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宁心安神类 神门—三阴交
【单穴功用】
神门,又名兑冲、兑骨、中都、锐中。在腕部,腕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为手少阴心经腧穴,是心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本经输土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主神,本穴既是心气出入之门户,又主治神志病,故名神门。本穴具有安神定志、清心凉营、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证、狂证、痫证、妇人脏躁、小儿抽风、目黄、胁痛、掌中热。
三阴交,又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为足太阴脾经经穴。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命名为“三阴交”,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证(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肠鸣泻泄)、泌尿系统病证(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频数、遗尿)、生殖系统病证(早泄、遗精、阳痿、阴茎疼痛、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带下)。另外,还可治头昏、头晕、失眠、健忘。
【伍用功能】
神门安神定志,清心凉营,通络止痛;
三阴交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祛风湿、调气血、疏下焦、调血室、理精宫。
神门善走气分,三阴交善行血分。神门以调气为主;三阴交以养阴为要。二穴伍用,一气一血,一心一肾,共奏调气血、和阴阳、养心安神、交通心肾之功。
【主治】
1.失眠、健忘、多梦等症,证属心脾不足、心肾不交者。
2.心悸、怔忡,证属心脾不足者。
【操作法】
神门:仰掌,于豌豆骨后缘桡侧,当掌后第1横纹上取穴。直刺0.3~0.5寸,或从内向外(从尺侧向桡侧)刺0.3~0.5寸。
三阴交: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间直上4横指(一夫)处取穴。从内向外直刺0.5~1.5寸。
【经验】
神门—三阴交伍用,善治失眠(不寐)之症,针刺多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心脾不足者,加心俞、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脾胃不和者,加中脘、足三里;情志抑郁,横逆犯胃者,加阳陵泉、足三里。
失眠案例一
牛某,男,38岁,工人。1998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失眠5年余。
病史:5年前因惊恐后而致失眠。受惊当晚即有心神不稳,心悸易惊,多梦少寐。嗣后,睡眠欠佳,多梦易醒,日久之后,记忆力逐渐减退,神疲乏力,头昏眼花,饮食乏味,食后胃脘欠安。
查体:面色少华,形瘦体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不寐(失眠)。
治则:补益心脾。
处方:神门、三阴交、风市(双)。
操作:神门、三阴交,针刺用补法,即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前搓、向下按压27次,留针半小时,每10分钟行针1次。风市,施以同步行针法,即术者左右手各持1针,施缓慢地、同一频率的捻转补法。
按语:神门为心经之原穴,施以补法,有补心气、宁心神、养心血之功;三阴交为脾经腧穴,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施以补法,有补益心脾之效。二穴伍用,有归脾汤之效。
风市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有祛风治血之功。然而用于治疗失眠,尚无文献记载,吕老于20世纪60年代在京参加卫生部举办的针灸研究班时,与蒲英儒同窗共读,茶余饭后经常交流心得体会,蒲老年长且经验丰富,曾传治失眠的特效穴,唯风市最妙。详问其理,他说:此乃家父蒲湘澄之经验穴。按:蒲湘澄为四川名医,学验俱丰,贡献突出,曾为国家领导人诊治疑难杂证,往往竟收立竿见影之效。
失眠案例二
赵某,女,40岁,教师。2000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失眠1年余。
病史:患者为脑力劳动工作,因过于劳累,思虑过度而致睡眠不良,入睡困难,乱梦纷纭,睡不解乏,时而惊恐、心悸,多疑善惑,自觉全身麻木,筋惕肉 ,气短头昏,胃纳欠佳,畏食生冷,食则便溏,久治不愈。
检査: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失眠(心脾两虚)。
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处方:神门、三阴交(双)。
操作:针刺用补法,隔日针1次,留针半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守法施治3次,病有转机,心悸、惊恐有减,入睡较快。又针3次,已能熟睡,多梦亦减,醒后神疲之象已除。遵效不更方之旨,守方巩固。又针3次诸恙悉除,病即告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此例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心失濡养,神不守舍;脾伤则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心神不宁而致失眠。张景岳云:“无邪而不寐(失眠)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类证治裁》亦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补神门穴,以补心宁神;补三阴交,以益脾养血。二穴伍用,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