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道 | 事物的纹和理,人事的文和理
文,同“纹”,源自野兽身上的花纹。自然界的动物,用花纹掩饰自己的真相,用假象蒙蔽猎物的眼睛,为其方便猎取食物。
理,玉之纹。晶莹剔透的玉石,可以清晰显示其内部的纹路,揭示其内部的纹理,是内部的真象,不是表面的假象。
古人好玉,源自玉的真理,不是纹饰虚假的东西。是真,是诚、是正。
文是事物的表象或者假象,理表示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和普遍性。
帛书老子:“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曒。”
东汉末荀悦《申鉴》中讲:“理微谓之眇”;“观其曒”的“曒”,光明的意思,与“眇”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曒”。一个模模糊糊,一个清清楚楚。
人通过感知事物的“气”,而在左脑形成的“象”,如果不深度研究和分析(无欲),只能感到事物的“眇”,即感性认识的“文”;如果对“象”用右脑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总结,就会得到其内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曒),即形成理性认识的“理”。文是指感性的表象和个性,理是指理性的规律和普遍性。
回顾上一篇讲到的中华文化“数象名”三大工具。“数”是逻辑、推理和验证,是对事物深度研究推得的“理”;“象”是创新之源,对“象”深入体会,展开联想,从此“象”延伸到其它的“象”,创造新的事物;“名”是表达、描述与粉饰,是感性的“文”的来源。
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缺乏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就不能总结出事物的规律,得不到事物的真理。因此,那些只喜欢做表面文章的文人,是些不接地气的“臭老九”,不会有“理”的深刻认识,如果重用,只会误人误事,甚至误国!
道不可道,但理是可以道,可以言的
由于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所以道是玄之又玄,人类是永远无法探尽的。在人类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对道的认识理解,而以文字语言方式描述的“道”,就是道之“理”,不是真正的道。
道是永恒不变的,而理会随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纹理的描述更接近事物的本质(道)。如用不同倍率的放大镜观察事物的纹理,倍数越高,纹理越清晰逼真。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过程也就是人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说人要与时俱进,要“厚今薄古”,而不是“厚古薄今”。要以批判的精神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而不是墨守成规!
科技、人文思想和信仰
人对物的深入研究,产生科技,科技的发展又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这是自然科学。
人对人自己的深入研究,产生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发展,提升人正确的认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人之性情有善也有恶,有喜怒也有哀忧,有仁爱也有恐惧,有静也有欲,有乐也有悲,这是人之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儒家偏重个人之礼,主张克己,教化个人之德;法家注重群体社会中的人之理,国法、农耕制度等,强调个人遵从社会规范,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合于道,结局是秦制胜周礼。
人的意识与“气”(光波、声波等)是息息相关的,具有超自然感知力的“先知”得到神(道)的旨意,引领民众信奉神,而成为宗教和信仰。