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丁奎岭——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专注不对称催化、手性配体研究

Key Word

1. 组合不对称催化

2. 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3. 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新方法

简介

2020年5月30日,丁奎岭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60年代出生于河南商丘永城的丁奎岭,自小在农田里摸爬滚打,对未来的最大期许不过是能吃上商品粮。他清楚地记得,广播里天天播报“原子弹研制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让当时的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那应当是他与合成化学第一次“相逢不相识”的会面。
  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丁奎岭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到了有机化学。整本《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充满各式各样的化学方程式,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唯一一个包含了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乌尔夫(Wolff)-凯惜纳(Kishner)-黄鸣龙反应”。而黄鸣龙先生正是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上海有机化学所的研究员。
  如果说化学领域让他心生向往,大学第一学期末的无机化学考试则像一座“里程碑”,给了他从事化学事业的信心。在这次全年级120多人参加的考试中,丁奎岭以97.5分位列第一。这个15岁的聪明少年从误打误撞到认定化学研究,从此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丁奎岭15岁考上大学,29岁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2岁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任上转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主管本科生教学的常务副校长。从分子合成到人才培养,丁奎岭觉得,这条路他虽是偶然走上来,却是必然走下去。
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研究。丁奎岭一直怀揣着“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创造的分子影响改变世界”的梦想,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突破,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增添亮眼的“绿色”。
科研路上困难重重,丁奎岭是如何保持初心的呢?“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他的回答。因为热爱,他甘于坐“冷板凳”。他所从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经一度热门、后又转冷,一些同行改变了研究方向,但丁奎岭始终坚守自己的研究领域,潜心钻研。他认为,科学家不应该被热点左右,探索科学就是要深入解决领域存在的挑战。手性催化需要探索的未知,远远多过已经解决的问题,因而值得用一生倾情付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奎岭的努力和执着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对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丁奎岭实现在温和条件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    

全球首套千吨级CO2资源化利用合成“万能溶剂”DMF中试装置建成

丁奎岭领衔团队研究创新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新方法——从CO2到“万能溶剂”DMF新路径获得重大突破。2019年8月6日,“CO2资源化利用合成DMF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项目在北京通过了由何鸣元、周其林、席振峰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属国际首创,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这个项目实施建成,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从二氧化碳原料到DMF的工业化过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有机化学家,丁奎岭长期关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问题,基于多年来在催化氢化方面的研究积累,通过发展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出甲醇、DMF等常用化工原料,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绿色化学”解决方案,改变了以“煤气”一氧化碳作为原料的传统途径。

学习经历

任职情况

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兼职

研究领域

1)组合不对称催化

开发发出多种使用手性催化剂的各种催化不对称反应

2. 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3. 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新方法

代表著作

1)Recent Advanc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in Flow

ACS Catal. 2013, 3, 5, 928–944

2) RSelf-Supported Catalysts

Chemical Reviews  2009, 109, 2, 322-359

3) An Overview of Heterogeneous Asymmetric Catalysis

Recent Publications

1)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3 + 2] Annulation of 3-Butynoates with β-Trifluoromethyl Enones Promoted by an Amine−Phosphine Binary Catalytic System

2)Cyclohexyl-Fused, Spirobiindane-Derived, Phosphine-Catalyzed Synthesis of Tricyclic γ-Lactams and Kinetic Resolution of γ-Substituted Allenoates

3)Ir-Catalyzed Double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of 3,6-Dialkylidene-2,5-diketopiperazines for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Cyclic Dipeptides

4)Chiral Cyclohexyl-Fused Spirobiindanes: Practical Synthesis, Ligand Development, and Asymmetric Catalysis

5)(5aR ,8aR ,14aR )‐ and (5aS ,8aS ,14aS )‐1,13‐bis(diphenylphosphanyl)‐5a ,6,7,8,8a ,9‐hexahydro‐5H ‐chromeno[3,2‐d ]xanthene (R,R,R )‐Ph ‐SKP and (S ,S ,S )‐Ph ‐SKP

6)Manganese‐Catalyzed anti‐Selective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of α‐Substituted β‐Ketoamides

7)Synthesis of Chiral Tertiary α,α‐Difluoromethyl Carbinols by Cu‐Catalyzed Asymmetric Propargylation

人才培养

至今,他培养了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近20位已成为教授或研究员。

丁奎岭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还是人才,如何让一流的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得好,让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本领,脱颖而出,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如何更能让科学家们安心搞研究,丁奎岭表示:“我们很难用一个方法解决各种人才问题,在上海有机所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在引才机制上,要按高标准、按需要的原则分类引进,考虑到'百花齐放’,不能重复引进同一类型人才。”
“当前我们不缺大科学装置建设,也不缺研究计划,最应该突破的是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科研人才,组建针对性强的科研团队,取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丁奎岭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有良性的人才发展规划,不能'引进女婿,把儿子赶走’,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的结合。只有科研人才得到成长,起到示范作用,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不断涌来。”

评述

丁奎岭不仅热爱教学和科研,而且非常热心公益。今年上海市科技周期间,丁奎岭参与《执牛耳者》节目,向大众科学普及了化学知识,广受赞誉。多年来,他面向中学、高校、企业和社会公众作“合成创造未来”专题科普报告50余次。丁奎岭时常说,“尽管工作繁忙,但我非常愿意在科普事业中尽一份绵薄之力。让公众更加了解化学、欣赏化学,让我们的青少年更加喜爱化学、更加愿意投身化学,这也是化学家的重要责任。”

参考

http://www.lomc.sioc.cas.cn/yjdw/xsdtr/201007/t20100702_2891820.html

http://www.cas.cn/cm/201907/t20190722_4700462.s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00602A0BHG00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8/429098.sht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