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本草:巴戟天
我读本草:巴戟天
巴戟天,入本草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单言“生山谷”,不著地址。陶氏在《名医别录》说“生巴郡及下邳”,之后的《本草经集注》中又言“今亦用建平、宜都者”。北宋时期《本草图经》中讲“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者佳。”明代《本草蒙筌》也说“江淮虽有,巴蜀独优。”清代《本经逢原》复言“川产者良”,及至近代《增订伪药条辨》中也提及“巴戟肉,广东出者,肉厚,骨细,色紫,心白黑色者佳。”自古至今,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巴戟天”这一药材也由西南地区逐步拓展到南方,而今成为四大南药之一。不过,在演变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巴戟天显然已不是同一植物。
《本草图经》中收录有滁州巴戟天与归州巴戟天,滁州巴戟天原植物应是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土麦冬 Liriope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产于江淮一带,因其功效“不及蜀者佳”而被淘汰。归州巴戟天具有色紫、状如串珠,质地坚硬难捣等特点,与《唐本草》《日华子本草》记载也吻合。这种巴戟天即今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天,即茜草科虎刺属植物四川虎刺 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 。但这种巴戟天不符合《本草经集注》所记载的“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的特点,南北朝之前的巴戟天为今四川省习用的香巴戟的根,即木兰科北五味子属植物铁箍散 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Hook. f. et Thoms. var. sinensis Oliv.。但是,今天的巴戟天既不是唐之后也不是南北朝之前的巴戟天,而是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古今巴戟天早已不是同一植物。
随着植物在不同时代的的演变,巴戟天的功效也发生了衍变。《神农本草经》载巴戟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而今的中药学著作中巴戟天功效以2015版《药典》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古今对照,巴戟天的主要功效诚如《名医别录》中所言以“利男子”为用。但《神农本草经》有讲“主大风邪气”为今世不再提及。历代关于此说的解读也不尽相同,缪希雍、张路玉以巴戟天大补元阳立论,认为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是以可愈大风邪气。叶天士、陈修园以巴戟入肝立论,认为风气通肝,巴戟天辛甘发散,散而泻之,故主大风邪气。而张山雷认为诸人都是空发议论,理由为“古人所言之风,皆以西北寒风言之”“而今之风病,则多血耗生风,血热血燥之病,恰与古之寒风,绝端相反,岂可更用温辛,助其刚燥,此巴戟之必不可以治今之风病者也”,诸先师对此各持己辞。
古今巴戟天主要关乎三种植物,其中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温补肾阳作用最强,茜草科虎刺属植物四川虎刺次之,木兰科北五味子属植物铁箍散最次。功效的强弱促使历代人们在不断优化巴戟天的入药基源,加之形貌相近,最终南药巴戟天在近代演化为巴戟天的正品,其他品种也便遭到淘汰舍弃。现今,铁箍散又被称为小血藤,具有祛风活血,解毒消肿的功用,在民间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胃痛、神经衰弱、跌打损伤等疾病,其叶外用可治疮疖,毒蛇咬伤。或许在遥远的2000年前,古人以其可治疗风寒湿痹症而其叶外用又可用于疮疡肿痛而谓其有“主大风”之称,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中的巴戟天其主要作用便是“主大风”,但因为其补阳强健作用较差,在后来的历史上也便逐渐被弱化。以至于发展到近代,也就被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所替代。呜呼,本草衍变,古今大不同,中医能还原真正的历史,尊重历史本来的样子吗?
回归历史本真面貌
是中医旁无责贷的任务
VX:beijing7788123
附录:
茜草科 Rubiaceae >> 巴戟天属 Morinda
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茜草科 Rubiaceae >> 虎刺属 Damnacanthus
四川虎刺 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 五味子属 Schisandra
铁箍散 Schisandra propinqua subsp. sinensis
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四川虎刺 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铁箍散 Schisandra propinqua subsp. si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