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玉卮—古代贵族的盛酒器
卮(zhī),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产生于战国时期,秦汉时非常普及。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卮的造型比较奇特,大部分的卮有盖,有些则无盖,其筒状杯壁的一侧有环形耳柄,底部有三矮足。
西汉玉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铜鎏金卮
卮多以铜、玉、漆等质料制成,其中玉卮则属于卮中的顶级奢侈品,是战汉时期皇室贵族最喜欢使用的玉酒器。之所以说玉卮弥足珍贵,是因为作为一件酒具,玉卮的制作需要掏膛深腹以满足使用时注酒的用途。而自古以来,因玉料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古人在玉器制作中向来秉持利用最大化的原则,籍以避免浪费珍贵的原料。而采用“掏膛”工艺制作的玉卮,势必要损耗大量的玉料,由此也可见玉卮在玉器中的珍贵程度。
关于玉卮,战国法家经典《韩非子》中曾有这样的论述:“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意思是即便是珍贵的玉卮,如果没有底也盛不了水。其中的“千金之玉卮”也说明了玉卮在先秦时期的稀缺和贵重。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玉卮,常常可见黄金、青铜和玉石相结合的形式,这一方面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加固了玉卮,一方面又节约了珍贵的玉料,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的作用。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鎏金铜框玉卮
而采用整块玉雕琢成形的玉卮,不仅用料更多、更为珍贵,同时琢制工艺也极其复杂。首先要按预先设计的厚度掏膛取出料芯,之后还要用砣具将内膛表面冲磨规整,进而修治薄胎,依靠两千多年前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琢制这样的玉卮耗时之长、难度之大,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徐州狮子西汉楚王墓出土玉卮
之所以战汉时期皇室贵族喜欢用玉卮作为酒器,这一方面揭示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战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
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丰富的多元化特征,尤其是战汉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熟悉的儒、道、法、墨、阴阳、纵横等思想流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的。
战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信仰和主流思想是黄老之学,由于远古时代自然科学的蒙昧,同时也衍生出了以“成仙”和“永生”为目标的“长生不老之术”。
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
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
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大批极具时代特色的玉器应运而生,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同时反映了古代贵族阶层的精神信仰和人生追求。
从《诗经》到《史记》都有关于“以玉养生”的记载,汉代带有此类文化背景的玉器还有很多,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承露盘高足玉杯”,也是以“修仙长生”为目的制作生产的。
西汉南越王墓铜承露盘高足玉杯
玉卮正因为满足了统治阶级“以玉养生”和“长生不老”的需要,因此在战汉时期大量产生,这种依托社会文化的特殊玉器,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东晋炼丹家葛洪甚至感到光用玉器饮酒不够过瘾,在其所著的《抱朴子》中言之凿凿地声称:如果将玉石磨成粉吃下去,连续服用一年时间以上,基本能做到身飞轻举、水火难侵、百毒不犯。并且最后还补充以和田白玉的食用效果最佳。
西晋龙凤纹玉卮
有研究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大部分皇帝寿命不长,很可能同当时社会笃信黄老之术、炼丹食玉之风盛行有关。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玉的推崇达到极致,另一方面则反映在科学蒙昧的古代,人们爱玉、敬玉的狂热曾经脱离客观形成迷信。
在之后的中国玉文化历史长河中,玉卮的身影渐行渐远。唐人颜师古曾说:“卮,饮酒圆器也,今尚有之。”说明玉卮到唐宋时期仍有人使用,但是汉代以后的传世实物就已经很少见了。到了明朝,由于皇帝崇尚道教,所以玉卮再度重现江湖,现在首都博物馆就有明代陆子刚署款的玉卮,从工艺判断应为明代仿古之器。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白玉“子冈”款卮杯
玉卮这种两千多年前的高古玉器,其实际功用确实非同寻常,它既是古代的实用酒具,又承载了古人的人生诉求,它不仅代表了先秦时期古人治玉的精湛技艺,同时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终极梦想——长生不老之术。
玉卮作为独具特色的古代玉器,其选材之精良、工艺之精湛、时代特征之鲜明,是战汉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时代产物,是非常珍贵的玉文化历史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龙纹带盖玉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汉玉卮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