外推广时,往往用力过猛,过多地讲述中国化的内容,太过于中国化的图书往往不易被接受。在德国的图书市场基本找不到中国图书,中国文化方面的图书就更少了,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有可能“太中国文化”的东西相对不易走出去,尤其是通过版权贸易的方式。
在德国图书市场上并非完全没有中国书,一些的经典图书《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很早之前就有译本,德国人对此也相当熟悉,但是关于现代中国的作品则很少。这或许与推广有关。对于德国人来说,书是最佳的礼物,而他们往往会借鉴最近媒体的关注点来作为自己选书的参考。因此,译者能在译本出版之后继续关注这本书的销量和推广,可以自己写一些介绍性、评论性文章。
王竞
德国策划人
中德是有比较大的文化差异的,德国读者觉得有些文学作品故事讲得不够,读者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更期待看到当代中国人改革三十年来巨变的生活和命运。《论语》《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经典图书,甚至被认为是世界经典图书,在德国成为常销书,但德国读者更期待读到当代中国的都市生活的故事,期待能读到年轻的作家,新鲜的作品。
金泰成
韩国翻译家
我觉得书展上展出那些书挑选的眼光不对,每个国家接受中国文学的水平和看法都不同,我们应该努力改善,在中国很受欢迎的作家不一定在韩国受欢迎。在韩国比较受欢迎的作家是余华和阎连科,但是他们的作品翻译的并不好,卖的也不够好。韩国虽然每个大学都开设有中文专业,但是在韩国社会上,中国文学却不能走出大学,韩国读者还不懂中国文学。我觉得作为中国的邻国,文学市场不容忽视。也希望中国能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书单,我们也可以做参考。
4
文学对外传播需实质性对话 要合作共赢
白鑫
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公司及出版社创始人
在选择艺术类图书的价格高,还不太能接受;学术类可以直接做成英文的,这样市场会比较好。戏剧类的,市场比较小,需要用故事性来吸引读者。中国网络上的畅销文学在阿拉伯地区市场特别好。但是存在翻译的问题,有些作家的书只能用中文看得懂,翻译过去之后就看不懂。
首先是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来翻译,接着是中国人校对有无政治性的错误,再由阿拉伯人校对符合阿拉伯人的阅读习惯。
我们是宗教地区,中国作家穆斯林作品卖的最好,因为有共同点。阿拉伯国家的出版行业并不发达,因此需要考虑到双方的模式差异再进行合作。中国图书“走出去”要和阿拉伯图书“引进来”同时进行,一味地输出有可能会引起反感,只有实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才能使合作长远。
梅约翰
人文科学院院士、澳洲国立大学汉学教授
翻译一本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就得挑选有思想内容,有深度,有原创性,而且有长久影响可能性的书。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需要翻译家的古文和外语都很精通,而且又有专门的训练,经费和训练都很重要的。目前缺少“中外合作”,意思就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做的合作太少了!许多翻译的合作没有成功可能是由于意识形态还有经费的问题,但貌似现在看这两个问题都不存在,所以现在看还是有心人太少。
卫克安
英国Under One Sky 出版公司全球总裁
作家应该告诉翻译协会和出版商他们很乐意参与到图书的对外出版过程之中,作家不应缺席,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升中国图书本身的质量也很重要。
马伟丽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面对数字时代的共同使命,实现中阿翻译合作共建,我建议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拓新型译作服务。双方交流,互建优秀文学成果的专题数据库;举办双方的合作座谈会,互取经验,处理双方面临的问题;建立相关中阿译者及其译作网站。
5
图书海外推广诸多细节不能忽视
金皓天
埃及汉学家、翻译家
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要重视翻译,一定要加强对翻译人才的建设,需要高级一点的翻译家;培养翻译家对出版工作特别有帮助,中国人翻译的阿拉伯语让当地人觉得老旧,且读起来不顺畅。
白鑫
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公司及出版社创始人
图书推广不仅要重视翻译,同样需要重视排版印刷等,在阿拉伯语地区,图书排版是从右边到左边,因此图书引进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本土的阅读习惯。
卫克安
英国Under One Sky 出版公司全球总裁
如何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图书,一定要重视版权问题,世界各国对版权的认识可能不同,但是图书的推广离不开版权的贸易,因此要加强与国际版权代理的交流合作。另外,在图书对外推广与传播的过程中,文字翻译、图书包装、发行渠道等每个环节都应有专业人士进行细致工作,并将每个环节衔接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图书真正地“走出去”。
李莎
加拿大 作家、翻译家
就我的翻译经验来说,翻译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限,出版社给翻译的时间往往是很少的,这不利于产生高质量的翻译。翻译时要看源语言的文化,针对不同的内容要准确翻译。譬如《狼图腾》有三种文化,包括蒙古的。所以要看很多关于蒙古的书,要问蒙古人,看看具体的东西怎么翻译,他们有没有这一说法。另外一个,要弄清翻译目标语的受众是谁。同样是法文,有加拿大的法文,法国的法文,委内瑞拉的法文,都是不同的。翻译完后都要检查很多次,细致到标点符号。
谭光磊(中国台湾)
光磊国际版权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国的图书市场缺乏专业的版权代理人。在国外图书界很重视版权代理,中国的图书输出需要培养专业的版权代理人。建议可以从出版机构的编辑入手开始培养,同时要鼓励中国版权代理人与国际版权经纪人开展交流,建立联系,真正走进国外的出版圈子,打通国外出版渠道。正确地利用海外书展参展的机会,并坚持连续参加多场书展,才能更迅速准确地摸清海外图书市场需求。
翻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对于版权代理来说,内容梗概和英译样章是审查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译者还扮演了一个书探的角色,他们提供的对书本的评估和阅读报告是外国版权经纪人需要的重要材料。韩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的韩国文学翻译院这一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书评人对图书推广也有很大影响,很赞同你们成立国际书评人合作组织的想法。国外的书评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不会刻意作阿谀之词,这也让他们的书评显得可信度较高。
6
寻找新路径新突破
白乐桑
法国汉学家、作家、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我现在要提到的是中国向国外传播的书,比如英文版、法文版,我觉得很大的障碍是发行渠道。比如,去年《光明日报》从中国方面做了一个调研,统计调查的主题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十部法国书,让我做的是在法国最受欢迎的十部中国书。我尽可能用比较可靠、客观的方法,结果中方可能没有想到,排在最前位的是《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这本书是中国作家写的,可是他是用法文写的,先是法国出版社出版,虽然按名气来讲,应该不如《红楼梦》《道德经》等,现当代的鲁迅、老舍、莫言、余华等,可是它确是排在前面的,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可能就是发行渠道。特别要强调公关,跟媒体打交道很重要。我冒昧地提出希望中方在这方面做一些改进。
王竞
德国策划人
要想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占领文化制高点,正因为中国的文化现在还没有自然而然的处在一个主流状态 ,那么你要觉得这个作家够分量的时候,就要为这个作家精心策划占领制高点的方案。
吴大伟
捷克青年汉学家
很多捷克人对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些误解,往往真正的中国文化得不到承认。中国需要在捷克找到一些特殊的“媒体”。现在捷克有许多年轻人很喜欢韩国流行音乐K-POP,慢慢地他们会从音乐出发,主动了解更多的韩国文化,也会向身边的人传播。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但是对外推广的时候不太顺利,恰恰欠缺一些像捷克年轻人这样活跃的“媒体”。
James Bryant
美国Trajectory公司CEO
海外主要购买中国图书的群体还是在海外定居的中国人,其次就是一些海外图书馆,再次就是院校等学术机构。这说明海外图书要真正走到外国人中去还需要出版机构的进一步努力。现在图书的出口都是版权的输出,如果能进行电子书出口,将会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可以通过一些电商进行尝试,也方便海外读者来挑选。可以以电子书形式向海外推广,通过电子书来测试市场反应,再决定推广的实体书。
贾拉尔·希克茂维
摩洛哥诗人
在国外一些机构,为翻译成该国语言的文学项目提供专门资助,从此角度出发考虑,设立这样一个类似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的机构是很有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把诗人译者派出去,另一方面是可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及文学家,同时对外可以大力推荐中国文化,对内可以做强有力的支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文化译研网整理
编辑:贾奕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