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寡51年养6子女,86岁老人服药自尽:这片点破了中国式伪孝

山东鲁南张庄,86岁的农村老太太林郭氏,用一把老鼠药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老人抚养了6个孩子,4个儿子2个女儿,到头来还是无人赡养。

葬礼上竟有女子跳艳舞,起哄的村民还上台配合,动作低俗。

按后代来说,这是孝顺的表现,她们谓之“喜丧”。

但如此之举,真能让一辈子善良朴实的老人安息吗?

这部影片叫《喜丧》,王家卫称其为“中国版《东京物语》”。

成本仅150万,全部由素人出演,是张涛的长片处女作。

电影聚焦养老问题,揭示了当下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沦丧的可怕现实。

林郭氏的遭遇,也是中国9000万农村老人的缩影。

故事灵感,源于导演的真实经历。

2012年春节,他回到老家,96岁的奶奶刚去世。

家人决定按风俗,年后办场热闹的喜丧。

恰在此时,邻村有位老人于除夕夜上吊自杀,只因想给儿女们省点医药费。

张涛想起,之前自己的一个亲戚得了肺癌,为节约钱跳井自杀。

这些事对他触动很大,他不得不深思人活着的意义何在?

之后就有了同名短片,及这部获得FIRST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喜丧》。

我们先来看下,86岁的林郭氏,是怎样走过她最后时光的。

为何一位养了6个孩子的母亲,最终会吞老鼠药自杀呢?

话说老人原本身体硬朗,只因得了脑血栓便摔了一跤。

子女们怕她像村里刚去世的老人那样,死在家几天了也没人知道,就商量着解决其养老问题,方案是送往敬老院。

但苦于没床位,老人无人照料,决定先让她挨家轮流寄宿一段,等有了床位再住进去。

老人本想继续独自呆在老宅,奈何阻止不了儿女们的打算,只得选择“漂泊”,过“寄人篱下”的日子。

大儿子和大女儿外出打工,多年没回家。

小儿子也出去打工,儿媳跑了,留下孙子小道跟着老人过。

第一站是二儿子家,他是村里的小学老师。

刚进门,儿媳就要她让出老宅,好让她们一家人能搬进去住。

老太太惦念小儿子,怕他哪天回来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所以不情愿给。

小道想攒钱到上海找妈妈,他去偷电瓶车被公安局逮着。

两件闹心事让她呆不下去,就匆匆到了城里的三儿子家。

城里的媳妇表面上很孝顺,给老人专用碗筷,在她坐的位置铺上一块白布,实则是嫌弃。

孙女平平一心想去浙江看外面的世界,但父母不同意。

一日她为奶奶洗头,问起父亲当时离开农村老家到城里发展,她怎么想的?

老人回答,儿大不由娘,他想去就去吧!

这是电影中难得的温情时刻,外婆和孙女的互动很温馨。

之后,平平悄然离去,儿媳大发雷霆,指责是老人撺掇她女儿,还说出了事就让她负责!

面对媳妇的责骂,老太太一言不发,只默默跪在地上,求菩萨保佑孙儿平安。

一把年纪还被人当面训斥,自然是度日如年,只得赶紧撤。

老人离开时在门口张望,盼着儿媳能转身打个招呼,可她始终未扭头。

前脚刚出门,她用过的碗筷就被摔碎扔进了垃圾桶,被褥等全部丢到了垃圾箱。

老人或许从未想过,她从35岁守寡,独自养育6个孩子长大成人,期间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心酸?最后却还得看她们的脸色活着。

晚景凄凉至此,怎一个心寒了得?

辗转到二女儿家,女婿买了猪头肉孝敬她。

老人得了中风病,控制情感的神经有问题,忍不住地笑。

子女们又聚在一起,二女儿想让大家集资看病。

可钱没筹到,反倒引起一通吵闹和打架的丑态。

此时,二女儿的儿子军团开货车时出了事故。

一家人以泪洗面,整日笼罩在悲伤中。

女婿还被混混骗了钱。

而老太太种种不合时宜的笑,连她自己也十分难为情。

老人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老宅,可家已被二儿媳给占了。

回望老人此行,更多是尊严的丧失,而不是儿女们的关爱。

可能有人不太理解,老太太为何不愿去敬老院?

因为对老人而言,她们一辈子呆在家里,对那片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安土重迁的执念很深。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

正是对中国人迷恋故乡,情系老家的真实写照。

去敬老院意味着等死,意味着儿女不孝。

况且农村和县城的敬老院条件本身很差。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最享受的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谁想远离自己疼爱的孩子,去敬老院呢?

也许,从老人做出去子女们家里轮住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做出了某个决定。

回到老宅后,老人因她的怪笑病被儿媳屡屡怒吼。

儿子更是把她的菩萨像摔了个粉碎,还恶狠狠地丢下一句“让你拜”。

如此蛮横无理,彻底打碎了老太太再活下去的念头。

这个菩萨像是她的精神信仰,它的破碎也象征着老人生命的终结。

老人被赶进了逼仄脏乱的牛棚去住。

她在油灯的暗淡光线下做完手纳的鞋垫并交给二儿子,让他们几个孩子分了。

还把家传的玉镯给了二儿媳,令她欣喜不已。

他们哪里知道,老人从各家寄宿开始,就在做最后道别。

就在这时,敬老院终于有了空床位。

可当车子来接时,发现老太太永远倒下了。

结尾的长镜头,记录了老人去世的全过程。

天还未亮,她和往日一样起床,洗脸梳头。

手拿全家福的黑白照,默默地凝视了许久。

再对着碎掉的菩萨像,做最后一次礼拜,内容仍是:

求求菩萨保佑我的孩子们平平安安。

然后将一把老鼠药丢进嘴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她再也不拖累儿女,也不用着看他们的脸色了。

有谁能想到,一生无比坚韧顽强的林郭氏,会以这种方式了结她宝贵的生命……

《喜丧》真实冷静地触碰了老人生存的议题,看得人非常压抑。

在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孝文化特别发达的国度,如今却赫然发现:

青年、中年人普遍对下一代关怀备至,对老人则往往各种不孝顺。

片中老太太的葬礼,只有两个子女到场,其他是寄钱过来。

办喜丧时老人的遗像放在台下。

台上是欢乐的海洋,只见女子搔首弄姿的舞步很是刺眼。

其实举行喜丧仪式,本意是表达对死亡的一种态度。

人一生经历风风雨雨,寿终正寝到了终点,未尝不是“喜事”。

简言之,只有那些福寿兼备的老人才配得上“喜丧”。

可有些老人根本不是活到自然死,更没有福寿双全,但子女们为了自己脸上有光,不惜大办,变成了赤裸裸的伪孝,何其讽刺?

喜丧后的镜头里,子女们的生活依然如故,似乎啥也没发生,该干嘛还干嘛。

二儿媳烙完煎饼,端进屋里时倒在了地上,预示着某种轮回。

这才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悲凉感,显然,新的悲剧又将重演。

不过导演的初衷,并非是去谴责谁,他表达的内核是包容。

老太太是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把全部心思放在儿女身上。

二儿子曾问,“妈,你恨我吗?”

老太太说,“别傻了,我儿”。

可见,即便子女不孝,甚至她要死了,做母亲的却依然宽厚,心里只有祝福。

仿佛她很理解儿女们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的事实。

所以,才那么坦然地死去。

我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逝人生只剩归途。

作为儿女,多陪陪父母,多一份孝心,就会少一点遗憾。

人性自私,但母爱无私。别让母爱的伟大,被后代们的冷漠所淹没。

李密的《陈情表》有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生而为人,当竭力赡养父母,并让他们有尊严地离世。

夫人祝天下的老人们,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PS:关注农村老人的优秀电影,还有李睿珺导演(甘肃高台人)的《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可以看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