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入党故事】之四:我在大学入了党

人物小传:谢振涛,淅川县应急管理局驻荆紫关镇双河村第一书记。带着眼镜,说话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工作有激情。

我的父亲28岁就担任村支部书记,小时候,父亲经常跟我说: "你要记住,是党带领我们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你长大后一定要爱党爱国,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我对党逐步加深认识,特别是随着阅读量增加,被很多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描写歌颂的各种共产党人勇斗敌人、历经苦难、建设新中国的故事深深感动,对“党”的印象日益深刻,最后无限敬仰。

2000年,我考上了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大三上学期,我向组织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定期参加入党前的知识培训。2003年11月,因为平时优异的表现,学院教导员准备把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发展为预备党员,我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父亲。那天夜里,我几乎失眠了。在这注重物质的当下,我们父子一如既往地相信党、热爱党,感激党给了我们这美好的生活。

2004年7月毕业,我被国有大型企业南汽集团聘任为初级工程师,2004年11月经南汽集团技术中心党委考察合格,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誓词曾让多少革命先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我更是被其感染,无数次被其震撼。当自己举手宣誓的那一时刻起,“党”这个圣神的字眼就真切地进入我的生命,流进我的血液。从那一天起,我就梦想成真,成了共产党员。也是从那时起,自己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新的提升。

2007年,我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繁华的生活,回到了家乡。现在,我已从事了将近十三年安监工作,始终专注安全生产业务学习,取得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连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2019年8月又被组织选派到荆紫关镇双河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服务,践行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初到双河,我就被这里翠绿的大山、潺潺的溪水深深吸引,暗自立下愚公志,决心真情为扶贫。双河村位于荆紫关镇西北6公里处,辖5个村民小组,298户,12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81人,脱贫任务重。一年多来,我扑下身子,把乡亲们的事儿当做自己的事儿,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因此,大家都把我当做自己人。

双河村虽然名字叫双河,实际上只是两条小溪汇成的一条溪流,水量不大。不仅如此,瓦屋场、唐家凹、水鱼沟3个村民小组,830多人,一直饮用的是山区地表汇集水,水质不好。遇到大旱,地表水干了,就没有水吃。

群众利益无小事。当时,正是夏天。为了选取合适位置,我和村支书姚龙锋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冒着酷暑,踏遍了瓦屋场、唐家凹、水鱼沟三个村民小组的每一寸土地。打井方案确定后,我连夜起草了报告,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县水利部门报告,又专程回单位,向单位领导班子做了专题汇报,请单位出面协调水利部门,加快项目立项和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县水利局派来了工程人员,打井项目正式实施。目前,一口200多米的深水井已经打好,彻底解决了双河村饮水安全问题。老百姓见了就夸:“谢书记,谢谢你,我们终于吃上放心水了!”我说:“这主要是党的政策好,现在好了,大家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好了。”

我深深的知道,要想使全村54户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必须带动贫困户发展好产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时福斌、杨毛扎缺资金,产业规模小,各自只种了2亩油菜,没钱发展村里引导的蜜蜂养殖产业。为了使他们扩大产业规模,能多养几箱蜂,我分别借给他们4000元、6000元钱,还给他们协调好技术员,时常指导他们,使他们实现产业叠加,并都获得了最高7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

经过努力,2020年度,双河村发展养殖业52户,养猪牛羊共计143头,养蜂449箱;发展种植业54户,种植黄姜、苍术、丹参共计90多亩,油菜、花生、芝麻约200亩。实现产业覆盖率100%,产业叠加率96%,共申请产业奖补资金33万余元,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同时,我们克服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产生的不利影响,引导村内200多名劳动力积极外出务工,其中贫困劳动力48人,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全覆盖。

这喜人的成绩固然离不开双河村脱贫责任组众多帮扶人的辛勤付出,当然更与贫困户的自强不息分不开。贫困户时天赐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时天赐正在读大学,不幸查出身患尿毒症,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但他们一家人仍自强不息,19岁的弟弟独自照顾哥哥在县医院透析治病,父母坚持在外务工。

我知道这个情况后,一方面鼓励他说:“天赐,你是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技术、有文化,要坚强地与病魔斗争,也要努力把你大学期间学习的主播日常维护技术发挥好,为家分担的同时,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社会扶贫平台上,帮助他发布求助需求,让更多的人关注他、帮助他,帮他早日找到匹配的肾源、筹集到必需的手术费。

在我的鼓励下,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开始创业。当时我了解到他缺乏启动资金,积极帮他在县电商产业园申请了免费场地,帮助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截至目前,他已经帮助家乡的人在直播间累计销售杏李、核桃、樱桃等农产品3000余单。我坚信,只要他们自强不息,就一定能战胜病魔,脱贫致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身边优秀的老党员学习、看齐,并把这一对党的坚定、忠贞的信念时不时地传递给我才五岁的儿子,让他从小就接受到党性教育的熏陶,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做到认真学习、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为党增光添彩的人。(作者系淅川县应急管理局派驻荆紫关镇双河村第一书记)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

  • 【百鸟朝凤】有些人从大山里出去,再没回来;有些人从城里回来,再没离开

    2016年,黄文秀研究生毕业,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从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乡--广西百色.刚回到家乡,她就一头扎进一个叫百坭村的贫困村里,以驻村第一书记的名义,带 ...

  • 苏昉:扶贫手记(组诗)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1.三岔村 树有九丫,路有三岔, ...

  •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九:一位越战老兵的入党故事

    人物小传:梁明扬,男,1958年1月出生于淅川县上集镇,中共党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残军人,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自费创办了"明扬红色收藏馆",爱党,爱祖国. 我出生在一个红 ...

  • “我的入党故事”丨一门三代党员的初心传承

    父亲今年87岁,16岁参军,在部队入党.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整天在外工作,母亲起早贪黑地忙活.我有时因为心疼母亲,就抱怨父亲几句,但母亲总说父亲是党员,要为党做事. 高中毕业那年,县里第一家棉纺厂在我 ...

  • 我的入党故事丨蔡志龙:入党申请书的故事

    我上大三时,学校正为大四学生开招聘会.我也过去看热闹,了解一下情况,为来年找工作做准备.我注意到其中有一家国有公司招聘条件上明确写着"党员优先",我眼睛一亮,赶紧回去百度了一下,从 ...

  • 刘家寨故事之四

    刘家寨故事之四 7.刘氏家族暴富之谜 刘家寨内有官商大宅9所,另有刘氏宗祠三楹,据称历史上的刘家寨还开有染房.油房.磨坊.豆腐坊等.特别是刘家寨内占地150余亩,寨墙高大雄伟,周长达500余米,没有雄 ...

  • ​童年故事之四:《一块银元》的故事

    童年故事之四: <一块银元>的故事 大家有谁看到过<一块银元>这本童年的小画书吗?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小男孩家里因为穷,要给奶奶治病,向地主家借了一块银元.可因为还不起,地主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四十九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 之自自扭扭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四十八

    那些土生土长的大东北"成语故事" 之摺摺巴巴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四十六

    那些土生土长的大东北"成语故事" 之破衣喽嗖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四十五

    那些土生土长的大东北"成语故事" 之纸包纸裹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