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习安书院与健庵先生 2021年第43期(总640期)

习安书院与健庵先生

丁武光

“书院”二字,往往会唤起人们的浪漫想象,时光越久远,越发令人神往。那里仿佛是流淌不息的活水源头,是情性自由释放的载体,是人格气韵升华的摇篮。同时,让我们不无痛快地感觉到,它又是一枚让专制帝王既吞不下又吐不出的坚果。

然而,清代的书院却有与前代书院不同的意味,当同样尊崇儒学的清朝头几个皇帝,在明末因“东林党案”对书院剿杀的瓦砾上对书院开禁时,人们发现书院已带有明显的官学化倾向。习安书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并运行百年,成为安顺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清代书院场景 博雅相馆 提供

安顺的书院始于明代。最早的记载见于嘉靖《贵州通志·学校》,所载有二:一为普定卫(今安顺)书院,在棂星门前左;二为安庄卫(今镇宁)书院,在列峰寺内。时为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所记差详,规模及相关人物失考。之后至明末,再无记述。

到了清代乾隆已丑年(1745)冬,直隶河间人王雨溥从安平(今平坝区)调任普定知县(时普定为府附廓县与今安顺同城),见原建于康熙朝,位于二桥头的双桥书院房舍破败,已难维持,即着手书院的迁建事宜。这位有着旺盛精力的河北人无疑是一理政的干才,到任不久,将郡县治理得四民咸安,夜不闭户,士民颂之为“神君”。王雨溥性爽直,好交游,书院的兴办很快成为缙绅士人拥戴的大事。初择址于北门小武当山,利用已经废圯的“水星观”旧址,按书院格局修整后,书院即在全城士民的关注下开办。没想到这己经破败的“水星观”,乃奉祀真武大帝的镇城之地,书院开办不久即引起非议。为了保一城平安,王雨溥与众绅谋划,复将书院移建于南门西秀山下,更名为习安书院。

西秀山远眺 博雅相馆 提供

一所书院建而复迁,迁而复建,事关举城气运风水,不可不为。阴界与阳界似乎都有自身运行的法则,而很多时候,阳界得让位于阴界。连行事一向果敢的王雨溥,也只能自责为官之疏漏。其间确有原委。 

自古一城一邑的初建,往往以地舆分星之说标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安顺城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公历1382年元月),有“五星归会处”之说。然而一旦有天灾人祸或文教不兴,便有好事者细加考量,寻其原由。初时认为城南山势不耸,三门进水,一门出水,成下泻状,恐非吉相。于是择城南隅西秀山上建塔调补,以彰昌顺文明之象。此番王雨溥面对的又是另一说法:城内火灾时有发生,北门主“火”,从北至南呈下俯之势,即建“水星观”镇之,取水制火之意。自此,水与火抑而有秩,各有分定,众皆安然。     

这些发生在明代的事,并非因年代的久远而消失,水星观只要存在,那怕破败,一城人心里觉得踏实,一旦县官王雨溥将其改作他用,惊了神祗,即刻会成为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在今天看来,这些说法并无多少科学依据,然而旧时却是众所认同无可质疑。何况世事无常,非人力而能消解,唯系玄理,毕竟举城安泰比什么都重要。

清代书院场景 博雅相馆 提供

习安书院首聘宿儒赵懋功主持。赵为乾隆甲戍科举人,深有名望,一郡士绅多有助持。是年中州名士、翰林出身的徐粟园任安顺知府,以兴学为要务,热心扶持,并亲往讲学, 不数月书院已俱规模。安顺府属各州县纷纷捐资助学,四方学子纷至沓来,一时间书院呈兴旺气象。

清代的书院虽纳入官府掌控,却与府州县官学有很大差别。官学由朝廷派到各学区的学政官垂直管理,主持者由朝廷选派。一般来说,府学置教授一职统管,清代授“正七品”顶戴。县(州)学置教谕主管,清代授“从七品”。对府州县学,地方官只有扶持义务,而无干涉权。书院则由各级地方官直接管理,主持书院的山长由地方官聘任,山长可以不是官吏,但必须是地方上有学识有名望的贤能之人。正因为如此,一所书院往往因主持者具有的全面的思想学识素养而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

习安书院自乾隆朝开办至道光朝停办,历经近百年。其间,也不知走出过多少一举成名、辉耀闾里的学子,走进来多少落第的秀才和终老的童生。由于它的存在和吸纳,一批入仕为官、荣归故里的耆儒,在新一代学子面前延续着他们崇文典学的梦想。另一批历经宦海浮沉、弃官而回的学者,带着世道沧桑和满腹经纶,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和人生的希望。

清代书院场景 博雅相馆 提供

乾隆四十一年(1776),辞官归里的齐乃超的到来,无疑使习安书院进入了它最为瞩目的时期。齐乃超,号健庵,人称健庵先生,乾隆辛卯科举人。少时以天资敏捷、生性傲直,闻名安顺府城。中举后朝廷选派赴山东莒州任知县。于他来说,儒学的浸染和官场的磨蚀并未改变其本性,按常理举人初出仕做得这一等县令,本为殊荣,而他则认为有违心志,终日坐衙批簿,迎来送往,非情性所乐为,于是任期未满即辞官而去

如果说身在官场是一种被动的生存手段的话,那么,对于健庵先生来说,从摘去顶戴,脱去官服,走进习安书院的那一刻起,他那自我情性的释放,神采飞扬的吐纳才充满了人生的主动精神。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习安书院如同蜗壳,而健庵先生刚好适得其所。人生尚能找到自我,任性而为,该是何等痛快。

健庵先生主讲书院,因其学识卓越,八方士子纷纷归其门下。而他的教授方法也与众不同,不求庸赘繁琐,唯理脉清晰为上。让学生心领神会,激发想象空间,文思变幻无穷。他一生弟子无数,曾培养出三名进士,即:嘉庆二十四年(1813)已卯恩科进士梅雨亭,官至中书;嘉庆二十五年(1814)庚辰科进士袁凤阶,官至御使,授甘肃平凉知府;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进士杨茂林,官广西西宁知县。

健庵先生以书院为家终其一生。由其开启的学风,代代相袭,这或许是习安书院得以延绵百年的重要原因。

世事沧桑,习安书院连同那些曾经显现于历史的兴衰往事,早已尘封于历史的深处,了无痕迹。而健庵先生则不止一次地浮现在眼前,让人挥之不去。

史料载:健庵辞官归来,主讲书院,衣衫不整,狂放不羁。自晨起以小壶盛酒,终日啜饮,不见其困。常一手执壶,一手把书,滔滔不绝,双目炯炯有神——如此情状,真气爽人也。

· 作者简介

丁武光: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顺市黔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屯堡文化学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一地风吟·明清安顺人文之旅》《百态人间红楼梦》《漂移的历史板块·说说明代以前的安顺》《吾土吾民·安顺历史文化会真录》《红楼梦与红学》《安顺历史文化新探》等。

2021年5月


值班编辑:王辉伦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