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高的妈妈,从不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孩子一进入青春期,仿佛换了一个人,从以前的“听话”变得“叛逆”。

其实,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融洽,也是需要技巧的。

不妨一起来看看“大魔王”邓亚萍的育儿之道吧。

作者丨行至

最近,初代目大魔王邓亚萍又上热搜了。

这一次,不是因为乒乓球,也不是因为冠军光环,而是因为她的儿子林瀚铭。

日常生活中,林瀚铭林自制力强,不用父母说教,自己就能妥当安排学习和训练的时间。

如今,15岁的林瀚铭不仅球打得好,夺得了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单打冠军,文化课也不甘落后,成绩优异立志考入北京顶级牛校北师大二附中。

虽然身处青春期,但却乖巧孝顺,给外公外婆剪起头发来有模有样;

拿了奖金也舍不得自己花,反而给妈妈买了小礼物。

本以为瀚铭的优秀出色,是大魔王“严管”出来的结果。

直到综艺《夸就对了》播出后才发现,原来这位不甘落后、叱咤体坛的“乒乓球女皇”,并不是“虎妈”。

一边是70后冠军妈妈,一边是00后的佛系儿子,邓亚萍的教育理念在跨越了两代人的距离后,依旧游刃有余。

节目中,她的育儿方式,也得到了网友清一色的好评:

“从瀚铭身上,可以感觉邓老师真的是个好母亲。”

人们常说:“决定孩子未来的最大因素,其实就是父母。”

情商高的妈妈,在育儿的过程中都得懂得不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更要把握好这三个“度”。

理解有温度

作为一名有着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职业运动员,邓亚萍身上最不缺的就是独占鳌头的斗志,只要上了球场,就不会给对手留机会。

与自己一贯努力争取的妈妈不同,林瀚铭却没有那么强的好胜心。

在他眼里,兴趣永远排在胜负前面。

打球赛,他觉得只要打得尽兴就好,对于“拿第一名”并没有太多执念。

关于未来,他也没有做太多规划和设想,只求把握当下,先考上心仪的中学。

性格使然,邓亚萍欣赏不来儿子这种“佛系”。

但作为母亲,她仍然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儿子虽然“佛”,但他非常大度,每每有队友来找他切磋,他总会把自己的技巧倾囊相授,哪怕他们会在未来成为对手。

他适应能力很强,每每在外集训,总是能快速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结交到许多新朋友。

他很懂事,发现妈妈心情不好,会费尽心思搞笑逗趣,只为换来妈妈的笑颜。

所以,面对儿子的“不尽如人意”,邓亚萍从未强制孩子做出改变。她用发自内心的爱来接纳。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理解才是读懂孩子的第一语言。

如若父母眼里全是问题,满怀焦虑地修正,有时候反倒适得其反。

还记得《零零后》里,那个叫辰辰的小女孩吗?

她不爱交流,只有一个叫南德的好朋友。

南德转学后,辰辰开始了固执而又漫长的等待,短则几小时,长则一整天,无论谁劝说她都无动于衷。

面对女儿的执着,妈妈从未认真倾听她内心的声音,还给她戳上了个“古怪”的标签。

这么多年,妈妈致力于转变孩子的性格,绞尽脑汁想让她变得活泼一些。

结果却恰恰相反,辰辰在母亲的逼迫中迷失了方向,彻底封闭了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孤僻、自卑、焦虑,甚至叛逆,大多来源于不被理解的感受。

那些不被理解的孩子,很难找到真实的自己,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痛苦的阴影。

而同样,不理解孩子的父母,费尽心力,也很难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向,和正确的引导方式。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有温度的父母,会用发自内心的爱,来滋养孩子的一生。

干涉有限度

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孩子,踏上父母的“老路”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似乎是儿子林瀚铭理所当然的选择。

但瀚铭只把乒乓球当成了自己的爱好,且并不是唯一。

他还喜欢做什么呢?

和众多青春期的小男孩一样,瀚铭还喜欢打游戏,而且实力不俗,号称北京市第一孙尚香,曾取得业余选手前八名的好成绩。

与大部分把游戏当成“洪水猛兽”的家长们不同,邓亚萍并没有一味阻止和批评,只要求孩子把时间和程度把控好。

当瀚铭提出“成为一名电竞职业选手”的设想时,她并没有苦口婆心劝说孩子主攻乒乓球,而是实地考察了两家国内顶尖的电竞俱乐部,还鼓励孩子:“打游戏也可以成为世界冠军。如果你想去,我们可以试一试。”

可是,把电竞当成职业是条异常艰辛的路,每天要训练12个小时,甚至比打乒乓球还要辛苦。

瀚铭左右权衡,打了退堂鼓。

邓亚萍也没有强迫,只是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

“玩和职业是两码事。玩可以随性又自在。但职业,一旦你选择了,就必须死磕到底。”

在邓亚萍眼里,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兴趣爱好远比选择什么职业更重要。

她从来没有以过来人的经验,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进行“狂轰滥炸”,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孩子的选择。

因为她知道,对孩子规划得再多,不如让他放手一搏。

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叫“父母该不该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阅读量高达1.6亿。

有一个女孩,在上面吐槽了自己的经历。

上大学前,家里人不顾她的反对,执意为她报了会计专业,美其名曰:“将来好就业,是最适合女孩子的工作。”

可她对财会并不感兴趣,上学时专业课学得稀里糊涂,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都没考下来。

工作以后更是不顺心,公司的那堆账簿,就像套在她身上挣也挣不开的枷锁。

她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发博吐槽:父母的专制,毁了自己的下半生。

与这个女孩相比,林瀚铭何其幸运。

因为他可以心无旁骛,走自己的路。

他的身后,永远站着无条件支持他的父母。

一位好妈妈,还是应该把未来的选择权还给孩子,不强制,不干涉,少些“你必须如此”的坚持,多些“尊重孩子”的柔软。

毕竟,爱他应该如他所愿,而非如你所愿。

批评有尺度

《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一句话:

“尖锐的攻击和批评,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批评也需要把握尺度,对此,“教练式”妈妈邓亚萍颇有心得:

儿子缺乏破釜沉舟的拼劲,她不吼不骂,只是循循善诱,要“对自己负责”,帮助孩子建立坚持到底的自信和勇气。

儿子在训练中出现失误,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球得撕他”,以精进孩子的技术。

儿子输了比赛,她会帮助孩子分析战术,告诉孩子“这次把握能力有问题,心理素质也不行”。

其实养儿育儿的过程中,邓亚萍不止一次因为瀚铭“输比赛找借口”而严厉批评他。

但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她会站在最客观的角度,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毕竟,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很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去年,就有个14岁男孩因此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实,孩子只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实在算不上太大的过错。

可是他的母亲,却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对孩子责打又斥骂。

男孩沉默了两分钟,最终毅然决然地翻越了栏杆,摔成重伤,不治身亡。

如果,妈妈能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不顾一切将孩子的尊严踩在脚下,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很多时候,孩子排斥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家长不当的方式和恶劣的态度。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平和下自己的心情,不要恶言相向,也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定性,更不要因为一个错误就去否定他整个人。

要知道,没有尺度的批评就像脱鞘的利剑,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尊严。

高尔基说:

“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辛的磨炼。”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中最敏感阶段,这时的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而是需要一位格局宽广的母亲,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给他们方向和力量。

试着理解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试着掌握批评的艺术,呵护孩子的尊严。

愿每一位妈妈,都能成为孩子的基石;愿每一位妈妈,都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