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诊治精粹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且将其分为气分发热、血分发热;《脾胃论》中的气虚发热,其治疗“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并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有的中医古籍文献将外感之外的发热分为十一类,如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气虚)、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症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

西医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 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2.瘀血阻滞 情志,劳倦,外伤,久病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气血壅遏而发热。

3.内湿停聚 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湿蕴积化热而发病。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久病体虚,脾胃受损,中气下陷,阴火内生而发热。

5.血虚发热 久病,失血,脾虚不能生血,阴血不足,不能敛阳,阳气亢旺而发热。

6.阴精亏虚 素体阴虚,过服温燥,热病之后,阴液亏损,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而发热。

7.阳气虚衰 久病,素体不足,过服寒凉,脾肾阳气亏损,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发热。

病因:引起内伤发热的原因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等。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以气血阴阳亏损所致的为虚证;以肝经郁热、内湿停聚、瘀血阻所致的为实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

(2)多为低热,少有高热,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3)不恶寒,或者仅怕冷,加衣被可减缓。

(4)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湿郁征象及气、血、阴、阳亏虚症状,头晕、神疲、自汗、盗汗、心悸、脉弱等。

(5)可有情志、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伤等病史。

2.鉴别诊断 主要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病因是内伤,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起病缓慢,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热型多为低热,少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无恶寒,或仅怕冷,加衣被可减缓,多有头晕、心悸、神疲、自汗、盗汗等兼症;外感发热因外邪而发病,病机为正邪交争,起病相对较急,病程短,热型多有高热,且有差异,初期多恶寒,加衣被不减,多有头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兼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气郁、血瘀、湿郁为实证;气、血、阴、阳亏虚为虚证,日久多虚实夹杂。

(2)辨轻重:病程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症者,病重;反之则病轻。

(3)辨预后转归:本证大部分预后良好,如兼杂多种病证(如肿瘤),体质极度亏虚者预后差。

治疗要点 实火宜泻,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药;虚火宜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适当配清退虚热药。本病慎用发散、苦寒之剂。

(一)气郁发热

1.临床表现 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或月经不调,乳房发胀,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2.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3.代表处方 丹栀逍遥散:茯苓、白芍各20克,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术、煨姜、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胸胁疼痛者,加郁金、香附各10克,青皮6克。

(2)热甚,舌红、便秘者,去白术,加黄芩10克,龙胆草9克。

(3)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20克,泽兰10克。

(4)眩晕、头痛者,加菊花、钩藤各20克。

(二)血瘀发热

1.临床表现 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局部发热;口干咽燥,但不多饮,躯干或肢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晦暗;舌青紫、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2.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

3.代表处方 血府逐瘀汤:牛膝20克,赤芍15克,当归、川芎、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生甘草、桃仁各10克,红花9克。

4.加减应用

(1)发热甚者,加丹皮、地骨皮、白薇各10克。

(2)挟食滞者,加山楂20克,谷芽、麦芽、鸡内金各10克。

(三)湿郁发热

1.临床表现 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困重;纳呆、口渴不欲饮,甚或呕恶,便溏;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2.治疗原则 利湿清热。

3.代表处方 三仁汤:苡仁30克,滑石20克,杏仁、白蔻仁、法夏、厚朴、通草、淡竹叶各10克。

4.加减应用

(1)呕恶者,加竹茹、藿香、陈皮各10克。

(2)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各10克。

(3)热势较甚,舌红,苔黄腻,脉数者,加茵陈20克,黄芩10克。

(4)纳呆、便溏者,加白扁豆、白莲子、云苓各20克。

(四)气虚发热

1.临床表现 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

2.治疗原则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3.代表处方 补中益气汤。

4.加减应用

(1)自汗明显者,加浮小麦30克,牡蛎、糯稻根各20克。

(2)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白芍20克,桂枝6克。

(3)胸闷、脘痞,苔白腻者,加云苓20克,苍术、厚朴各10克。

(4)食少便溏者,加怀山药、芡实各20克,谷芽、麦芽各10克。

(五)血虚发热

1.临床表现 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弱。

2.治疗原则 益气养血。

3.代表处方 归脾汤。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加枸杞20克,熟地、阿胶各10克(烊服),以加强滋阴补血。

(2)发热甚者,加银柴胡、白薇各10克。

(3)兼瘀血者,加丹参、鸡血藤各20克。

(4)本证亦可选用当归补血汤。

(六)阴虚发热

1.临床表现 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烦躁,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多梦;舌红、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 滋阴清热。

3.代表处方 清骨散:鳖甲20克,银柴胡12克,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盗汗者,去青蒿,加浮小麦30克,牡蛎、糯稻根各20克。

(2)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各20克。

(3)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各20克。

(4)气阴两虚者,加党参20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

(5)血虚者,加枸杞子、黄精、桑葚子各20克。

(6)肝肾阴虚者:改用知柏地黄丸。

(七)阳虚发热

1.临床表现 发热而欲加衣,形寒肢冷,少气懒言,头晕嗜卧,纳少便溏,腰膝酸软,面色苍白;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2.治疗原则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3.代表处方 金匮肾气丸。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加巴戟、仙灵脾、鹿角胶各20克,以加强温肾壮阳。

(2)短气、懒言者,加人参10克。

(3)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姜各10克。

【其他疗法】

1.中成药疗法 气郁发热者,可选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丸;血瘀发热者,可选田七片、大黄虫丸;湿郁发热者,可选益元散、甘露消毒丹;气虚发热者,可用参芪膏、黄芪建中丸;血虚发热者,可用阿胶补血膏、当归补血丸;阴虚发热者,可选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阳虚发热者,可用右归丸、附子理中丸。

2.饮食疗法

(1)金橘30克,芦根30克,水煎去渣,入粳米50克煮粥,每日1次温服,适用于气郁发热。

(2)田鸡100克,黄芪20克,田七6克,炖至烂熟,隔日1次温服,适用于血瘀发热。

(3)生苡仁30克,紫背天葵10克,水煎代茶,每日1次,适用于湿郁发热。

(4)生晒人参10克,老母鸡1只(去内脏),炖至烂熟,每周2次温服,适用于气虚发热。

(5)制首乌、黄精各20克,乌鸡1只(去内脏),炖至烂熟,每周2次温服,适用于血虚发热。

(6)熟地、枸杞子各20克,大枣10枚,乌龟1只(去内脏),炖至烂熟,每周2次温服,适用于阴虚发热。

(7)狗肉250克,干姜10克,陈皮5克,肉桂3克,加盐油调味,炖至烂熟,每周2次温服,适用于阳虚发热。

【预防调摄】

1.加强护理,发热体温较高者宜卧床;长期低热者可作适当户外活动。

2.保持乐观情绪;进食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之品。

3.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4.及时治疗有关疾病,防止久病伤正。(钟洪)

(0)

相关推荐

  • 九种体质辩证:气虚、血虚、瘀血、阳虚、痰湿、阴虚,值得收藏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的话,体质就是土壤.它的形成受到先天禀赋(父母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影响. 中医王琦教授,就曾重点介绍了中医体质的9种类型,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 ...

  •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 ...

  • 内伤发热中成药有哪些?内伤发热中成药大全

    内伤发热 由内伤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发热,称内伤发热.若素体阴虚,或热证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温燥,导致阴液亏损,不能制火,阳亢乘阴,阴虚内热.若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各种血证 ...

  • 熊林波教授辨证论治内伤发热经验探析

    杜亮亮 熊林波 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熊林波教授辨证论治内伤发热经验.方法:根据熊林波教授40 余载经验辨证气.血.阴.阳.痰湿.气郁.血瘀几个方面施治内 ...

  • 外感发热诊治精粹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有"发热"," ...

  • 桂枝加附子汤合真武汤治疗内伤发热 – 经方派

    张某,男,11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发热5个月余. 病史:患者体质素弱,经常患感冒.5个月前,患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就一直不断低热,每到下午1点左右便开始发热,持续到夜晚9点 ...

  • 六经方证辨治内伤发热 – 经方派

    贺某,女,40岁,2013年1月4日初诊. 主诉:发热1月余. 病史:1个月前,患者受寒感冒,头痛身痛发热乏力,当时发热最高38.3℃,经口服抗生素及退热药等治疗,又输液4天,其他症状消失,但发热不见 ...

  • 腰痛诊治精粹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素问·刺腰痛篇&g ...

  • 颤振诊治精粹

    颤振又名颤证.颤震.振掉,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颤摇大动,四肢颤动不止,甚或拘急. <内经>认为本病与肝风内动有关,如<素 ...

  • 痿病诊治精粹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所谓"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 ...

  • 痉病诊治精粹

    痉病指由于筋脉失养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早在<内经>对本病就有一定的认识,它从外感湿邪.风邪致痉立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

  • 每天学中医——内伤发热

    每天学中医--传日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表现为高热.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之.西医的功能性 ...

  • 头痛诊治精粹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头痛一证,首载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