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的说:成为专家就这2点

1

有一个叫“王谢子弟”的成语指东晋的“王”与“谢”两大家族,一个是山东琅琊王氏,即王导一家;另一个个是河南阳夏谢氏,也就是谢安那一家。

王导、谢安都做过东晋的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但如果仅仅是2个宰相还能算家族,这王、谢两家都出了许多人才,不仅包括政治、军事上的人才,文学艺术上也人才辈出。书法领域最推崇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出自王家,诗人中的“二谢”:谢灵运、谢朓,出自谢家。

古代如此,近现代也是如此,江苏无锡的钱家,除了著名国学家钱穆、钱基博、钱钟书,著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永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等。

自人类文明出现以后,人们其实都很疑惑那些卓越的人、优秀的品质、智慧甚至高颜值是怎么来的。

在西方因为有上帝,所以大部分认为是上帝“赋予”某些人的;而在中国,我们都认为是遗传的结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通俗点理解,无论东方和西方,大部分观点都认为真正的高手和特殊能力是来自于天赋,你的出身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和多高。

2

近些年国内也有许多文章讲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说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和高度,让许多出身贫寒的、小时候家庭文化和氛围不好的人们深受压力,为自己的未来迷茫甚至丧失了奋斗的信心。

欧洲最早甚至有“每一个真正的精英至少有一个精英的亲戚”这样的说法,认为有成就的人最核心的因素来自于血缘。

但这样的说法靠谱吗?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们一直尝试去发现卓越人士之所以卓越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天才人物的成功之道。

但真正从实证角度做这个研究的第一人是英国的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年-1911年),他是科学家和探险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皇家学会会员,晚年还被册封为爵士,同时他还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表弟。

他的研究是基于对各行业名人及其血缘关系的分析,在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中发现之所以成为名人受制于三个因素:先天能力工作热情及做大量艰苦工作的足够动力(大部分人其实动力不足)。

高尔顿的研究虽然承认了后天努力及练习对于成功的促进作用,但他还是更注重天赋,认为练习在某个空间内可以提升水平,但天赋却限制了水平的最高状态。

3

在19世纪的时候,人类对于心理学的知识十分缺乏,技术水平也很低下。

从20世纪五六十年开开始,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早已证明了血统论是一个不值一驳的谬论。

1996年由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教授出版的《优秀者之路:艺术、科学、体育和竞赛中的专家行为获得》是这个领域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之后基于他的研究成果才出版了相应的畅销书类似于《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

K. Anders Ericsson教授的研究覆盖了体育、音乐、医学、记忆、阅读、创造和科学等多个领域,探究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中影响因素,包括先天因素(例如天赋)和后天因素(如指导、练习)。

结论是在成就卓越人物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天赋,但相对于这些人后天的追求、名师的指导、刻意练习、及时反馈及持续的努力等内容,天赋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且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

4

自己差,却以自己天赋不好为借口的人可以闭嘴了,以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也可以闭嘴了。

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更多的依赖于自己是否有追求卓越的愿望、是否掌握合理的方法、是否愿意为了你定下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

曾经在Google工作多年、任过腾讯副总裁、写过《浪潮之巅》、《数学之美》的吴军在他的《大学之路》中曾经写到过:

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

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为什么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跑了?

5

20年前的1997年,在月生活费不到150块钱的时候,上网费是18块钱一个小时。

而且,当时互联网上信息和知识很少,你想找到有价值的内容都很难。因为那个时候各种资源的大规模上网还没开始。

这样一比,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只要你愿意去找,各领域的大部分知识都可以获取,虽然有些要收费,但只要有收费的,你费点劲也总能找到免费的。如果你要有问题,互联网上这么多高手,总有人有时间、有热情愿意帮助你。

如果你不NB,真的不是因为家庭出身,也不是因为你智力低下,更不是因为没钱读不起书。

那是因为什么呢?

6

许多人容易做梦,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

年轻人容易激动,一激动的时候就说“我要奋斗”,希望自己是个铁人,然后开始不眠不休的努力。但这样的激情总保持不了多长时间,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总想着一晚上改变什么,但却不愿意、不知道只有每个晚上花功夫,然后才能真正的改变什么。

总希望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不知道要想大成一定要有只问耕耘不管收获,要开花不让春知道。

真正NB的人,其实根本不跟别人竞争,却总是跟自己较劲。

在自己的方向上,持续的努力,虽然他的前面已经没有人了,但自己仍旧不满意。

总结一下,如果想要真正NB,个人可以做的是: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

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上半年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