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三章:戰國中期:
玉人:
與早期玉人類似。著深衣。多橄欖眼。
左手搭右手,也有右手搭左手。
盛行在胸部配戴玉組佩,結束帶於胸腹之間。
此期玉組佩不流行衝與牙;多由環、璜、珠、管組成。
熊M21:27為人形小玉管。
河南小屯村出土3.3公分童子騎獸玉佩。
秦家山M2:40為整塊的玉覆面。楚地出土鳥喙鳥羽人身漆木器。
玉龍:
龍首啣尾成圈,始於戰國中期。龍尾結構較早期複雜。
角有平角,翹角。
上顎變長,鼻平伸或上翹或誇張地前伸纏卷並飾平行線(院M1:25)。
下顎有圓下頦,尖下頦,
口有開口與閉口;個別張口出牙;口吐長舌者為楚器。
開始出現平行線頸紋。
角及腳呈截角狀,且飾平行線;收尖者大都為鳳首。
渦/穀紋裝飾過頸。
龍身瘦長彎曲,頭尾對稱,龍頭變小。
渦紋/榖紋大小相若,尚存長尾巴蝌蚪紋;少雲紋。
龍尾收細長尖者可能是地區性的特徵。
儉約素面細長的玉髓龍是東夷器。
玉璜/珩/衝:
器身中部的寬度略窄於兩側寬度。
只有渦紋與穀紋;方向並不一致。
上下邊廓弧凹,可能為越式。劍首:
器表平整;飾獨立榖紋,對稱螭紋。
中心弧凸,飾圓首卷勾紋,雲紋首卷勾紋,柿蒂紋。
器底邊緣打斜,鑽中心孔與牛鼻隧孔或留榫柱。
湖南地區多琉璃劍首。劍璲:
魯國故城M58出土兩邊裝式鳳紋的榖紋玉劍璲。
帶鉤:
器身若無紋飾很難判別早期或中期。
器型:
戰國中期開始出現多層璧。
出現貝紋,戰國晚期到西漢都流行。
戰國中晚期出現的琉璃珠一般大於一公分。
出現熊M4:69人龍合雕玉飾~楚器;院M1:36雙龍啣環玉人佩。
玉髓/水晶環斜面面積較大。
玉璜器身鏤豆芽形孔者可能是燕式玉器。
玉玦大都出現在廣西、雲南地區。
玉韘相較於早期,器身更低了。
院M1:42三角龍鳳紋玉扣。
真山戰國墓出土高1.9寬1.7公分「啟」玉印。
梳篦多圓首,與早期差異不大。
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墓二號祭祀坑出土長度22公分的玉冊。
流行瓦楞弦紋玉管,榖紋玉管。
盛行各式琉璃珠與蜻蜓眼珠。
流行玉覆面。紋飾:
榖紋獨立為紋。
早中期多見鱗紋。
常見一紋二用。
出現一種細如青絲的線條來描繪勾連捲雲紋。
鳳爪雙鉤如西周。
東夷渦紋像勾紋。越式渦紋較粗放。漆木器極為發達。
第四章:戰國晚期:
玉人:
金村玉舞人著深衣,胸腹處束帶,寬袖窄口,水袖長舉過頭,衣角上翹。
武士束腰帶。
人物的比例較為準確。龍紋:
龍身瘦長特甚,增加固定飾物。
鼻、口、頦多呈S型。或張口露牙,銜腿毛;下頦似斧,鼻尖上翹,鼻有鬚;杏形眼肥大,睛部凸出如圓雕,眼尾線拉長,眉如風帽;額頭出尖;圓首尖勾角上翹,角後有鬣。
頸線明顯隔離榖紋;腿肌孔武有力,出現腿毛。
全渦紋或榖紋;流行勾連雲紋。
風字形雙頭龍佩下部裝飾鳳紋,宮燈形飾。
環璧:
晚期的繩紋為環瓦溝夾出陽紋,質地多為玉髓或瑪瑙。
瑪瑙環與前期差異不大。
商王墓地出土龍螭交纏環形佩。
安徽老孤堆出土繩紋玉環。
此期開始流行雙身合首龍鳳紋層璧。
河南孟津出土一件內外出廓龍紋層璧,外廓裝飾四條流暢玉龍。
雲南地區還在使用有領環,出土大量偏口玉玦,銅釧上流行鑲嵌微型玉/石環。
越地出現腎形環狀器(老虎山D1M10:8)。
琉璃環璧大都裝飾乳丁紋,個別有榖紋;湖南地區還流行八角琉璃環。劍首:
中心圓凸,裝飾反向圓首卷勾紋,中心飾菱形網格紋。
商王墓地玉劍首中心裝飾浮雕螭龍。
琉璃劍首中心裝飾柿蒂紋或凹圓狀。
魯燕之地多金柄。劍格:
體身變寬。
晚期的劍格出現紋飾對稱的矩雲紋,沿用到漢代。
個別裝飾獸面紋。劍璲:
變矮,變長,雙檐,有邊廓。
裝飾榖紋,勾連榖紋,弦紋,淺浮雕螭紋;檐端多獸面紋。劍珌:
或高或矮,斷面梭形,束腰,有邊框,中心孔旁有牛鼻隧孔。
裝飾矩雲紋獸面,浮雕螭龍紋;亦有素面者。器型:
出現透雕的龍鳳出廓雙層璧。
劍飾器常見素面、斜稜,瑪瑙器,一直到漢代。
玉虎造型生動,孔武有力,出現斜刀邊廓。
玉蟬多圓雕。延續早期的玉琮。
長條玉飾或玉流此期已經不流行。玉璜兩邊的寬度大於中間寬度;流行上下出廓鳳紋。
玉韘與玉梳,和早中期除紋飾外,變化不大。
戰國晚期的印璽體形還是較小,除山東柞城故址銅印印面2.5公分外,大都不超過2公分,有邊廓。
鐵嶺M308出土一件編號116的距骨形玉帶鉤。
甘肅馬家原M6出土瑪瑙瓜棱珠。出土帶把玉容器。
雲南天子廟M41出土出尖瑪瑙扣,白玉髓管珠,釘形瑪瑙耳璫,耳璫形瑪瑙珠串,花瓶形珠串。
帕米爾高原出土蝕花紅玉髓管。
還流行玉覆面;山東商王墓出土琉璃釘形簪。
出現單斜玉璋;圓首玉圭。
紋飾:
盛行乳釘紋(乳釘紋的雕工一般都很好)、蒲紋,鉤連雲紋出現時已接近漢代。此期榖紋或渦紋成熟結實,尾紋很短,多遺留打隔線。
渦紋多平廓,榖紋多斜廓;東夷還有綯紋廓。
花朵紋短柄;出現斜刀工藝。
戰國晚期紋飾越來越繁縟,流行螭紋,要進入西漢。湖南地區多琉璃器。
受草原民族影響的地區出現為數不少的金銀帶飾,帶扣或牌飾。
湖北壽春城出土很多金板與郢爰金幣。
戰國晚期開始迷信長生不老。
帶鉤:
無鈕帶鉤應是較早和較原始的形制。
以玉製作帶鉤很可能首先出現於楚文化區。
春秋晚期玉石帶鉤有:
中原式玉石帶鉤,鉤體流行長條形,鉤首流行龍頭或獸頭狀;
楚式玉帶鉤鉤體流行鏟形,鉤首流行鴨頭或蛇頭狀。
春秋晚期玉帶鉤的柱形鈕大多數無柱帽(狀如釘帽),或只將柱形鈕作成凹腰狀。
戰國及以後的玉帶鉤,其柱形鈕都有顯著的柱帽。
戰國時期是玉帶鉤鼎盛期。除原有的長條形和鏟形之外,還出現了拇指形、截頭形、琵琶形、多節形、出廓形、雙身形等新的造型,而以長條形、截頭形和琵琶形較為常見。
鉤首:以龍首形最流行,間或為獸首形或鳥首形,原有的鴨頭或蛇頭造型已趨於式微。
鉤身:新出現獸面紋、勾連卷雲紋和雙鉤龍頭紋之外,還有屬於楚式的螭紋、花朵紋、串貝紋、方形或T字形網紋和簡化綯索紋。
鉤尾:除圓弧形外,間或呈龍首或獸(虎)首形。
鉤鈕:全為柱形鈕且有明顯的柱帽,柱帽上間或有陰刻紋飾。
戰國玉帶鉤以楚式的居多數。
第五章:戰國楚式:
器型:
戰國早期的楚器龍上附鳥。
中期的雙頭龍璜上有簡化鳥紋,下有簡化鳳紋;牌或環流行雙龍尾是螭頭,交相纏卷.
出廓紋飾會連續到器體是楚式。
裝飾角,風字形 龍由戰國中期流行到晚期。
楚龍有翼、有爪。
楚式的層璧,龍頭朝孔。
玉人有臂沒有手是特點。
楚式玉器的邊緣裝飾很講究。
楚式龍口啣尾,強調龍牙及寫實的腳。
楚龍上額較長。
一頭龍一頭鳳,鳳頸上刻花朵紋,有些鳳啣小蛇,有些刻很多小鳳。
楚墓出現雙聯璧、雙頭相向玦。
流行雙龍戲環佩。紋飾:
晚期龍頸以一條至三條平行弧線曲隔榖紋。
龍首常有一撮毛網狀,有鬚,眼尾線一般拉很長。
花朵紋到晚期較明顯。
中原網紋呆板,楚式網紋外框花樣很多。
大量使用綯紋,龍口上下有綯紋是楚制;蝌蚪紋上亦有綯紋,間有方格紋。
榖紋用陰線加長尾巴。
楚器常用鉤連雲紋。
璜的上下廓有綯紋是楚的特點。
紋是楚人繼承自西周。
楚人喜歡將龍、鳳、螭雕在一起。
以花朵形紋、花葉形紋、斜疊雙S紋、綹毛紋為裝飾。
斜疊雙S紋是鳳紋的抽象化.大S為鳳首和身尾,小S則是兩翼。
頸圈裝飾盛行於楚式玉龍佩和玉鳳佩可分為串貝紋、綯索紋、簡化綯索紋、抽象頸圈紋等四種。
「芽」外捲的淺浮雕榖紋,不見於其他地區玉器,卻多出現於楚式玉雕。或鳥啣蛇在楚地是主飾,在中原是輔式。
長沙出土的劍璲上雕有圓龍。
魯國帶鉤是楚式。
W形龍的邊緣飾綯紋,偶有網紋,中原光廓。
璧的兩邊加動物,中原對稱,楚不對稱。
~~待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