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里的“青龙“、”白虎”,青龙散寒,白虎清热

青龙,原为中国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

白虎,原为中国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

中药方剂里的“青龙、白虎”有小青龙汤,白虎汤 ,一治寒症,一治热症,正好相反,继承道教文化的精髓。

小青龙汤(《伤寒论》)(现有相关中成药)

《方剂学》李冀主编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6g) 桂枝去皮,三两(9g) 五味子半升(6g) 半夏洗,半升(9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2.加减变化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白虎汤 (《伤寒论》)

《方剂学》李冀

[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

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熄风;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4.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